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片-虚构类(7)
继续鉴片(虚构类)第七集
《抑制热情》(Curb Your Enthusiasm)第10季 *****

这一季特别好玩,Larry David火力全开,从女权运动讽刺到反特朗普运动,把很多好莱坞流行风潮讽刺了一遍,一个没落,很多梗的风格像极了Seinfeld,几乎就是George重生,相当过瘾!
PS:给大家科个普:Larry David是宋飞的死党,两人同在纽约说单口的时候构思了宋飞正传,宋飞四人组里最好的角色George就是Larry自己的化身。功成名就之后Larry搬到了好莱坞,HBO的这个CYE系列剧就是Larry根据自己在好莱坞的生活打造的一款真人秀。这个系列不是为所有人准备的,Larry这个角色大概是有史以来电视上出现过的最让人尴尬的人物,就像当年的George一样。不过我喜欢,因为这才是喜剧的精华所在。
《纽约的一个雨天》(A Rainy Day in New York)****

这部电影因为米兔运动而被搁置了一年,此后又遭遇了各种恶意差评,实在是太可惜了。虽然它还算不上是伍迪艾伦最好的作品,但已经是他近期最值得看的一部爱情喜剧,反正我很喜欢,看完后身心愉悦。故事本身很有意思,各种转折也很好玩,演员们表现也无可挑剔,但我最喜欢的是艾伦借这部电影展示了曼哈顿的各种美好,对于一个纽约控来说,简直就像在做白日梦一样。PS:这部电影再次燃起了我想去纽约住一段时间的欲望,否则我的人生将无法完整。
《半梦半醒的人生》(Waking Life)***

看了一部老片,讲的是一个年轻人被车撞了之后开始做梦,梦中和各种不同的人探讨哲学问题。全片充斥着不知所云的对话,我感觉导演Richard Linklater就是个高级黑,他用一部电影为观众演示了当代哲学的困境,就像Alan Sokal投给《Social Text》杂志的那篇著名的论文,以及C.P.Snow撰写的那本划时代的著作《The Two Cultures》一样 。
简单来说,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哲学,这种源自古代思辩传统的学问早就过时了,根本赶不上当代世界前进的脚步。电影对话中的每个单词你可能都知道,但连起来你肯定不知道说的是啥。这种感觉很像80年代徐冰读那些中文艺术书时体会到的困惑,他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困惑而创造了“天书”这件艺术作品的。

话虽这么说,这部电影的观感还是挺神奇的。Linklater采用了Rotoscope技术,即用DV拍摄真人演员的表演,然后用软件做成动画,营造出一种迷幻的效果。整部片子就像是一个很长的LSD Bad Trip,如果你正好处于同一个频道,相信你会非常喜欢的。对我而言,这部电影最妙的地方就是可以从中窥探导演Linklater的内心世界,我感觉他是那种每天都会写日记的人。如此地日积月累,小本子上肯定写满了各种奇思妙想,这就是他之所以能写出《Before Sunrise》这部牛逼的话唠电影的原因。但显然他的很多奇思妙想太过抽象,无法用在任何一部商业电影里,索性用这个办法一股脑地推出去,给自己一个交代。
PS:这部电影的某些片段让我想起了 小老虎的即兴说唱表演,他就像一个古老部落里的巫师,在舞台上为观众讲鬼故事。你根本不用去推敲他的故事内涵,只需跟着他的古怪语言,进入一种思想的幻境,让自己的思维毫无禁忌地四处游走,体会那种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就已值回票价了。
《黑水》(Dark Waters)**

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讲一个律师为了特氟龙污染环境而和杜邦打官司的故事。从电影角度来看这片子不及格,因为不是所有真实故事都适合拍成故事片的。但从实际意义上来说,这片子倒是可以看看,尤其是记者朋友们,必须学会如何辨别大公司的洗绿宣传。话虽这么说,特氟龙还是很安全的,有问题的是生产过程所需要的一种名为PFOA的化学物质,现在已经不用了。我刚进三联的时候写过这事,看完电影后我重新找出那篇文章看了看,只能说科学上还站得住,文笔实在是惨不忍睹,难看到跳楼。伤心的是,我没赶上纸媒的好时候。现在的我无论是写作还是世界观都要比10年前好多了,但写出来的文字却没人看了。
《灰马酒店》(The Pale Horse)**

冲着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头去看了这个剧,不喜欢。原来的那个故事其实非常好,但编剧故意不好好讲故事,各种故弄玄虚,好像他故意想让观众看不懂似的。好在只有两集,浪费的时间不算多。
《摩天轮》(Wonder Wheel)***

这片子票房惨败,舆论一片骂声,但我相信,名导演导的片子,水平总不会太差。果然,片子虽然算不上有多好,但完全可以看。只不过主题是讲女性中年危机的,看着比较郁闷而已。Kate演的不错,各位女施主们可以打打预防针。男施主们也不妨看看,你家里的另一半再过几年就这样了。PS,故事背景是纽约,Allen拍的纽约片子都不会差的,那是他挚爱的城市,拍砸了丢不起那个人。
《绝命律师》(Better Call Saul)第五季 ******

