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在城市的旧书店
查看话题 >石桥铺淘书小记——兼记重庆的旧书摊
今天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的时代,今天重庆跑旧书铺的人,绝大多数是为了某一个小小的“现实”的目的,“发思古之幽情”者,恐怕百不得一二罢。——茅盾《旧书铺》
上引的是茅盾《旧书铺》。抗战时期,很有一些文化人流落重庆。缺衣少食尚在其次,无书可读却是要命的事情。大概因为这个缘故,重庆也曾兴起一些旧书铺子。茅盾所记的是一处名为“米亭子”的旧书街。如今,张恨水、茅盾屡见过访的这处旧书乐园早已风流云散。唯一可供追想凭吊的遗迹,是1942年成立的“米亭子小学”。不过,该小学早已迁出江北城原址,“米亭子”名存实亡了。
余生也晚,到重庆淘书已是本世纪初。在渝十六年,最常去的旧书摊是杨公桥、石桥铺,且按下不表。此外还有:
红旗河沟立交桥洞里曾经摆过旧书摊,书品极佳,多是故家流出的五十到八十年代出版物。如今记得淘到的有朱光潜译的维柯《新科学》、楚图南译的斯威布《希腊神话和传说》上下册、范寿康《朱子及其哲学》等,都以牛皮纸作书衣。到此淘书,最好坐619到大庙下车,先吃一碗“海关对面”的干拌豌杂面,配一碗桃花羹。不过这里后来整治摆摊,清理掉了。
大石坝路边偶见过一中年男子推木板拖车卖旧书,曾淘到几本文物出版社的书。此处距离九村烤脑花总店极近,淘书之后去喝夜啤酒最痛快。不过这里交通不便,后来未曾过访。那名男子多半早已转行。
北碚的天生农贸市场地下有一溜旧书摊,据说十余年前规模颇大,如今多是从西南大学的学生手里收来,没有什么好书。淘到过一册毛远明签名钤印本《碑刻文献学》,一套80年代自然旧的《论法的精神》。沿着西南大学,如今开有两间旧书店。其中一家在阁楼上,没有像样的书;另一家是新开的沿街铺面,好像叫“鱼郎书店”,据说是从杨公桥转战过来的。淘到过台湾洪范书店1978年的《郁达夫南洋随笔》之类。下缙云山、访雅舍之后,不妨顺道来这里淘个书。
黄桷坪的川美外有家旧书店,店名也不记得了。艺术类的旧书,颇有一些。淘到过什么书,也忘记了。逛逛川美,淘一本老画册,到交通茶馆坐一下午,真是再惬意不过的神仙生活。
重庆大学B区外沙杨路上有家旧书店,文史类书很多,品相也好,就是卖得贵,极寻常的也在二十元以上。我逛过两次,从来没买过。这家马路对面,就是好吃的“(足拜)抄手”总店,很小很好吃的苍蝇馆子。(按:足字旁加个拜)
磁器口有一家“古旧书屋”,以红色画报、宣传画、小人书为主。门脸极小,内有洞天。我没有买过书。
十八梯有过旧书摊,买了什么书不记得了,如今也清理掉了。
奎星楼对面的梯坎上有旧书摊,淘过周亮工《书影》、鲁迅《小说旧闻钞》等。此摊不知尚在否?
中兴路古玩城有若干家旧书店,名气很大,据说上过《人民日报》。不过我在渝十余年,居然始终缘吝一面,只好姑俟异日了。
以上除我未曾到访的中兴路外,都是散兵游勇。重庆最大的、也最接近茅盾笔下草莽气十足的旧书市场,当然是石桥铺和杨公桥。
杨公桥是重庆最复杂的立交桥之一,桥洞里寄居着各色营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数十家旧书店。这里的旧书店,依凭重庆市图书馆、沙坪坝图书馆、西政、重大、川外等高校图书馆和学生毕业甩书而生存,以教科书为主,但家家户户都有一面书架,专卖文史类旧书。其中也大约有三四家不经营教科书、专卖文史类旧书的,价格就要贵一些。我从这里淘到的书,大约在500册以上。杨公桥旧书市,作为重庆近二十年来最大、最富特色的旧书市场,在去年的市政市容整治中,被清理掉了。一年后的今天,政府鼓励摆摊经济,这些旧书摊还能去哪里找呢?我曾写过一篇《旧书洞天空余洞,杨公桥畔只见桥》https://www.douban.com/note/697722813/作为纪念。
所以,现在重庆值得去的旧书摊,只剩石桥铺了。大疫已持续半年,我十分牵挂石桥铺旧书摊的安危,久惦记着要趁天气晴好,前往探望。
昨天上午,细雨蒙蒙。驱车到鹅岭公园游玩。鹅岭公园兴建于清末,原名宜园、礼园,是当时西南首富、重庆商界领袖李耀庭的私家花园。蔡锷、蒋介石、宋美龄等均曾在此小住,抗战期间还有不少使领馆设在园内。


