我爱曹植(原创连载,第二篇)
我爱曹植(原创连载,第一篇)https://www.douban.com/note/762211884/
楚歌、楚辞、楚舞在汉魏六朝的承上启下者
我们东北亚原始土著是通古斯和吐火罗两个语族的无数小部落,华夏始祖自西(两河流域)而来,与苏美尔-古埃及人同文同种,与喜克索人有交集,这点在陈寅恪的青年时代已经是有强力考古学证据支持的史学通识。
他们一路东迁,与通古斯(伏羲氏是其代表或图腾,其分蘖以鲜卑、契丹最为著名)和吐火罗(代表图腾是饕餮)均有交集,戎狄(匈奴、周人简略对应戎狄的犬戎和西戎)是华夏与这两个种族融合后的产物,所以太史公说匈奴也是华夏。
华夏又分出两支,走向高原与昆仑山脉的那支是古羌(藏,姜姓),进入中原的那支中最强大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炎黄以及其后来征服的南方部族联盟蚩尤(蛮族)。
他们建立了商朝的青铜文化,而商人的伦理秩序就是儒家的本源。
周武王伐纣以后,商朝的王室、贵族等就被流放迁徙到今天黄淮流域。
周人行原始世族婚或对偶婚,母系是华夏西移的那支即古羌(姜)。武王伐纣,周人再东迁中原,与炎黄-蚩尤部族联盟融合,算是两支华夏的大会师。 秦人本来是为周人养马的部落,与周人血统相似,也是华夏与通古斯语族或吐火罗语族的外族通婚的产物。
周人的伦理学就是周礼。
后羿射日,体现的是周王室分封自己的母系,即(姜氏)管理统治下那个擅长弓箭之术的东夷部落的口述传奇。
蚩尤系(蛮族)王室有自己神奇的泛神论神话体系,那些神祗、巫女是楚辞的意象基础,其建立的楚国在不断发展壮大中吸收了商和周的文化---儒与礼,并且与秦世代通婚,巫祝文化、巫蛊文化是蛮族的原生态文化,在楚国很盛行。
楚国的老子甚至在儒与礼之外,创造另外一种万世流芳迄今的华夏哲学流派---道家,可惜楚人尽管拥有战国时期最广大、最富裕的疆土,毕竟没有学到秦人通过商鞅变法发展出的生存竞争新秩序---法家,终究被秦国所灭。
所以,华夏的内涵远比炎黄广大,从汉朝开始,华夏中的“炎黄-蚩尤-周”为古汉人,所以古羌藏、古汉人、匈奴都是从华夏主干而来。 严格来说,应该讲古羌藏与炎黄都有共同的祖先---华夏。
孔孟两位圣贤发展了商人的原始儒学,在其中融入了老庄、周礼甚至法家的思想。
汉初以道家流派之一“黄老学说”治理天下,与民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刘彻时代,需要开疆拓土,积极进取,孔孟发展的"2.0版儒家"伦理对于统治阶级而言,用起来很顺手,更容易促进社会和谐与融合,因此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了汉昭帝、汉宣帝等年代,实际上中国已经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外儒内法”的新的社会伦理。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果然如此。陈胜、吴广是楚人,项羽是楚人,开辟汉代四百年江山的刘氏皇室虽然定都在北方的长安,却出身今天江苏沛县,是先秦时候楚国的地界。从宫廷开始自上而下的文娱文化活动,例如祓契、踏歌、诗歌、辞赋、琴操、下围棋、放灯、泛舟赛舟、剑术、傩戏、插茱萸、饮菊花酒、佩兰花等都带有强烈的楚文化巫祝遗风,却又严令禁止带有楚国黑社会色彩的巫蛊文化。
音乐舞蹈方面,高祖刘邦的宠妃、古代著名音乐舞蹈家“定陶美人”戚夫人开始,“赤凤凰歌”、“凤求凰曲”、“鸿鹄歌”、“翘袖折腰舞”、“踏歌舞”、“上灵之曲”等带有明显鸟图腾以及太阳崇拜的楚国乐舞绵延不绝,。
刘歆《西京杂记▪卷三》: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假儒妻。说在宫内时。见戚夫人侍高帝常以赵王如意为言。而高祖思之。几半日不言。叹息凄怆而未知其术。辄使夫人击筑。高祖歌大风诗以和之。
而通过“禅让”取代汉室的曹魏家族则出身今天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也是吴楚文化交汇之地。
此前在东汉明帝时代,白马驮经,佛教已经传入了我国。
