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浪漫)关系建立手册》第一章
内容翻译自《Handbook of relationship initiation》第一章。原本是为了了解美国约会文化的来龙去脉而读的,对于其理论模型倒不是很在意。读着觉得有点有意思,所以大致翻译了一下。没有完全忠实原文,略去了部分引用的案例和解释。
人们常常在回味亲密关系的开始时感到很愉悦、很满足。有的人是通过共同朋友介绍注意到彼此的,有的人是通过偶遇。友情可以升华成爱情,有时是以离经叛道的方式。好比John Fowles:他起初是Elizabeth和Roy夫妻两人的朋友。三人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希腊岛屿上,除了饮酒便无事可做。这正是他的小说《占星师》的背景。Roy常常醉的不省人事。这时,John和Elizabeth就会在一起消磨几个小时的时光。几个月过去,一股柔情在他俩之间蔓延生长,但Fowles警惕着自己的感觉,认为只要他不碰她,不亲吻她,他就没有越界。当他无力再抵抗时,他们接吻了,爱情便在二人间绽放。
在这一章里,我们将提供关于亲密关系起始的描述性分析,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历史语境中,关注“约会系统”的发展及其在20世纪的演变。然后,我们会提出关于初次相遇动力学的概念模型。我们将检验促成关系形成的动机,并讨论:a)个人动机及原始吸引的关联,b)拉开关系序幕的决策过程,c)策略性自我展示,及d)亲密关系的建立。
美好相遇的六个任务
社会学家Murray Davis(1973)是第一个系统性分解关系发起的人。为了说明其理论,请先想象以下情境:
Amy决定去办公楼广场外面买午餐。她有好几个选择:独坐一旁,或者和一群女同事一起吃,或者坐在一个独坐着并在阅读一本杂志的男士身边。Amy注意到那位男士很“正点”,那套西装穿在他身上“非常好看”。他会愿意跟她交谈吗?Amy坐到了他的对面。她注意到他的坐姿不引人注意地转向了她。她看到他的手上没有戴着戒指。于是,她开口道:“今天天气真好,就是得在室外吃饭才行。”他笑了并回应道:“还会更好的。这样的天气还会持续到下周这样。”Amy注意到了他的微笑,然后说,“我看到你在看《Variety》杂志,你喜欢什么娱乐消遣?”他回答说:“我喜欢音乐,尤其是音乐剧。实际上我昨晚才看了《妈妈咪呀》。你看过吗?”她说她看过。他们很快发现彼此都喜欢爵士和蓝调摇滚。最后,Amy说,“顺便说一句,我叫Amy。”他回答说:“我叫Michael。”在回去上班前,她问他:“明天要一起吃午饭吗?”Michael答道:“那可太好了。中午见。”
Davis提出,开始一段关系的六个核心任务是:
- 潜在对象拥有令相遇值得发生的条件。在此例中,推动Amy做出行动的条件是Michael好看的外表,以及可能象征着成功的商务套装。
- 潜在对象可以接受浪漫相遇和一段亲密关系(可接受性)。在此例中,Amy注意到Michael没有戴婚戒,而且他的坐姿倾向于与她交谈。
- 发起者必须找到能够吸引对方注意的开场白,并给对方提供赞美发起者外表的机会。amy的开场白是天气这个通常来说很安全的话题。Michael的微笑和回答表示他愿意继续谈话。
- 发起者必须找到一个整合性的话题,能让双方参与。
- 发起者希望向对方展示一个有吸引力的自我,也就是Davis(1973)所说的“诱饵自我(come-on self)”。这个自我创造了一种能让对方想要继续谈话的第一印象。
- 发起者或潜在对象必须安排第二次见面。
关系发起的历史性回顾
在美国及其他西方现代社会,关系的发起主要经历了三个时代。第一个时代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早期,关系发起通常发生在封闭圈子内(closed-field partnering),由父母密切关注,对象通常是家族熟人。第二个时代的约会系统(dating system)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并迅速流行开来,尤其是在中产阶级和新贵之间,正如描写摩登时代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那样。青年男女“游戏情场(play the field)”,直至找到合适的伴侣。第三个时代,是我们所说的“现代求偶(modern partnering)”时代,一直从上世纪70年代延续至今。像“休闲性(recreational sex)”、“出去浪(hanging out)”和“勾搭(hooking up)”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大众言语中的。在这个阶段,我们也看到有许多商业性的方式发展起来,比如征友广告和线上交友等,并且开放性约会在同性取向的男女中也兴起了。