鹅岭之巅,1965年建了一座两江亭,今名瞰胜楼,是七层之塔,是观山瞰江的佳胜之处。步至三层,雨燕翩飞,全园在望。登顶七层,四望烟雨苍茫,如在云端。

在塔顶最大的惊喜是观览重庆人的屋顶世界。其中一座楼顶平台,竟然在都市森林之中造出一方青瓦白墙、豆棚瓜架的田园意境。另外,许多大楼顶部都建了一个小亭子。由此想到《疯狂的石头》的名场面:徐峥在一座大楼模型顶部,信手放了一个小亭子,王迅惊叹:“绝了!中西合璧!”当时以为是段子,没想到在重庆,这是写实。


午后,在蒋、宋曾经下榻的飞阁吃大红袍冰淇淋,喝美龄招牌咖啡。雨渐渐停了,竟然放出阳光来。遂决定乘一号线,往左近的石桥铺而去。过三站路,出五号口,步行近三里路,时隔大半年,终于又站在了渝州交易城那座“气势恢宏”的大门口。旧书摊别来无恙否?半年的疫情,对于本就不景气的露天摆摊的脆弱旧书业,实在是巨大打击。步入大门,心中忐忑之余,竟涌上半句诗:近乡情更怯。

很快望见了山川依旧的旧书摊。重庆的市井,永远如此熙攘、吵闹、拥挤、令人心安,有着巨大的治愈效果。
石桥铺的旧书摊,大约八九家。每家都是条凳、板凳、木板、遮阳伞拼搭而成。以往第一摊总是会有个“三元一本”专区,摆在地上任人挑拣。今天可能因为雨后地上潮湿,没有出这个摊。我在“三元地摊”淘到过鲁迅《汉文学史纲》、辛子牛《汉书刑法志注释》之类的书。


《汉书·艺文志》书分六略: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读书人多只关注前三略,如今的新书店里大体也是这个格局。李零说:实际上后三略的数量巨大。石桥铺每个旧书摊堆了四面的书,至少两面都是医药、卜筮、收藏、琴棋书画之类的后三略书。只有一面,是文史旧书。还有一面,是童书和盗版畅销书。




淘到一册《建筑小品实录》,10元,当图画书看着玩儿。


前几年去甘肃嘉峪关,下探地穴,看过几座魏晋墓,对彩绘砖印象深刻。刚好看到重庆出版社的一套,都是10元一册,买回来玩其古稚。邻摊有潘伟斌的《魏晋南北朝隋陵》,10元,正好一并拿下。




两本有趣的民俗研究著作: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中国民俗探微》,10元,封面设计是典型的九十年代地摊风。封底列出“本书要目”有:卜卦风俗、看相风俗、性爱风俗、民间禁忌……也是八九十年代最具吸引力的文案。可能因为文案、包装出色,此书1990年6月一版之后,9月已经第三次印刷,印量达75000册,妥妥的学术畅销书。不知这七万多名读者读了,会有几人大呼上当?



另一本是余云华《拱手·鞠躬·跪拜:中国传统交际礼仪》5元,封面设计、文案都很规矩,就显然没有那么畅销了。不过未必没有“上当受骗”者。从书口盖的三枚红章来看,此书原藏于一家“重庆渝中艾……高级公关艺术学校”。这所学校目前查不到相关信息,大概是九十年代特有的产物。

本科课堂上听讲西方哲学的老师推荐过一册罗素《西方的智慧》,5元,今日于此得之。此书旧主人,看来是一位前辈校友。


此外,还收获《六韬浅说》5元、《兵经释评》5元、陈榕甫《诗词漫话》5元、启功《诗文声律论稿》5元、陈美林《新批儒林外史》10元。



平时书最多、书品最好的一家,今天没有开张,用塑料布紧紧包裹着摊子,令我心中生出一丝隐忧。

背着沉重的书包,回首出门。渝州交易城门口的两座大型金色雕塑,似不知人间疾苦,仍昂扬跃入天际。雕塑背后,晦暗的风雨与初绽的曙光并存,令人无从捉摸老天的阴晴。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且惜取眼前的旧书吧。既见旧书,云胡不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