在群雄与战乱迭起,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跌宕,地理疆域版图变动的时代,一个文化融合的高潮期随之到来。
“三曹”与“建安七子”就是其中涌现的佼佼者,其中又以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的曹植为最。
李白的诗“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东汉时学者称当时皇室著述和藏书处东观为“道家蓬莱山”,形容东观藏书之多(蓬莱为传说中海上仙山,藏有仙家典籍)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曹植的诗歌辞赋作品就“骨气奇高”。
《诗品》的作者锺嵘亦赞曹植为首品“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余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南朝宋文人谢灵运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也就是说属这三人想象力最丰富瑰丽。
其实曹植不仅是一个诗人、文学家,而且是当时文化集大成者。佛学、音乐、绘画、书法、骑射、剑术、玄学、戏剧、杂技等不仅有所涉猎,而且多能成为个中翘楚。虽然他与兄长曹丕都不过活了四十余岁,但是他们在各自所感兴趣领域里取得的成就已经超值这四十载岁月了。
而曹植所发扬光大的,正是在楚汉文化基础上融合翻新的建安年间新文化。《洛神赋》本身是对屈原、宋玉等开创的灿烂的楚辞以及楚辞里随处可见的湘君、湘夫人、山鬼、少司命等山林水泽乃至冥界女神体系的推陈出新。
《洛神赋》描绘的女主人公既是伏羲的女儿、河伯冯夷的妻子宓妃(洛水女神,洛嫔),又是作者曹植深深同情且有孺慕之思的长嫂、三国时候中原一带首屈一指的大美人、被冤死的甄皇后、曹丕的原配、魏明帝之母。
《甄嬛传》这部小说深得《洛神赋》精髓,不仅女主人公也是甄妃,而且她跳的惊鸿舞,虽然假托创始人是那个历史上查无此人的所谓唐玄宗梅妃江采苹(这个名字本身就象一个水中女神形象),其实就是相传由汉高祖戚夫人编制且从汉魏六朝一脉相传的带有鸟图腾形象的楚地土风舞蹈的升华。而曹植在《洛神赋》里描绘洛神惊鸿舞蹈的句子也被《甄嬛传》拿来主义了,可以说《洛神赋》整篇就是描绘了一出由洛神(宓妃)主演的汉魏楚风古典舞剧“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lù)波。”。
顺便提一句,甄嬛不是第一个借甄后姓氏,暗喻“河北甄氏多美人”而扬己美名的文学人物。明代汤显祖写《牡丹亭》剧本,那里面女主人公杜丽娘的母亲,他也说来自这个家族,是“魏朝甄皇后嫡派”。
曹植的文学创作还继承了一个为屈原所光大的楚人传统-----视死如生地招魂,通过这种巫祝礼仪,楚人相信在少司命和大司命等冥界之神的帮助下,死者的灵魂将如鸟儿一样飞腾进入太阳神东君甚至最高神祗东皇太一居住的乐园永生。
即使从曹植他父亲曹操开始提倡摒弃物质上的厚葬,丧仪从简的时代,才子们深美宏约的招魂诗歌辞赋也算得上是给予逝者的另外一种无形厚葬。
这种楚风巫祝亡灵书文学的第一个巅峰可以上溯到楚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两千多年前没有电视的年代,屈原在纪南城里用笔记录下那个时代“舌尖上的楚国”。
说屈原是“美食家”,当然不会是空穴来风,其证据就是《楚辞·招魂》和《楚辞·大招》。《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西汉刘向将楚地诗歌编辑而成,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不过,令人惊异的是,在屈原的《招魂》里居然隐藏着菜谱。诗中写道,“室家遂宗,食多方些;稻粢穱麦,挐黄粱些;大苦咸酸,辛甘行些。肥牛之腱,臑若芳些;和酸若苦,陈吴羹些;胹鄨炮羔,有枳浆些;鹄酸臇凫,煎鸿鸧些;露鸡臛蠵,历而不爽些。粔籹蜜饵,有痧c些。瑶浆蜜勺,实羽觞些;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华酌既陈,有琼浆些。归来反故室,敬而无妨些。”
