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职太太遭丈夫10年婚姻冷暴力:他不是不爱我,是根本不想碰我
作者:芒来小姐
来源: 三点一弯钩(sandianyiwangou)
1.
后台收到一封邮件:
怎样才能结束冷暴力?我怀孕七个月了,因为孩子问题和老公多次吵架,一开始他会找借口搪塞我,现在只会说“我很累”,让我闭嘴,但就是不去解决问题。 眼看孩子就要出生了,我很认真地问他“你到底想不想和我走下去”,我觉得他无论如何也该给我一个答案吧,是或否,我都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但是他居然丢给我一句“我现在不想考虑这些,我很乱,给我几天冷静一下”就消失了! 真的是人间蒸发,我给他打了无数通电话,大半夜哭着给他发语言,他全都不回。 我大着肚子去他父母家、他室友家找,都没找到他。他们劝我回家好好养胎。 但我根本无法冷静!我快崩溃了,我本来是不婚主义者,现在嫁了个这么不负责任的人,还给他生孩子,真的死的心都有了!”
这让我想起了麦肯锡在《如何不喜欢一个人》中,总结的“毒型人格”恋人。
他们会用沉默来赤裸而直接的羞辱配偶,或者用异常残酷的冷暴力来对配偶造成心理伤害。

由于无法得到回应,配偶会不断胡思乱想,否定自己的价值,削弱性格特质。
一旦配偶的自我同一性被削弱到了一定程度,内心变得脆弱,毒型恋人会用“消失”作为最后一击。
配偶在冷暴力中自我折磨,替毒型恋人完成剩下的情感虐待过程,并且因为毒型恋人隐性的操控,彻底失去抽身离开的机会。
无法忍受,也无法离开,结果不是双方撕破脸,就是一方彻底崩溃。
就像电影《无问西东》里的许老师和刘淑芬,最后以刘淑芬绝望跳井自杀结束。

身为重庆女人,曾有人问我:你们那儿的中年妇女是不是很凶恶?
我反问为什么会这么认为?他说:走在重庆的大街上,经常能听到女人骂街的声音,旁边站一男的,腔都不敢开。
我长叹一口气,这样的误会真的太多了:
谈恋爱时你侬我侬,打不完的电话,聊不完的天;
谁知结婚多年后,竟逐渐变成无止尽的沉默,无论女人说什么,丈夫都像一块石头一样毫无回应。
原本脾气温和的女人,被冷暴力逼得越来越急躁,外人只会认为女人脾气不好,却看不到丈夫是怎么把她变成这个样子的。
我心里清楚,那些骂街的女人,没有一个婚姻过得很舒坦。
2。
个体原因:回避型依恋人格
不到30岁的暴脾气姐妹,在微信里哭着问我:
“你说男人到底在想什么?我爸妈都觉得他很爱我,工资都上缴,但我们已经一个月没说过话,半年没有性生活了。我才24岁,结婚才1年啊!”
暴力和冷暴力哪个对伴侣心理伤害最大?我有理由相信是后者。
暴力表现出攻击,冷暴力表现了敌意、攻击、疏远、厌恶、否定……持久不退的负性情绪,足以杀死一切亲密关系。

虽然我们提倡能好好沟通就不吵架,更不提倡冷暴力。
但不得不说,跟冷暴力比起来,吵架真的是太可爱了。
吵架伤身,冷暴力伤心,更可怕的是,冷暴力者往往并不认为这有多伤人。
阿德勒在《人格心理学》中提到三种依恋类型,其中“回避型依恋人格”者,喜欢用逃避、退缩、无视等方式,来应对亲密关系中的问题。
比如文中开头提到的夫妻吵架,妻子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丈夫却认为吵架是在攻击自己,认为“她一定不爱我了”、“她早就看我不顺眼了”、“我马上要失去她了”。

