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学书田 | 走进茫然的社会——我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三)上篇
【01走进茫然的社会】 这期是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书评的最后一期。这次要分享的几篇文章,可能是这本书里对青年来说最重要的几篇文章。 而今天,写这篇文章,源于我对部分青年精神状态的忧虑。在进入正文之前,先分享我近期的一些体验,以及这几年我接触较多的几位青年朋友的状况。 自大学毕业以后,我到新加坡工作已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可能是社会环境与校园环境截然不同的缘故,工作几年后再回顾大学刚毕业时,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仿佛连当时的自己也变得模糊。常听人提起一词叫“社会大学”,与校园环境相比,社会自然更现实而残酷,人情也更复杂。这些道理虽然早就知道了,但要到自己亲历后,才能有切身的体会。 与校园环境的另一个截然不同之处,是我在进入社会后,再也难以看见有朝气的青年了。无论是在职场环境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所接触的大多数青年,要不是每天抱怨工作,要不就是生活散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生活不满,却又不愿付出任何努力去改变。这个景象和我在校园时所见的人有强烈的对比。当时许多即将毕业的朋友们,无不是对未来怀抱巨大的憧憬,对理想抱有浓厚的热情。这样充满朝气的青年,在这个社会都跑到哪里去了呢?而我现在看到的精神散漫的青年们,究竟是他们不曾怀抱理想,还是他们曾经的理想被社会大学"教育"得一点也不剩下了呢?看着许多茫然的面孔,我无法知道答案。 【02 室友观察日记】 刚踏入社会和走进社会一段时间的青年是什么样子呢?在职场上接触的人当中不乏青年,但都只有表面的交流。而我在工作后,先后共与5位青年同居。由于室友之间可以近距离接触,对彼此的精神面貌也会有更深的了解。在这里简略介绍我这几年接触的室友,他们或许可以代表部分青年面貌的典型。 我住的是三人房,其中一位室友Y是固定室友,大我10来岁,年纪已近中年;其他几位都是较年轻、刚踏入社会的室友,他们先后在不同时期搬进来,一共有4位。 下面分别介绍。 【室友N&M】 除了上文提到的Y,N是我最早的室友之一。在N走了以后,搬进来的另一个年轻室友是M。因为这两个室友的生活模式有点像,就放在一起讲。 N君是个作息有点混乱的人,虽然每天要起早摸黑上班,但因为沉迷于王者荣耀等手游,他在每天下班后都会被手机"降伏"在床上(其他时间是沙发上),任由萤光在脸上闪烁直到半夜两点。也因为这样,他半夜打呼噜的声音特别严重,后来因为造成室友的睡眠问题而搬走了。 随后又来了一个年轻人,叫室友M(因为他身材比N丰硕一辈,故称M)。M君没有打呼声,较好相处。不过没想到,像他那么人高马大的人也轻易被手机这妖精"降伏"了。一下班回家后,他就会被它镇压到床上,全身无法动弹,任由萤光在脸上闪烁直到半夜两点。更夸张的是,即使到了M不用上班的休息日,手机这小妖精还不放过他,直把他从白天镇压到黑夜不得翻身,实在比如来佛的五指山还残忍。 嘛,或许下一个室友会来个唐僧也说不定。 【室友阿Q】 唐僧没来,阿Q却来了,一下子从古代穿越到现代。阿Q正是M离开以后的年轻新室友。在这里称其为阿Q,顾名思义,此人略有一点阿Q精神,但他又比鲁迅作品里的那个更狡狯。阿Q是刚毕业、20岁出头的年轻人,长得瘦小,样貌带点稚气。与人打交道时,他的双眼总会滴溜溜地转动,不知在打什么心思,给人一种鬼灵精怪的感觉。 在娱乐方面,虽然和前两位室友大同小异,但阿Q没有像他们那样沉迷。只不过,阿Q的举止轻浮,令两位室友(我和Y)和房东有点反感。阿Q是个特别自负的人,才刚从中学的烘培课程毕业,就夸口说日本有哪一间学校抢着要他、美国有多少间学校已给他名额云云。他说自己来新加坡只是在入学之前无聊,想赚快钱。 阿Q刚来时申请的公司是Breadtalk(新加坡最大的面包连锁店),一入职就向HR提出,要马上从目前的面包部门转入糕点烘焙部门。只不过社会总不会依个人的意志而改变,更何况你只是个中学毕业的新人呢?但阿Q不愿等待,当他的要求被拒绝后,就抱着不满的情绪回到原先安排的岗位。在短短的一个月后,阿Q就因在公司得罪人而被辞退了。他推卸责任说是外国员工陷害,对此旁人都半信半疑。后来听房东说,他是因为打破玻璃而被辞退了。 【室友Jay】 不久后,阿Q也走了。最后一位年轻室友叫作Jay,也约莫20岁。Jay是学酒店管理出身的,到新加坡的第一份工作则是销售员。