对于以上文字,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将其译成现代文,才让我们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
瞧,“家族相追随,饮食真讲究:大米、小米、新麦、黄粱般般有,酸甜苦辣,样样都可口。肥牛筋的清炖喷喷香,是吴国的司厨做的酸辣汤。红烧甲鱼,叉烧羊羔肉拌甜酱,煮天鹅、烩水鸭,加点酸浆,卤鸡、焖鳖、味可大清爽,油炙的面饼、米饼渍蜂糖。冰冻甜酒,满杯进口真清凉,为了解酒还有酸梅汤。回到老家来啊,不要在外游荡。”可见,屈原于两千多年前写下的这段优美诗篇,一份中国最古老的菜谱,不但展示了楚人创造的美食,更告诉我们,楚人视死如生,在为死者招魂的日子居然也是亲族共聚宴饮,共享美食佳肴的时候。
据统计,在《楚辞·招魂》里记述的菜肴有19种,而在《楚辞·大招》里名列的菜肴更是多达30多种。从屈原的诗中可以看出,楚人对肉食十分讲究,诗中列举的有牛、羔、狗、豺和鳖、鰿、鹄、凫、鸿、鸧、鸡、蠵、鸽、鸹、鹑、雀等近20种,远远超出了《周礼》中所举周王享用的“六牲”。
那么我们再看金庸笔下一段有趣的情节。
黃藥師哭了一陣,舉起玉簫擊打船舷,唱了起來,只聽他唱道:「伊上帝之降命,何修短之難栽?或華髮以終年,或懷妊而逢災。感前哀之未闋,復新殃之重來。方朝華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天蓋高而無階,懷此恨其誰訴?」拍的一聲,玉簫折為兩截。黃藥師頭也不回,走向船頭。
《射鵰英雄傳》第二十二回〈騎鯊遨遊〉
楊康道:「他唱的是三國時候曹子建所做的詩,那曹子建死了女兒,做了兩首哀辭。詩中說,有的人活到頭髮白,有的嬰兒在娘肚裡沒出世就夭折了,上帝為甚麼這樣不公平?只恨天高沒有梯階,滿心悲恨卻不能上去向上帝哭訴。他最後說,我十分傷心,跟著你來的日子也不遠了。」眾武師都讚:「小王爺是讀書人,學問真好,咱們粗人那裡懂得?」
《射鵰英雄傳》第二十二回〈騎鯊遨遊〉
金瓠,余之首女。雖未能言,固已援色知心矣。生十九旬而夭折,乃作此辭。辭曰:在繈褓而撫育,尚孩笑而末言。不終年而夭絕,何見罰於皇天。信吾罪之所招,悲弱子之無愆。去父母之懷抱,滅微骸於糞土。天長地久,人生幾時,先後無覺,從爾有期。
-------曹植〈金瓠哀辭〉
行女生于季秋,而終于首夏。三年之中,二子頻喪。伊上帝之降命,何修短之難裁?或華髮以終年,或懷妊而逢災。感前哀之未闋,復新殃之重來!方朝華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感逝者之不追,悵情忽而失度,天蓋高而無階,懷此恨其誰訴?
------------曹植〈行女哀辭〉
汉末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岁月,许多著名人物的寿数都不长。只活了40岁的曹植一生不仅政治失意,个人生活也是十分痛苦的,远不如同样只活了40岁的兄长魏文帝曹丕那样恣意洒脱,以后我们还会述及。在婴幼儿容易夭折的古代,他先后失去两个女儿,只有两个儿子活到成年。以上两首辞,就是曹植依照楚俗,为夭折的女儿们写的亡灵歌、招魂诗。读起来是否有先秦两汉时期楚辞“沉郁顿挫,悲愤交集”的味道呢?
《洛神赋》为曹植于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所著,也就是曹植长嫂甄夫人死后两年,曹植已经31岁时候作品。“波澜壮阔、雄奇恢阔,词彩华茂,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这些都是曹植壮年时代的诗词了。那么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24岁弱冠之年,一如屈原一般峨冠博带、佩剑吟咏的公子子建与自己34岁,风华正茂,却有病在身的绝代佳人、未来的太子妃、长嫂甄夫人共留邺城时候,曹植的才情又如何?
