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618前夕的思考
坐在黄浦江边,鼻腔中游荡着丝丝的江水腥臭,看着眼前的华灯初上与高楼林立,人们称这里为“魔都”。我从来都说,我讨厌上海。虽然我在这出生,在这长大,我听得懂这的“吴侬软语”,也贪恋这生活在此的便利。那我为什么讨厌?因为与繁华相伴的是这的浮躁与资本的暗流涌动。一线城市难免的...这我明白,但这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很痛苦,别人我不清楚,至少我很痛苦。
在这,大部分人都过得“太明白了”,他们不会做没用的事。当说到,出去玩吧。那便是钻入某个商场,走进一家网红餐厅,拍照打卡,发朋友圈。也许我本意只是找一个开满鲜花又不要门票的公园,晒晒太阳,聊聊天。当然,每个人有自己的爱好,只是好像与我相同的人真的不多......
明天是一个大日子,是一个购物的好日子,但其实这本与我无关。晚饭后无意中看到一篇“拼多多”的推广软文,文中提及拼多多为期一年的“百亿补贴”活动。根据拼多多2020年第一季度的财报,活跃用户达六亿多,与此同时亏损累计30亿。这无疑是一场豪赌,砸钱拉拢用户,至于这是否有意义,我没有本事评说一二。真正让我感触的是“百亿补贴”背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路以及一线助农的行为。当然,我明白,这些也都是商业的运作,本质上可能还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本,用户或者钱...但是!我更愿意将其视为一种“狡猾”的社会主义精神。
正如前文所言,资本主义是很让人绝望的,在金钱面前,人很容易就会失了“人性”。人性不完美,确实,但资本主义会其缺点——自私贪婪,无限放大;使其优点——同理心,一再被隐匿。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值得庆幸,但当我们真的环顾四周,却又发现“剥削”无处不在。改革开放40年余年,中国经济腾飞了四十多年,如今生活的一切在当时都是无法想象的,但当代人真的快乐吗?也许有人会说,快乐从来不是生活的常态。那如今的青年比四十年前的青年是否生活得更坚定更充实更有动力?我不知道答案,不过眼前的事实是,如今的生活,“焦虑”已然成了一个必需品。我们要跳出舒适圈,努力克服peer pressure,如果不幸出生十八线镇,那“小镇做题家”已经是多少人都羡慕不来的身份......
说这些不是为了发牢骚,而是希望找到源头,这些焦虑,不快乐的源头。我讲他们归结于“信仰缺失,资本主义横行”。先说说“信仰缺失”。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信仰,我自然也没有。如果实在要问,那我应该会说,“我信仰马克思主义。”然后意味深长地微笑。嗯,这就是我要说的,信仰。麦卡勒斯写《心是孤独的猎手》说,战后的美国是垮掉的一代和迷茫的一代,他们的上帝死了,众人都在寻他。那如今我们的马克思在哪里?更准确来说应该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理想有多少人还看得见?
我相信,凡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中国人,必定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不会陌生,不过,我说的是这十五个字哦。我们的教育方针有问题。在一个孩子最叛逆最不服管教最不愿听大道理的年纪,妄想交给他人类近百年的思想结晶,这不是有病是什么?这群无知浅薄的孩子(我承认,我曾经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而且现在依然无知浅薄)只会觉得这怪老头说的东西和他们一样可笑荒诞,没什么意思。就好像是让一个没吃过啥好东西的人品尝榴莲的美味,他大概率只会说,这是一摊软噗噗且散发着垃圾臭味的黄色东西。(也许这个比喻没有普适性,但我爱榴莲,所以它就是人间美味)但那却是真正给人以力量的思想啊!
再来说“资本主义”,其实我觉得大家了解资本主义一定比了解社会主义多得多,都无需多言语的。我不想否认“资本”,它是中性的词,就好像只是一根点燃的火柴,可以用于点燃一根火炬,也可以烧掉一间草屋。如果说社会制度是燃料,我们是围在火堆旁取暖的人,那资本主义点燃的是油,起初烧得炙热灼人,但很快火就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就是大部分人都冻死了;社会主义则是木柴,一开始很难点着,可一旦真的着了,这团火可以温暖很久很久,哪怕火熄灭了,木炭也仍有余温带着火星,在添些柴,便又是一团火。火星就是希望,那是人类独有的光辉。
如果油柴结合,那是很好的,也许会经历一段非常“煎熬”的时期(因为油的作用),但最后我相信,一切都会变好的,只要还有柴在燃烧,那就有火星,有希望。
——坐在黄浦江边喂了一小时蚊子的小徐同学怀着赤忱之心如是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