在早年的依恋关系中,回避型依恋人格者的情感链接,被照料者淡化。
当他们需要父母的时候往往孤独一人,或者长期处在被忽视、被放养的环境里,承受了很多来自外界的压力。
成年以后,他们和配偶的情感链接也很淡。
比如,当配偶感到幸福的时候,他们只感到有些开心,不能体会配偶“为什么那么高兴”;
当他们和配偶一年不交流时,也只觉得“有点难受”,并且认为配偶也是如此,根本体会不到她在冷暴力中有多么痛苦。
“我渴望被爱,但如果爱情里有伤害,我会把自己藏起来。”
即使婚姻因此支离破碎,他也会把所有问题丢给配偶,自己躲起来偷偷疗伤。
这就导致了,很多多时候你以为自己很受伤,但ta根本不认为“冷暴力是暴力”。
3。
关系原因:社会互动论
“通过威胁和有害行为实现目标”,这是人类进行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
有些冷暴力惯犯很清楚危害性,却把这当成为自己谋得好处的策略。
对这些人来说,婚姻的实质是各取所需。
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交往可以满足三点需要:个体生存需要,自我表现需要,生产力需要。
如果并不把婚姻视为“特别的爱和归属来源”,只是当成一种获得生存资源、表现自己的途径,那么出卖和伤害配偶,就变成满足个体需要的“博弈”了。

我家老房子附近的邻居,由于长期承受家庭压力,患上乳腺癌。她的丈夫每天来医院照顾她,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一个体贴的好男人。
但她却在私底下跟我妈说,她老公只不过贪图她的退休金,又不想被别人诟病,演戏而已。
早在住院之前,他就威胁她把退休金交给自己,否则“医院里让你好受”。
30多年的婚姻,他没有给过家里一分钱,也不关心她的死活。
她为了吸引老公注意经常在家里发脾气,老公却在两个儿子面前假模假样的诉苦,仿佛他才是那个需要被同情疼爱的受害者。
全天下都认为她是个强势的女人,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的强势都是老公故意“培养”出来的,目的就是让他自己在这段婚姻里占尽便宜,还维持了自己体面的社会身份。

图片来源:《又见一帘幽梦》
比起出轨和家暴,冷暴力更加“杀人于无形”。
就像上面的案例,男人破坏了本可以保护妻子不受伤害的关系:
他给了妻子期望,又通过心理攻击打碎,然后指着一地狼藉对妻子说:这都是你造成的!
趁着妻子自我怀疑否定的时候,他将房产都写上自己的名字,洗脑子女站在自己这边,掠夺家庭财富和配偶的个人财富……
他吞噬婚姻,吸取个人生存价值、对外社会形象和生产力,最后吐出被榨干生命力的配偶,看着她只剩下残骸的身影,心安理得地相信下一个女人更好。
4。
文化原因:极端的父权价值观
生活中,男人比女人更爱使用“冷暴力”。背后的原因,不仅是由于女人更加情绪化。
在特质水平上,男人的情感程度和性质存在差异,他们会对特定的人际关系情况或事件,做出特定反应。
这种程序化的反应方式,让他们更理性,也更容易钻牛角尖、迷信经验主义,哪怕这个经验在旁人眼里是有问题的。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群体:极端的父权价值观的信徒。
当然极端的女权主义也存在,但受历史文化影响,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极端的父权主义者的人数要远远地多于极端的女权主义者。

在大清已经亡了100多年的21世纪的今天,极端的父权主义者们依然迷信“纯爷们就要驯服女人”,他们并不觉得“驯服女人”有什么不对,毕竟这世上有很多打女人的男人。
演员郭涛曾在自己的自传里写了一件事:他和某任女友产生矛盾,吵架中,他打了女友一巴掌,对方瞬间安静下来。
他由此领悟到“有些女人需要挨打才会学乖”。