我们只要看五年前,曹植19岁时候的作品便可以想见他24岁时候的高逸:
铜雀台赋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马伯庸先生认为曹植在邺城这段时间在政务上频频出错,没有发现许都的建安二十三年太医吉本等的叛乱苗头,显然过于牵强。不过说曹植不幸辜负了父亲曹操临行勉励赠言“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我当年作顿邱令的时候,是二十三岁,回想起当时的所作所为,现在无愧于心。你今年也二十三了,可要自己加油啊。”曹操在当顿丘令之前是洛阳北部尉,“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想来在顿丘做的事也差不多。
然而人各有天性,曹植本性是一个单纯无城府,不适合搞政治也不会执拗于政治的人。他绝做不到他父兄那种必要时候的霹雳手段。
陈寿:“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然不能克让远防,终致携隙。”王通:“陈思王可谓达理者也。以天下让,时人莫之知也。”
想来在邺城叔嫂相处,他是一个殷勤但不失礼法照料美丽长嫂甄夫人的“暖男”弟弟,唯其不失礼法,才能与自幼深受儒家熏陶、雅爱文史的闺秀甄夫人自然而然地相处。
裴松之为《三国志·魏书·后妃传》作注:“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
《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父逸,上蔡令。后三岁失父。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后年十馀岁,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魏略》: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魏书》: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后从,留孟津,帝居守邺。时武宣皇后体小不安,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左右骤以差问告,后犹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动,辄历时,今疾便差,何速也?此欲慰我意耳!”忧愈甚。后得武宣皇后还书,说疾已平复,后乃懽悦。十七年正月,大军还邺,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武宣皇后见后如此,亦泣,且谓之曰:“新妇谓吾前病如昔时困邪?吾时小小耳,十馀日即差,不当视我颜色乎!”嗟叹曰:“此真孝妇也。”
也许诗文是维系这对相差十岁,隔着礼法、温文尔雅又处在险象环生宫廷政治格局里的乱世俊男倩女作为知己的最重要纽带。
从裴松之的注释可以看出甄大美女不仅美而且惠又慧,博学多才、又非常有标准封建淑女的温柔端庄的仪范德行。如此正是曹植绝佳的谈话对手,文学闺友。最重要的,甄夫人也擅长诗歌,其情淳朴,其文雅驯。
她的代表作《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这是否就是导致她被帝王文学家丈夫曹丕曲解以至于被迫害致死的“怨诽之言”的一则呢?
不管怎么说,建安二十一年因病留在邺城的她在小叔曹植等悉心呵护下,尤其不用克己复礼伺候翁姑,却有文学暖男相伴做精神慰籍的情形,真是她自从十几岁嫁给袁绍之子袁熙后战战兢兢地在乱世里侍奉“恶婆婆”刘氏以来,两度婚嫁里难得的岁月静好。
《三国志》:勰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熙出为幽州,后留养姑。
于是,在灵魂的自由愉悦里身体不仅康复,而且更加具有光彩,即使忍受了一段与丈夫子女离别的相思之苦。
《魏书》: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讳)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
当然这段记述里,甄夫人对于婆婆武宣皇后卞夫人的回答是很有政治技巧的标准宫廷寒暄话----甄夫人心里真实的话是这样的,“孩子跟着大军比较安全,我自由自在地在邺城养病,得到了子建弟弟等的精心照料,更得到了子建为我带来的文学养分,不仅大病痊愈,而且在短暂的自由王国里无忧无虑,当然气色就更好了”。
亦或者,曹植承载的楚风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精神,令偶然沐浴其间的燕赵儒门淑女倍觉神清气爽。
金缕玉枕与汉奁魏玺
曹丕逼迫时年38岁的发妻甄夫人自杀后,依旧在丧仪上侮辱她,给予的是罪人待遇---遣使者至邺城将甄氏赐死,据传殡葬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
陈寿《三国志·魏书·后妃传》:“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甄)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时引《魏略》云:“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甄后临没,以帝属李夫人。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不获大敛,被发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
曹操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即曹丕的一位姐姐和一位妹妹都嫁给汉献帝刘协当皇后和妃子;等到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给曹丕(魏文帝),自己被贬为“山阳公”后,又不得不献出自己的两名女儿给曹丕,昔日的公主成为了曹丕的妾室。可叹堪怜。
这个时候,曹丕冷落了发妻甄夫人,把她留在邺城,自己在许都及洛阳宠爱包括两位汉室公主及知己郭女王在内的一干妻妾,更是把郭女王在获得了与甄夫人同等的地位基础上再加上仅次于皇后的“贵嫔”封号,甄夫人不服,哀怨了几句,曹丕就借故派使者把她赐死。可怜的母亲临死之前把自己16岁的儿子曹叡托付给另外一位曹丕的妾室李夫人也就是曹协之母后赴死。
一年后,郭贵嫔被册封为皇后,17岁的曹叡就成为了自己没有生育的郭皇后的嫡子。四年后,魏文帝曹丕去世,21岁的曹叡即位为魏明帝,这才把生母甄夫人追封为文昭皇后。又过了九年,曹叡三十而立时候,嫡母郭太后51岁驾崩于许昌,在殡葬时候,魏明帝从养母李夫人那里知道了自己的母亲死时的惨状,就如法炮制辱葬郭太后。甚至说郭太后本来就是被得知自己生母死亡真相的魏明帝杀掉的。
《魏略》: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甄后临没,以帝属李夫人。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不获大敛,被发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汉晋春秋曰: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雠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