因他性格内向,吃不得做销售的苦,一周后便辞职了。在不到一年内,他又换了两份工作(餐饮业和旅游景点售票员)。 Jay的生活作息还行,娱乐方式则和前几位室友类似,喜欢在刚睡醒时用手机看卡通和综艺节目。傍晚下班回来后,他同样和手机里的娱乐离不开,直到就寝。 Jay在一开始辞掉销售工作时曾和我说,他想要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认为自己不适合一份工作,他会果断辞职。当时我还觉得他挺勇敢的,似乎有自己的生涯规划。但一年过去后,我发现他的生涯活动似乎只是散乱的点,构不成一条路径。 我后来又试探性地问他真正想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不想他竟答说,他想搞投资,并对房地产感兴趣,因为做一个上班族太苦,总是要受上头的气;但是他也理解当老板的艰辛,营运一个公司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因此他也不想带头创业。权衡之下,他认为投资最好,可以轻松赚钱又不愁吃穿,正好他有一位朋友也邀他一起合伙。我再问他: “那么为了投资,你又做了什么调查吗?”他楞了一下后,腼腆地答道:“没有,我还在等朋友那里的消息。” 又继续看他的娱乐节目。在娱乐节目里的夸张特效和他笑声的相互交错下,我们的对话结束了。从此我再也没问过他这方面的事。 【成年人Y】 看到这里,你是否会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与社会严重脱节的例子,似乎比想象中的还多?我们不妨看看其他人是怎么认为的。住在这里的几个室友里,还有一个“长辈”,那就是室友Y。 Y君是我们之中最早来新加坡闯荡的,社会经验丰富。他已经成家立业了,是个顾家的好男人,在平日工作的每个晚上,他都会打给家乡的太太煲电话粥,顺带问问孩子上学的情况。这样的生活经验,使Y君看不惯一些没有担当的年轻人。因此,当他看到几位年轻室友的生活和工作态度,总忍不住要讥讽几句。他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年轻人不要要求太多,去哪里都是一样的。 年轻人确实要被泼一盆冷水,认清社会的现实。在某些时候,我不得不承认Y君是正确的,直到我与他交流我自己的事情后。我和Y君说,我有自己想做的事情,那就是将来在出版或文化事业方面有一番建树,而以自己目前的情况还远远做不到,因此我还想要更上一层楼。没想到,Y君却以平常带点酸味的口气说道:“你现在的条件已经够好了,我做了那么多年都和你差不多,不要不知足。你去外面找再多都是一样的,怕还没有现在这个(工作)好呢!”(虽说Y君是个蓝领,但我也只是个刚出来闯荡不到两年的书店小职员罢了啊!) 说实在,我当下听了以后,心里蛮不是滋味。我理解Y君有自己要承担的家庭和工作压力。他也未尝不想离开现在的工作环境,回到家乡与家人们团聚。他甚至动摇过几次,想找新的出路,只不过几年过去了,他还是安于常态,没有从早已沉默的生活中奏出新的旋律。他为了改变现状,又付出什么额外的努力呢?这点我无从知晓,而我也从没听过他的其他想法了。平日里,Y君的业余活动也和前几位年轻的室友无异,不过是对着手机消磨时间直到就寝罢了。只是每隔几个月还会听到他长叹一声说:”这里待遇不好,那里待遇也差不多,有什么办法?社会就是这样的。”接着又过回他一如既往的生活。看着这位为家庭打拼的青年正逐渐步入宿命一般的中年,我心里弥漫的悲哀像漫布的雾无法散去,同时也为他不曾有争取更好生活的斗志而感到有点不服气。 写这篇文章,源于我对部分青年精神状态的忧虑,和不满。 在近几年我所接触过的青年里,存在着一种奇怪的倒错现象:年轻人好逸恶劳、眼高手低,且常抱有投机的心理;年长者不满现状,却不鼓励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奋斗。固然,对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我有很大的不满,但我更不满的是,人们默默地承受着一切而拿不出一点动力去改变。这样的社会,会是怎样一个死气沉沉的社会啊? 因此,我们才需要读上个世纪的美学大师写给青年的几篇振聋发聩的文章。这几篇文章,我曾在毕业前读过,当时看了心里有很大的震动。今天与大家再分享,不只是希望我的青年朋友们能从中受益,也是为了反省自己。 对年轻人来说,它们是一记预防针;对中年人来说,它们是可以把人震醒的猛药。 接下来,进入主题吧! 【03 有志者应该有的态度】 中国有句古话说道:"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 当一个人成年后,就必然地要与社会发生联系(就像野人君在这期所说的,古人还有庄重的成年礼,有一种受到期许的意思呢!),若没有远大志向,就容易随波逐流;而年轻人胸无大志,就会像无根之浮萍到处飘泊,没有立足之地。