封闭圈子相亲
在那个时代里,学校课程根据性别而定,男性和女性的圈子是分离的,因此靠见面发展出亲密关系的机会很少。男青年会邀请理想女性的家人出席活动,并在她家人的关注下和她交际。女性到了适婚年龄时,她的母亲就会邀请仰慕者们去追求她的女儿。母亲们最先判定了前来的男性是否具备婚嫁的资格。当他们过了社会上的适婚年龄,条件就可以有许多通融之处:女性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比如邀请男性来电,或者自行判定男人是否拥有她想要的特质。
约会系统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约会系统悄然流行开来。同时期美国也在经历巨变。许多人涌向了城市;普通人也能开上汽车;女性获得了更多自由,这表现在学校的入学率和带薪工作的参与度上。这些变化导致男性和女性都有机会“游戏情场”。社交的发起和活动从女性主导的家庭环境转移到了由男性主导的外部世界。另外,杂志、流行小说和广播剧参与了约会规则的建立。这些规则指定由男性,而不是女性,来发起约会。这种新的安排同样需要金钱来支付社交费用,因此更加巩固了男性对约会进程的掌控。
男性有责任完成Davis提出的六个任务,包括判断对方是否可以接受浪漫相遇,选好开场白,定下第二次见面等等。女性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守门员”的角色:根据其意愿接受或拒绝潜在追求者的开场。当然,女性不总是被动的。
现代求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约会系统就已经稳固了,其后直至五十年代甚至六十年代都不曾有太大变化。那个时候,男性带着发生性关系的期许给予承诺,而到了70年代,随着避孕措施变得更加安全、方便,性变成可以在婚姻之外公开追求的东西,对男女都一样。诺拉·艾弗隆(《当哈利遇上萨拉》的剧作者)的文本抓住了那个时代对于浪漫和性的渴求的精髓:
除非你爱那些人,不然你不会和他们睡觉。有一段时间,我试图爱上他人,为的是跟他们上床,但后来我又想,最终我总会爱上和我上床的那个人。(Quoted in Fleming & Fleming, 1975, p. 81)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社会逐渐接受由女性发起一段关系,并期望女性部分承担约会费用。近年来还出现了集体约会(group dating)的潮流,常见于青少年或年轻人中。男男女女聚在诸如影院、舞厅、聚会、商场这样的公共场合,主要是为了寻欢作乐。关于这些人群的正式研究很少,但集体约会可能在至少两方面促进了关系的发起。其一,它给人们更多的时间去判定其他人是否具有他们想要的特质。其二,集体活动为人们提供了能找到整合性话题的有用线索。
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开始一段关系的新途径出现了:闪电约会(速配,speed dating)。这项由组织的活动将正在寻觅对象的人们聚在一起,有些向所有符合年龄条件的人开放,有些针对特定群体(如同性恋者,犹太人或天主教徒)。参与速配活动的人明白,至少原则上来说,其他的参与者都愿意接受一次浪漫相遇。典型的速配过程中,每个人轮流与潜在约会对象面聊3-8分钟,彼此交换个人信息。在每轮迷你约会后,参与者填写他们想要进一步联系的人选。然后,参与者将卡片上交给组织者,由后者来传递消息。因此,速配的参与者不再需要口头询问第二次见面的安排,而是直接等着被通知。