这个说法本身是与离与陈寿同时代西晋其他典籍记载相悖的。
西晋·阎缵《上书理湣怀太子(司马遹)之冤》: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为置家臣庶子,师友文学,皆取正人,共相匡矫。兢兢慎罚,事父以孝,父没,事母以谨,闻于天下,于今称之。
也就是说,因曹叡对待郭女王言行甚谨,而视他为孝养母后的典范。在郭太后去世前五年,魏明帝就封赏了郭氏亲族,去世后一年又再次加封郭氏外戚,并且隆重祭祀了郭太后。而且,从曹丕给予郭太后的谥号“文德皇后”来看也不象恨杀她的迹象。可以说,魏明帝还是把生母的悲剧冤屈归咎于自己的父亲,所以才有追封生母并且大肆恩赏外祖父家族的举动。
那么赠给曹植甄夫人的金缕玉带枕又是怎么一回事?这牵涉到汉代以来贵族的丧葬习俗。
陈寿《三国志·魏书·后妃传》:“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甄)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无几,帝复问曰:“我昨夜梦青气自地属天。”宣对曰:“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是时,帝已遣使赐甄后玺书,闻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者不及。”黄初二年(221年),曹丕遂遣使者至邺城将甄氏赐死,据传殡葬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当时,曹丕曾请术士周宣解梦,周宣答:“天下将有贵族女子冤死。”
曹丕闻言后悔,派人追回赐死甄氏的使者但已来不及。
唐代李善在《昭明文选》后的注解:卷十九《洛神赋》之《纪》:“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忘食。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时甄后已为郭后谗死,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饮,仍以枕赍植。植还,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遂用荐枕席,欢情交集,岂常情能具。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言迄,遂不复见所在。遣人献珠于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甄氏死后一两年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甄氏所生的儿子曹叡陪皇叔吃饭。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氏之死,心中酸楚无比。饭后,曹丕遂将甄氏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氏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氏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
四年后(226年),曹叡继位,即魏明帝。因觉原赋名字其母之嫌,遂改为《洛神赋》。。曹植揣着枕头返回封城,途经洛水时梦见甄妃前来与之幽会,有感而发,写成了千古名赋《洛神赋》。
这里有个疑点,曹睿是在魏文帝临死前一天才被立为太子的,肯定不是李善在《昭明文选》里说的魏文帝黄初中期。黄初七年(226年),五月丙辰(十六日)曹丕病危,立平原王曹叡为太子,召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并受遗诏辅佐嗣主。丁巳(十七日)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曹叡继位。六月戊寅(九日),葬首阳陵。
那么赠与曹植金缕玉带枕应该是曹丕。用意如何?真的如后世所猜,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赐给曹植,“里老所不为”,何况是帝王呢?极不合情理,纯属无稽之谈?
显然这是极不熟悉汉魏皇室贵族丧仪的猜测。这个金缕玉带枕应该是曹丕改葬甄夫人时所用,按贵戚丧仪,应该身披金缕玉衣,头枕镶玉鎏金铜枕(金缕玉带枕)。
例如考古发掘河北满城一号墓葬,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金缕玉衣被发现时,玉衣均头枕镶玉鎏金铜枕---这就是所谓金缕玉带枕的实物名称吧。受科学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古人迷信玉能使人“永生”的观念在各个历史时期受到重视的程度不同,再加上封建帝王的影响,这种认为玉石可以保存尸身,使之不朽的观点在各个时期流传的范围也不相同。

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敛葬用玉最早始于商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演化为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汉朝初期使用的敛服玉匣就是源于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这种“玉匣”就是人们所说的金缕玉衣。大约到了西汉文景时期,金缕玉衣不仅已经成为规格最高的丧葬敛服,而且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到了汉代中期,敛服玉匣开始大规模流行,不少有身份的人死后都用“珠襦玉匣”裹葬尸体,皇帝和贵族死时都穿“玉衣”入葬,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古人便希望尸体不朽,并迷信地认为:“金玉在九穴,则死人为不朽。”这里所说的金玉,既指黄金也指玉石。在古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尸身随葬金玉而令尸体不坏的记载。
曹丕起初出示给弟弟金缕玉带枕是告诉他自己悔悟了,拟以后妃贵妇之丧仪改葬甄夫人;后来看曹植见到侄子情不自禁思念长嫂,曹丕十分感动,就把金缕玉带枕这个冥器,注意并不是甄夫人真正生前用过的闺房私物赐给了曹植,做个念想(也就是说可能另外再用一个金缕玉枕下土用于甄夫人丧仪)。
既然不是闺房私物而是冥器,那么一切从此枕而来的有关叔嫂私情的千古猜测都不成立了。
-
乘风归去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01 15: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