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设计心理学1》读书笔记
总结
这本书通过对用户的日常行为和行为心理的分析,来指明设计的要点,帮助用户更好的完成目标。
叙事逻辑大多是先提出一个现象或现状,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追其原因,横向对比。再提示一些设计师应该注意的点或者解决方案。
tips:在一个章节内部,并不是线性叙述的,里面可能有几个同样重要的要点分析。比如,对于行为的分析,作者分别从行为的阶段,日常行为的类型和思维引导行为几个并列分析。
有一些很简单的道理,却只能通过实践来体会。
第一章指出了用户在操纵物体的过程中,几个基本的概念。
第二章分析用户如何完成他们的日常行动,包括使用产品时面临的鸿沟,行动的七个阶段,日常行动的类型和如何用思维来引导行动。
第三章分析指导用户行为的知识。首先提出疑问,为什么头脑中的知识可以引导人们精准的行为。然后分析出储存在外界的知识和头脑中的知识。
第四章分析产品本身如何教导人们使用。着重分析了约束的类别和功能,同时也提到了一些有力的设计工具。
第五章讨论了行为中出现的差错。作者将差错分类为错误和失误,然后分析差错如何发生在行为的七个阶段,然后再进一步的从另外一种角度去分析错误。最后提示设计师如何寻找差错发生原因,避免差错发生的方法,差错发生时如何纠正,差错发生后如何减少损失。
第六章主要讲设计过程,重点是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双钻设计模式,和这两种方式的结合。此外也提及了研发过程的一些细节。
第七章讨论了商业公司的研发过程。
思维导图

摘录
1.优秀的设计提供愉悦的体验。
2.设计师应该额外关注那些重新出错的地方,而不是仅仅止步于一切照常运行的阶段。

行动的七个阶段为开发新产品和服务提供了指导,用户的心理鸿沟给改进产品提供了机会。
所以可以尝试在下次进行设计的时候,从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使用产品的流程,检查是否有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尽量给用户提供一个愉悦的使用体验。
七个问题:
- 想实现什么?
- 可能替代的动作序列是什么?
- 现在能做什么?
- 该怎么做?
- 出什么事了?
- 这是什么意思?
- 做好了吗?已经达到目标了吗?
七个原则:(可以检查的选项)
- 可视性:让用户有机会确定哪些行动是合理的,以及呈现该设备的当前状态。
- 反馈:关于行动的后果,以及产品或服务当前状态的充分和持续的信息。当执行了一个动作之后,很容易确定新的状态。
- 概念模型:设计传达所有必要的信息,创造一个良好的系统概念模型, 引导用户理解系统状态,带来掌控感。概念模型同时包括可视性和评估行动的结果。
- 示能:设计合理的示能,让期望的行动能够实施。
- 意符:有效地使用意符确保可视性,并且很好地沟通和理解反馈
- 映射:使控制和控制结果之间的关系遵循良好的映射原则。尽可能地通过空间布局和时间的连续性来强化映射。
- 约束:提供物理、逻辑、语义、文化的约束指导行动,容易理解。
4.我有一个自我法则:"除非你做得更好,否则不要批评。”要尝试了解设计的错误如何发生:尝试确定别的方式可不可以做到。要反复权衡不良设计的原因和可能的改良方法,这会让你更好地欣赏优秀的设计。所以, 下次碰到一个精心设计的物品,在初次尝试时就很好用,毫不费力,这时你要停下来,好好研究。想想它如何很好地运用了行动的七个阶段以及相关设计原则。
下次,如果你不能很快搞定酒店房间的淋浴控制,或者在使用不熟悉的电视机或厨房用具时碰到麻烦,记住,问题出在设计。问问自已,问题出在哪里?在这七个阶段的哪一步出了问题?没有遵循哪一个设计原则?
5.当产品成为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时,需要反复思索目标, 并持续追问真正的目标是什么:这就叫作"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 。
-为什么一个用户要买钻头?
-因为他需要一个孔。
-为什么他需要一个孔?