倒数第二季完结了,距离《绝命毒师》越来越近了。这一季水准一如既往地高,编剧、表演、摄影、道具和剪辑都是当今好莱坞最高水平。最妙的是,整个故事都是由一个创作团队集体创造出来的,谁说文艺只能单打独斗?事实上,未来最好的文艺作品一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果。
PS1:因为新冠疫情影响,下一季很可能要多等一年,相当失落!
PS2:我很喜欢Kim,她几乎包含了理想女性伴侣的所有要素。

PS3:这个叫James Morgan McGill的人,在新一集《绝命律师》里把自己名字的首字母JMM从Justice Matters Most变成了Just Make Money,这个桥段在中国公知圈里已经演过好几轮了。
《环形物语》(Tales From the Loop)**

这是根据瑞典同名漫画改编的,原作假设了一个违反各种基本物理定律的未来世界,借此探讨一些所谓的“哲学问题”。我越来越不喜欢这样的设定,因为我越来越相信没有任何限制的想象力是毫无价值的(HBO的那个《西部世界》与此类似),所以看了两集就弃了。
PS:这样的小情绪通过漫画来表达还凑合,但电视剧就不同了,需要大量细节来支撑真人表演。可惜编剧没这个本事填充原作留下的大量情节空白,只能拍成现在这种慢悠悠的节奏,由此可见改编剧的原作有多么重要了。这也是为什么改编剧大都是基于长篇小说,这样的话编剧只需取舍,而无需创造。
《上载人生》(Upload)****

这是Amazon新剧,讲的是未来人类可以上传意识了,肉身死后大脑可以活在一个虚拟世界里,继续和真实的世界发生互动。这个设定本身可以有很多玩法,但编剧Greg Daniels把它打造成了一个温情+悬疑的轻喜剧,每集半小时,特别适合睡前放松。

PS:该剧的核心是Andy Allo扮演的女一号,如果没有她,我大概率是看不下来的。我为她专门写了个三联公号,感兴趣的可以去找来看看。
《零零零》(Zero Zero Zero)**

这个剧的背景是全球贩毒网,视角很庞大,拍得也够狠,各种打打杀杀,暴力部分可以和《毒枭》媲美。但我看了一半后决定弃剧了,原因在于这是纯虚构的剧情,那些暴力情节没有事实根据,全是编剧的意淫。既然是虚构,我要看的就是好故事,可这个编剧完全不会写故事,人物塑造得一塌糊涂,就知道耍酷,我不喜欢这样的东西。
《审讯》(Interrogation)****

因为Streaming技术的出现,使得CBS得以采用这样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一个破案故事。第一集先说案情,然后2-9集从各个角度追溯案情,观众可以任意选择顺序观看,最后一集揭开谜底。但我看完后,觉得这个故事不太适合这么做,按顺序播其实更好。虽然有卖噱头的嫌疑,但这个故事本身还是有点意思的,讲的是洛杉矶地区问题少年们的生活,大家可以体会一下美国底层社会的残酷。
《国土安全》(Homeland)***

《国土安全》终于结束了。第八季虎头蛇尾,前面铺垫得特别好,但编剧越编越离谱,结尾简直不忍直视。很难相信我把这个剧全部追下来了,虽然问题多多,但总的来说应该还是个好剧,起码普及了反恐知识,仅此一点就值回票价了。
最近补了侯麦的四季,一开始很不习惯,但慢慢看进去就好看了。他的电影不需要看故事,我喜欢片子中展现的普通法国人的生活态度,和我们熟悉的生活非常不同。
《春天的故事》**

从故事角度看,这部《春天的故事》最不吸引我,因为这个故事讲的是家庭人际关系,人物的行为逻辑我实在是Get不到,故事的矛盾冲突我也不是很Care。
《夏天的故事》****

我最喜欢《夏天的故事》,因为这个故事是关于男人选女人的,我比较有代入感。其中男主在海滩上遇到的第一个女孩非常赞,我喜欢!
《秋天的故事》***

《秋天的故事》是关于女人选男人的,而且是老女人,所以我也看得挺投入,呵呵。侯麦电影里的人物有一种极其难得的质朴劲儿,现代那些影星们完全没有,这一点很让人着迷。
《冬天的故事》***

这部《冬天的故事》同样是女人找男人,但女主是那种典型的“作女”,男人就像新发地菜市场上的菜一样被她挑来挑去,所以看得有点憋屈。
PS:总的来说,侯麦的电影都是话唠型的,我猜Richard Linklater的日出日落三部曲就是受他影响吧?
顺便做个小广告,我的《土摩托看世界》三部曲的第一和第二部都已再版了,三联网店已有套装出售,大家可以点击下面这个链接下单,谢谢。
来自民间的叛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鉴书(14) (7人喜欢)
- 鉴片(虚构类第20集) (15人喜欢)
- 鉴片(非虚构第20集) (9人喜欢)
- 鉴片(非虚构)19 (7人喜欢)
- 土槽(8) (2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