最麻烦的是,年轻人不以为立志是重要的事,只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也不去探索自己的志向在何方,这样连孔子都要叹气呢! 当代的部分社会新鲜人,似乎生活条件太好了,往往缺乏两三代以前的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有时候会三心二意,今天立了一个目标;在受到挫折后,隔天又换另一个目标;再过几个星期,他们就已经处在生涯的十字路口,彷徨无助了。 在我接触的例子里,年轻人会有以上的现象,其中一个理由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研究不足,以为天下事都一般容易,一旦受到挫折就轻言放弃。若是抱着这样的心态,也难免会受到长辈的奚落了。因此年轻人在这方面应该要有点骨气,立定志向后,就下定决心干到底,这样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吧。 “有志者事竟成”,那么年轻人应该以什么心态来立志,才会“事竟成”呢?朱光潜在《谈立志》里,就给“志”这个字下了很关键的定义。他认为"志"有三层意义,第一是“念头或愿望(wish)”,第二是”起一个动作时所存的目的(purpose)”,第三是”达到目的的决心(will,determination)”。而"有志者事竟成"的"志",必须包含这三种意义在里面。 对于一些只把起念头(wish)误以为是志向的人,他给了犀利的批评。就像一个人随便说将来要当总统,却不考虑达到目的(purpose)的方法,更没有抱定遵循这条方法所需要达到的决心(will),他认为这"只是狂妄,不能算是立志"。回过头来,我们看看室友Jay想投资、赚大钱的想法,也只是起了念头而已。就投资和赚钱的想法来看,只要认真研究和准备,踏踏实实去努力实现,那也不是坏事。但以为可以不劳而获,这样的投机心理就很难让人认可了。 话说回来,只要遵循上面那条"志"的定义,就一定能实现理想吗?同样作为刚走在起跑线的青年,我也没有确定的答案,唯一能做的还是多探索。在《谈立志》里,朱光潜就提到了另一方面的问题,即理想和现实的问题。他认为在立志的同时,还要承认现实中有"不可能"的事实。在这方面,我认为还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客观环境的现实,二是个人能力的现实。 就客观环境的现实来说,如果对外在的环境无所认识,而一味想着外界会主动迎合自己的愿望,那就是渴望天上掉下一块馅饼了。以室友阿Q为例,他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才刚上班第一天,就要求公司给他自己想要的职位。但他在被拒绝后又不肯等待,不踏踏实实地做好当下的工作,而抱着逆反的情绪,那就是没有顾及客观的条件即公司的岗位需求了。客观的现实有小环境(比如公司)和大环境(比如经济不景气),这些都是超出人力范围的因素。因此当碰到外在环境限制而有志难伸时,还要有毅力去等待。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比外在环境固定的因素,是我们内在的能力。朱光潜引用了卢梭在其教育名著《爱弥尔》的一段话,大意是指"人生的幸福起于愿望与能力的平衡"。人一方面要有自己的"志",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能力的现实,这是因为许多事不是努力就有成果的,还要看自己合不合适。 关于这点,云门舞集的创办人林怀民分享过一些建议,很值得借鉴。他认为自己是否喜欢一件事,要做了才知道。有时我们只是以为我们喜欢一件事,而真实情况如何,只靠想象是不能知道的。年轻人最大的本钱,就是能去尝试不同的事物,有试错犯错的时间和重头来过的机会。林怀民本人在年轻时曾想当作家,还为此写过小说;后来他还参与过社会运动。不过到最后,他发现自己想走的是另一条路,结果创办了在之后享誉四海的云门舞集。 回到卢梭的那句话,要怎么达到”愿望与能力的平衡”?关键还是要多尝试。尝试的第一目的是检验你是否真正喜欢一件事,第二目的是检验你是否擅长做一件事。在这过程中,即使理想因此而改变了也是一种收获,这总好过把以为自己能做而实际却不合适的事当成梦想,发一辈子的白日梦。此外,尝试的另一好处是可以为将来的梦想做铺垫。好比林怀民有过写作经验,因而重视文章的结构,他后来在编排舞蹈时,就很重视结构的应用。 小结一下,这一段的大意是:起了愿(wish)要马上行动,下定决心(will),在顾及环境与个人能力的现实下,尽可能尝试各种达到目的(purpose)的方法。失败了再尝试,倒下了再站起,越挫越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