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私情:为江煙诗集《亚细亚细的往事》序

作为读者,我们接受过太多关于诗歌的宏论。佩索阿说「诗歌是用从未被用过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或感觉,因为没有人用诗语交谈。」但其实并非如此。关于诗歌的评理论多时候往往在遮蔽诗歌本身,就像我面对江煙的诗,同样很难认同布拉格学派的某些诗学理论。他的诗中,金慧怡、李思遥、陆成文 —— 真奇怪,这些名字都那么好听 —— 对我来说始终是个未曾晤面的谜,但不妨碍我探进他和金慧怡们的世界。读他的诗,不用心机,不费思虑,就轻轻松松地让人含泪笑出来。
早先,我被《八月长风》打动过,当然不止因为金慧怡和那片叶子。断断续续看了几年江煙的诗,他诗中其实永远都在过春天(冬季来临前的春天,与冬季互相渗透的春天),气氛也是因真诚而显得稀薄的。诗里面有什么?所有的事物都连贯在一起,所有的线都通往同一个主轴。你得去读,发现他毫不掩饰地在诗中敞开自己,面对风和微小的涌浪。按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反复强调的,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但江煙一直都在轻声细语地讲话,任何念头的光芒在诗行里都是一星一点,松松垮垮地挂在里面。他好像从来不避讳什么,不避讳自己的出场,不避讳自己的家事、生活的出场。于是读者与他直接照面了。他真诚而勇敢地这么做着,对现今的写作者来说,不掩藏自己的心思简直是在和写作本能对抗的行为。有的作家,不与读者和批评家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就不能下笔似的,不停地在品中丢出各种各样的骨头,当然批评家们不负众望地全接住了。这是当代意义上优秀的作家与优秀的读者。显然,江煙并不打算做这样的优秀作家。杜夫海纳说:「读者在作品之前,作者却在作品之中;作者与其不在(absent)之时,方为其存在(present)之极。当作者禁止人们谈到他时,他的世界才向我们展现。」在江煙的诗里,他从来不躲避这些,免去了我们在诗行中寻踪觅迹的权力和麻烦。读完全本,你不意外地能寻觅出他这几年的行踪,以及家庭成员的情况。他当下的经历、苦闷、回忆,都会被适时地转化成诗句,那么直白地袒露在纸页或屏幕上。江煙的诗里总是写到小时候,可能是块盐水棒冰,也可能是场哈哈笑的梦。口语是生活用语,口语诗也是他的生活所作。
诗人对语言的把握总是神妙难言,我偶尔惊叹,一句对白分了行,就能被他轻轻松松地收摄进诗歌总体中去:「亚细亚细,小小过去,留下小秘密 / 亚西黎,亚西黎,不能告诉你」,读这样的诗是会忍不住唱出来的。边唱边笑。他写的那些夜晚 —— 脚丫碰脚丫,沈怡繁也不停地说着话 —— 都慢慢铺展成一块退散的壁纸,充满了遥远的泉水和倒影。诗人窸窣的喘气声就这么四下散落。前些日子,读到他的《赠别语》,都是孩子的话,边看边读,前一句的话音没落,后一个孩子的声响就会赶上来,一层叠一层,我好像也被一群孩子前簇后拥着往前走。风刮过湖面,也轻轻吹入他诗行的最深处。
江煙诗歌中萦绕的氛围是稀薄的,但稀薄不等于稀少,它厚不得,不然就闷瞀、伧俗下去了。读者在一个词句的拐角处,可能就被他带进一个轻轻颤抖的诗性空间。五四百年的尖锐,最后也不过落在华东师大校园里几个瘙痒的青年身上。按现象学视角来看,文学作品的意义有若动荡的水面上形成的映象,它不是直达观念,而是直接诉诸感受。它不仅如实物一样浓密,也如它一样浑然。——「浑然天成」,这是我能想到的一个形容他诗歌的语词,另一个词是「率尔天真」。江煙的诗歌只能是用来感受的,读者应该和它直接照面,非此不能知道这样的诗歌多么可喜可爱。他的诗不讲道理,哪有对孩子讲道理的呢?他还是那个在《偷偷地》里面偷偷地脸红的小男孩。我愿意相信他诗中的真诚,不管这种真诚是否与真实挂钩,无关紧要。仅仅是,他可以释放掉我们关于意义的种种焦虑,择取几片自己的私人生活,又将这样的私情不加心机地交付给我们,就已足够让人感动了。我们缺少一些这样真诚的写作者啊。

附江煙诗三首(作者诗作见于公众号「江煙与诗」):
亚细亚细
还是婴儿的时候
外婆听我哭闹不睡,就放张唱碟
里面有女声,唱
夏天悄悄结束的时候,她悄悄
藏下不能说的秘密
听到这段歌词,我总就睡去
外婆在我长大后,常把这事
当笑话讲出来
她普通话很差,记不清歌词
我不让她讲
我觉得,整个都是笑话
慢慢,我在很不开心
或很紧张的时候
会想起外婆讲这笑话的样子
我会想象她放碟片哄我的样子
我会对自己说起这个笑话
我会用她的语调说
亚细亚细,小小过去,留下小秘密
亚西黎,亚西黎,不能告诉你
赠别语
虽然我上课捣蛋
但也是很喜欢你的,老师
祝您在以后可以有好的事业
老师,早日升职
身体健康
老师祝你早日找到女朋友
祝你以后真的可以成为记者
世界这么大,一起去看看
人海总相逢,老师
谢谢你。早日归来
莫愁前路无知己
我的老师,天下无人不识君
偷偷地
他在电梯来之前
偷偷地亲我一下脸
我马上转过去
偷偷地红起来
电梯往下走
我知道他看不见了
于是偷偷
放心地红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