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箱整理我的CD?(1)

不愧是我一眼见到就心跳加速一定要拿到的CD---虽然到手之后也被我雪藏了好一阵---内页的资料非常详细,比如为什么要做这两张唱片:因为彼时意识形态对于音乐的“选择”造成了大量优秀的作曲家作品被埋没。而作为背景的,是被我理所当然忽视依旧的城市圣彼得堡---亏我还比对过《列宁格勒》的各种译文版本!当时的我比对归比对,诗里字里行间满溢的对彼得堡的眷恋却是我难以代入的,只能简单的理解为一位诗人的怀乡之情。直到今天,我才恍然:当整整一个白银时代的“人物”都曾在彼得堡度过各自日常,恐怕没有人不会去怀恋吧。不然,伍迪艾伦爷爷也不会一把年纪了还《午夜巴黎》。在这个意义上,午夜巴黎的巴黎也不再是重点,重点所在变成曾有整整一个“时代”的人生活过的某地;它可以是巴黎,也可以是柏林,更可以是圣彼得堡,还可以是台北。
白银时代已经足够让人向往和怀恋了;反观自己,能够怀恋的也不过是黑铁时代。即便是黑铁,同时代一起玩耍的做音乐的朋友们,一个刚刚在南京开起了琴行,一个在美国专心创作音乐,而“沙龙”的主人回到了山清水秀的老家养老。我对着一箱箱泡沐和纸板包裹的CD,想要整理点什么。
整理,通常意味着重构。一直以来,我对于1920-1930这个年代的关注都过于集中在欧洲了,尽管我一直aware构成主义的巨大影响,可是到底是怎样的影响呢?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未“进入”过圣彼得堡,仅仅知道圣彼得堡是俄罗斯内部的小巴黎。现在,因着这组CD,某些必读书目要被提前了,还会增加一些新的书目。想想,还是能够有点开心的情绪。
另外一点小开心是,看内页资料前,我就先听了CD,在第一位作曲家(AUTHER LOURIE)的曲子里听到了德彪西,而这一点后来也被内页文字证实。小小的经过确认后的开心。

新犹太学派?且听下回分解吧。毕竟还要搬砖糊口。感觉这种打死不会卖的CD是不是只能开设刻录业务了 (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