-因为他需要将相框钉在墙上。
-为什么不直接设计一个无需孔,就能定上墙的相框?
6.许多科学家不把本能反应叫作情绪:它们是情感的前奏。
7.对设计师来说,行为层次最重要的,是让每一个行动都与一个期望相关联。
8.情感系统对状态变化尤其敏感:即使从一个很糟糕的状态稍微好转,这种向好的变化也可以被解读为正面的。如果从一个非常积极的状态有所回落,这种变化就可能被解读为负面的。
9.让人完全沉浸在行动中的心流状态:
齐克森米哈里认为产生心流的活动有以下特征:
- 我们热衷于从事的活动。
- 我们会专注一致的活动。
- 有清楚目标的活动。
- 有立即回馈的活动。
- 我们对这项活动有主控感。
- 在从事活动时我们的忧虑感会消失。
- 在活动时,主观的时间感会改变—例如,可以从事很长时间,而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
10.睡眠对加强长期记忆的作用仍不清楚,但有许多论文研究这个课题。
一个可能的机制是复习。众所周知,对内容的不断复习,即当它仍然活跃在工作记忆时,在脑子里回顾它,是形成长期记忆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1.一个好的概念模型的部分功效在于其提供意义的能力。
世界上的大多数事情都有一个合理的结构,从而极大地简化了记忆的负担。当事情被赋予意义,与我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契合,新的内容就容易理解和解释,并与以前所获得的知识结合起来。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规则和约束来帮助理解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组合在一起。有意义的结构可以理顺明显的混乱和随意性。
思考一下为什么学语言的时候,环境很重要: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了模型:这是什么,怎么使用。单词不再是无意义的字符拼凑。
那么对于口语和其他学科呢?
12.设计的意义显而易见,即提供有意义的结构。
什么样的结构呢?能直接展示如何操作的结构吗?
之后需要注意观察
13.这是个深刻的老生常谈的谬误,不断地被书面复制,很多名人演说时也一再提到,即我们应该养成一种不断思索自己正在做什么的思维习惯,是是恰恰相反。文明的进步依赖于拓展一些我们不需要思索便可以执行的重要行为。
习惯的作用?
14.优秀的设计师从来不会一开始就着手解决丢给他们的问题:他们会先努力理解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因而,设计师首先不是聚焦于解决方案,而是发散式思考,先做用户研究,搞清楚要实现什么,产生一个又一个新点子。这会让管理者抓狂。管理者想看到向前推动的过程,但设计师看起来似乎在倒退。
15.我特别喜欢“愚蠢”的问题。愚蠢的问题可能会触及事情的本质,而每个人都认为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当你认真对待每个提问时, 经常会发现意义深远:显而易见的事情经常根本就不明显
16.在设计中,最困难的一件事是确定正确的设计范围, 换句话说,即正确地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
17.很多公司将自己的产品功能同竞争对手进行比较,以确定自己的弱点, 然后就加强这些方面。穆恩认为,这是错误的。好的策略是专心于已经占据优势的地方,让强者更强。然后聚焦于市场和宣传,大力推广已有的优势。这样做能够让产品从众多庸俗的同类中脱颖而出。
对于产品的劣势, 穆恩说,忽视那些不相干的功能。
18.现在任何人都能轻松地录音或录像,任何人都可以拍摄一段视频然后做简单的编辑。但要制作一本专业水平的多媒体书籍,有300多页, 还有两个多小时的视频(一些靠剪辑),能够被全球读者阅读和欣赏,这需要巨大的人力和多种不同的技能。
业余爱好者能够制作5~10分钟的视频,任何超过这个大小的就要求极好的编辑能力。
也许对于现在来说,这个界限没有那么明显,业余者也有超过5-10分钟的能力。但是也许某条界限虽然不明显,但依然存在,这是专业者和非专业者的区别。
19.尽情享受吧!周游世界,研究设计的细节,学习如何观察。请善意地对待那些全心投入、精心设计细微之处的人,以微小但有益的事情为豪。
认识到即使是小小的细节问题,设计师也可能不得不费力争取这些有帮助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