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湖婚礼小镇博物馆∣慢游览之仪门
“ 邢夫人携了黛玉坐上,众老婆们放下车帘……入一黑油漆大门内,至仪门前,方下了车。” (《红楼梦》第三回)
红楼梦里众人下车的地方仪门,在重礼仪的古代有很多讲究。

仪门
指旧时官衙、府第的大门之内的门,也指官署的旁门。
仪门是县衙的礼仪之门,取孔子三十二代孙孔颖达《周易正义》中“有仪可象”之句而得名,是坐轿、骑马的起止点。
“衙门”或“官邸”辕门内具有“威仪”点缀的正门,称为仪门。有的旁门也借称“仪门”,有的后门也可以称为“仪门”。
仪门在古代称为桓门,汉代府县治所两旁各筑一桓,后二桓之间加木为门,曰桓门。宋避钦讳,改为仪门,即礼仪之门。
明清衙署第二重门通称仪门,是主事官员迎送宾客的地方。
清末,为避宣统溥仪之讳,一度将仪门改为“宜门”。

古代关于仪门的相关礼仪
凡遇皇帝和皇后寿诞、元旦(春节)、冬至等节,知县都要提前率领僚属吏员,身着朝服、朝冠,在县衙大堂练习礼仪,仪门之内张灯结彩。
每逢乡试,从县衙大堂开始扎上龙门,结成彩楼,直到仪门,再从仪门往外,搭上彩桥。
新知县到任要祭仪门,新知县接印时先登仪门行一跪三叩首礼。
“护日月”(救护日食、月食的典礼)按礼部的勘会通知,提前在仪门至大堂之间张灯结彩,搭设花门彩棚,日食、月食那天在仪门内置金漆大鼓一面。
而遇忌辰,皇帝和皇后、印官的父母丧日,县衙仪门外则供设忌辰牌位。
府治喜庆大典,皇帝临幸,宣读诏旨或举行重大祭祀典礼活动时,也要大开仪门。
可见仪门是典礼、庆贺、祭拜的重要场所。

《明会典.官员礼》记载:凡新官到任之日,至仪门前下马,由迎接官员迎入仪门之风。
仪门既为礼仪之门,平常是不开的,人们出入府衙,走的是东侧便门,即府衙仪门之东配房。
根据古代制度,府衙仪门之西侧还有一座配房,即“鬼门”。大多数衙门署只是一间而南阳府衙“鬼门”则与仪门东配房一样,都是制如仪门一样,三间五架,只是高度略有下降。
仪门东西便门两侧与府衙六房(吏、户、礼、兵、刑、工六房)构成廊道相通,并与府衙大堂相接,混然一体。
清代,包括一些蒙古王府在内的较大王府也多有仪门,如北京的恭亲王府、漠南蒙古的达尔罕亲王府、喀喇沁郡王府等。

文字里的仪门
许多古代典籍著作礼都提到过仪门:
“这是仪门前,且莫过去,我试看咱。” —高文秀(元)《谇范叔·楔子》
“新官到任之日……先至神庙祭祀毕,引至仪门前下马,具官服,从中道入。”—《明会典·礼部十七·官员礼》
“其制大门之内为仪门,仪门内为莅事堂。” —《江宁府志·建置·官署》
潘安湖婚礼小镇博物馆的仪门学习借鉴古代,融汇我们对于礼仪之门的理解,打造出属于潘安湖博物馆的仪门。
中式传统的朱红门,彰显古典与庄重,与金黄色门相映衬钉,承载了历史和礼仪文化。门边一树粉桃,衬得朱门高墙都生动鲜活起来。
“盘古开天,混沌初开。大汉泱泱,始于彭城。潘安湖畔,婚礼小镇。殚精竭虑,婚博初创”
古有仪门迎送宾客,今有仪门立于婚博。

欢迎各位来潘安湖婚礼小镇博物馆—仪门前打卡!

-
Morni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3-04-13 14: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