这事的恶劣之处在于,时隔多年后,郭涛都没有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丝一毫的后悔,他把这当成“纯爷们驯服女人”的勋章,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认为这能给自己的形象增光。
在极端的父权价值观中,女人作为他者,是不需要被男人尊重的。男人认为自己天生就能操控女人,暴力和冷暴力,都是他们控制女人的手段,目的是让女人如同工具一般被自己使用。
亲密关系里只需要有性和繁衍,不需要爱和理解。
即使妻子因为婚姻情绪糟糕,也应该自己消化,不该把这事端到他面前,因此和自己争吵更是“混蛋行为”,他并不需要为此负责任。
这种极端的观念,让“冷暴力”成为某种“合情合理”的关系相处模式。
他将自己的沉默、忽视和逃避,视为“给她一个台阶下”,或者“让她自己去反省”,或者“给她一个教训”。
他们并非不知道妻子很痛苦,只是觉得“她不过是一个女人,就像厨房里的一把勺子,我何必在意呢?”
5。
相比于其他形式的离婚原因,遭受冷暴力的人,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确定这段婚姻是不是已经无药可救了。
这是由亲密关系的实质决定的。无论男女,进入一段亲密关系,都会放松警惕、变得惬意。
也正是因为这份坦诚,遭受冷暴力的人反而受到更大的压力和创伤。
原本很自信的人,逐渐思考“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
原本爱自己的人,开始怀疑“我的付出和存在到底有没有意义”。

配偶越冷淡,他们越渴望被关注,最后被负性情绪卷入太深,自我变得不稳,这使得他们更加不能自拔。
因此,想要从冷暴力里抽身而退,关键在于两个字:趁早!
如果已经进入一段冷暴力婚姻,我建议你做以下三件事:
首先告诉自己:我不需要满足配偶的任何要求,除非我开心。
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为了和妻子离婚,制定了几乎苛刻的规则要妻子执行,他在规则最后写下:“请勿期待我的爱,也勿因此责怪我。”毕竟是妻子自己自愿遵守的啊!
单纯指望通过满足伴侣来得到关注,无异于饮鸠止渴。
与其想方设法讨好他,不如想办法让自己开心,心情愉快时顺手为配偶做一些事。
其次,每天早晚询问自己:你今天感觉怎么样?
冷暴力会让人情绪迟钝,为了让内心的伤害小一点,女人会隔离自己的情感,结果变得“不知道自己是痛苦还是开心”。
这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如同温水煮青蛙,在麻木中死于沸腾。
为了避免这种局面,我们需要每天认真询问自己“你感觉怎么样”,来保持情绪的灵敏。
最后,永远别让自己空虚绝望。

心理攻击与心理困扰的关系,比身体攻击更密切。
心理咨询能接到大量失恋、离异者的求助,可我发现,困扰他们的往往是别人的问题,比如配偶出轨、家暴、冷暴力等。
她们其实早就发现了问题,可总是在内心被问题深度卷入,才来求助咨询师:我觉得自己活着一无是处怎么办?
深度卷入的关系是难解的,因为我们首先得让来访者知道:
这并不是你的问题,而是对方赋予你的伤害,被你误以为是爱,结果泛化成空虚和绝望。
爱自己、爱他人有很多方式,通过冷暴力让对方空虚绝望,并不是其中一种,我们也不可能从冷暴力中感受爱。
如果你从冷暴力中感受到了类似吸引力的东西,那一定是你的错觉。
我们可以允许亲密关系存在一定的伤害,但不能混淆痛与爱。
无论你因为什么原因选择继续经营这段婚姻,都不要苛求自己能用一己之力改变对方,也不要苛求能改变你们的关系。
记住:冷暴力中,受伤的不止你一个,但能够抽身而出的,只有你自己。
【参考文献】
1.Trust inIntimateRelationshipsThe Increased Importance of Embeddedness for Marriage in the United States,Arnout van de Rijt,Vincent Buskens,Rationality and Society , Vol.18 , 2 . pp.123 -156 .2.Emotional Dynamics inIntimateRelationships,Dominik Schoebi,Ashley K. Randall,Emotion Review , Vol.7 , 4 . pp.342 -348 , October01 , 2015.3.Intimate Relationships and Personal Distress,The Invisible Harm of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Ximena B. Arriaga,Emily L. Schkeryantz,Published October 01,2015,Volume: 41 issue: 10, page(s): 1332-13444.《人格心理学》阿尔弗雷德。阿德勒5.《如何不喜欢一个人》杰克森。麦肯锡
- e n d -
-
芒来小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6-17 22: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