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轨迹线条 (《出奇制胜》读后感)
书的封面使用的图案很有趣:为迷宫为背景,凸显一条斜对角径直向上的线条,但是我觉得成功轨迹的线条应以时间为横坐标,资源为纵坐标,如下图:

(此处资源涵盖所有资源,包括人脉,技术,机遇等,也可以和成功划等号,因为资源越多越容易成功,越成功也会带来更多的资源。)
《出奇制胜》这本书想表达的快速成功的方式在书的后记中以真人案例,又罗列证明了一番,共提到9点,分别是:换梯术,师傅领进门,快速反馈,利用平台,抓住浪潮,超级联系人,创造动能,大道至简和10倍思维。其中,我赞同并觉得比较有用的有四点:换梯术,快速反馈,大道至简和10倍思维。以下便是我对这四点的理解和领悟:
a. 换梯术
作者在书中十分强调换梯术,但是我个人更倾向于描述其为“向上的平台”。工作的机遇其实有很多,工作的机会也有很多,如果你不挑的话。但实际上,你是要挑的,要挑选无论是在薪资上、发展空间上、人脉资源、学习机遇中,综合衡量下更优的平台,并且在跳平台时要利用横向思维,即在发展线条上呈上升趋势但并非局限于现有工作领域内。
b. 快速反馈
及时反馈确实可以帮助人尽快地进步,尤其是短时间多次数的反馈,会让人突飞猛进。得到反馈的同时便可以更正进步,以便向下一个目标前进,延迟反馈则没有显著的意义。一方面,时间的拖延让人难以进入认真的状态,另一方面,延迟反馈利于思考和计划,但是不利于简单迅速落实于行动。所以,没有快速反馈机制的公司,甚至是没有反馈的公司,很难让人迅速成长。
c. 大道至简
很多事情做熟练了之后,就会变得很简单,不是因为事情变得简单了,而是你已烂熟于心,可以摒弃那些不需要的操作步骤。所以,做事思路清晰简单,生活乐观大度,说话言简意赅的人都是比较厉害的人。想要做一个厉害的人,把事情做好做熟练之后,提高处理效率,做得少但效果更好,就是了。
d. 10倍思维
有些时候,你确实要跳脱得够远,思路才会越清晰。把你现在拥有的作为起点,放大10倍,看看你最终的目标是什么,未来想要的是怎样,你面前的路会更加的清晰。科学也是这样,但是要发挥想象力,更加难一些。如果你只是在这一步去想下一步如何走,能提升的空间并不会有多大。当你获得了一定的成功,积累了一定的资源,走到了领域的顶端,你需要的是往10倍以外去发散,这也是为什么我的成功线条中,后期曲线陡增,并且幅度很大。而且,从《乌合之众》中对于大众心理的研究,群众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被夸张、具有想象力的目标所带领。大家都爱梦,爱做梦,也爱为梦疯狂,但是现实的目标会让人止步。
Extracts
前言 他们的动作怎么那么快? XIX
最佳的解决方案只是在你换个角度思考时才会显露出来。敢于质疑问题成立的假设条件,才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第一部分 缩短行程 第二章 师傅领进门 P40
要培养一种深入的、内生性的关系,建立能够引领我们人生旅程的师徒关系,而不是仅仅注重实践操作……最好的导师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真正重要的不是那些显而易见的东西。
是的,老是这个职业我觉得永远不会被取代。因为老师并不只是传道受业,还要解惑,甚至还要引领。不仅关注学术,更要关注心灵。只有和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老师才能帮助学生发展,激发他们的潜能。但是这种行为在多人的大班里是无法进行的,课堂学生数量的多少,决定了老师教学的质量,更决定了学生自身学习成果。这一点,何时能在国内被重视,何时能够得到改善,我也不知道。
第三章 快速反馈 P49
不劳而获的财富,没有良知的享乐,品德低劣的学识,背离道德的经商,无视人性的科学,不谈牺牲的信仰,失去原则的政治。——甘地 导致暴力的“七宗罪”
在我读的过程,我在想,我在哪儿,我们在哪儿,人类在哪儿。
P60
商场上的失败不会让我们水平更高、人更聪明,但成功却能让我们更有可能继续成功。
P69
区别在于反馈会在多大程度上让一个人更加关注自己还是更加关注工作任务。
P72
1.提供快速反馈;2.使反馈对事不对人;3. 降低代价和压力。
这一章用了一个和大家平常认识相反的案例来说明快速反馈的重要性。我们正常的思维是“越挫越勇”“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这章的失败案例却显示失败会使人进入失败的负循环,然后一蹶不振,很难成功。相反,成功人士,却能在其他尝试中一直成功。
并不是致力于跟读者说,成功的人注定成功,失败的人无可奈何,而是意在强调,失败的第一时间要给自己有建设性的反馈。及时知道自己错在哪儿,怎么改正,并马上去改正,也不要去想其他的没有用的东西,特别是对人不对事的评价,极其不负责任,没有价值含量。
第二部分 善于借力 第五章 抓住浪潮 P125
(要用)15%的工作时间尝试新的创意……不断试探各种潜在趋势的可能性。——瑞恩•泰特《20%信条》(The 20% Doctrine)
P132
当市场和技术保持平稳发展时,先行者就能够享受到惯性和优势。而当整个行业发生剧烈变化时,快速跟随者……会得益于先行者的开创性工作,而且往往能够不受任何羁绊地捕捉到更大的浪潮。
第六章 超级联系人 P155
位于事业最高峰的往往都是给予者。当一名基于这并不需要非凡的牺牲行为,只要注意在做事时多为别人着想就可以了,比如施以援手、提供指导、分享荣誉,或者为别人找关系办事。——《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
欲取于人必先予与人。
第三部分 一飞冲天 第七章 创造动能 P187
成功就像是一个闪电球,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降临在你身上,而你要做的,就是让这股势头一直保持下去。
第八章 大道至简 P199
尽量减少干扰,最大限度地做出好的决策。
第九章 10倍思维 P208
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成本会以指数级的速度下降,同时功能则会更加强大。——“摩尔定律”
P217
尝试做一样新东西或是更好的东西,做法最终不外乎那么两种风格。一种是小幅变动,(另一种是)改变生产模式……从程度上来说,你望望得到的就是“10%”的改进。
当你的资源足够富足时,只做10%的改进是没有意义的。
Remarks
总体上我比较赞同的观点是上文我所提到的,但是也有一些观点和行文是我不认同的。主要是三点:
1. 大部分的观点比较浅显,没有太大的价值
2.文章中引用了很多成功人士的例子,但是有点像将成功案例和作者的观点强行“拼图”
3. 作者重点的,也很引以为傲的“换梯术”观点,个人完全不赞同。很多成功人士确实在成功的初期使用了“横向思维”,主要原因是自己无法看到并找到可观的发展前景,所以他们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自己喜爱的新平台,并不是动不动就“换梯”,并且一换就成功。这样会给读者错位的理解:不适合自己或者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就跳槽。成功,还是要天分+努力+机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