网络约会,有时也称在线交友,在美国国内外也都非常流行。很多在线交友者不一定通过在线服务(聊天室、博客或特殊兴趣小组)见面。单单美国来说,在2003年,个体在线上交友的花费总额就超过了4亿5千万美金,使其成为网络付费内容营收额最大的分区。在线交友在促进浪漫初遇任务的完成上有几大优势:1)它极大地增加了潜在伴侣候选的数量,而且全部具备可接受性;2)它允许人们查看彼此的兴趣、职业和其他偏好,这些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开场白和整合性话题;3)人们不必立即开始面对面的交流,因此有时间好好策划展示更具有吸引力的“诱饵自我”。例如,如果一位女性的外表吸引力没那么高,她可以通过打造在线形象来突出其他吸引人的特质来部分克服低吸引力的刻板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线交友的缺点在于,它使天真的、情绪脆弱的人暴露在能够轻易展现出迷人面庞和高尚动机的捕食者面前。
目前,大部分的初次相遇的安排还是非商业化的。绝大多数的人会自行决定或在亲友的帮助下辨认谁是单身且有意向的,安排介绍。
建立关系的动机
在包办婚姻的年代,关系的建立是出于政治的、社会的和经济上的考量,如家庭和财产的合并和社会地位的谋求等。到了二十世纪20年代,约会系统孕育出颠覆性的观念: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关系的建立应当基于爱与吸引。但即使在约会系统中,诸如个人满足感、亲密感、伴侣关系和性满足这样的亲密关系追求,也难以在婚姻之外寻觅。进入婚姻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成年”。因此,在这一阶段对于关系发起的分析,包括Davis在1973年的论文,都假定求偶(包括青少年人群)的潜台词是为了寻觅理想的人生伴侣。Davis的条件一般适用于潜在对象作为婚姻伴侣的情况下,“可接受性”往往意味着那个人未婚,且在适婚年龄范围内。就算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宾夕法尼亚乡村地区新郎新娘的情史也十分支持Davis的假设:关系建立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寻找婚姻配偶。亲密关系适应进程项目的研究数据(Huston,1982)表明,当时环境下,新婚夫妇一般结婚很早(平均来说男23.6岁,女21岁),平均只约会过3个人。不过在都市地区,撬动这种观念的变化已经在发生了。
从二十世纪末叶至二十一世纪,性关系和婚姻的两个大趋势改变了未婚者的亲密状况,并明显增加了他们在建立关系时具有社会合理性(socially legitimacy)的动机。第一,对婚前性行为和非婚性行为的污名化减少了,青少年和年轻人在关系中拥有更多的性行为的同时鲜有或没有为此许下长期承诺。因此,曾作为年轻人渴求进入婚姻的强烈动力的性欲,成为了建立不以婚姻为前提的婚前关系的可接受的动机。第二,婚姻作为“通往成年的桥梁”这一观念在过去30年间已然坍塌*,(2003年的美国数据显示)男女初婚年龄显著提高到27岁(男)和25岁(女);在1970-1996年间,25-29岁女性中未婚的占比激增到原先的三倍,达到38%,男性中则变为原来的两倍,达到52%。因此,婚姻之外的其他选择,比如持续的轻松约会(casual dating)和同居,变得更加普遍。
显然,今天的美国人不是对婚姻不那么感兴趣了,也不是不再追求理想的终生承诺。很大一部分人仍然相信,婚姻会为他们提供享受美好生活的最佳机会,他们也一直表达着对于婚姻的渴望。当今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没有贬低婚姻作为求偶的合理动机,而是认为个体在拥有了很多关系上的和生活上的经验之后才能做好进入婚姻的准备。因此,虽然大多数人在某个人生时间节点上仍然会以结婚为目的建立一段关系,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这种动机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点上都是成立的。一个人多次坠入爱河,拥有多个性伴侣,在决定开始一段导向婚姻的关系前与至少一个男/女朋友同居的情况并不罕见。当下,尤其在十几岁到二十多岁甚至三十出头的人群中,相比于终生承诺,陪伴和亲密的性关系更有可能作为建立关系的主要动机。
虽然Davis关于关系发起的模型假定个体在建立关系时一般会拥有相似的动机,但很明显,在讨论现代求偶时,最好不要想当然地预设动机一致性。评估准伴侣的动机是评价伴侣可求性(desirability)的重要环节。确实,误判准伴侣的动机,或对方对自己本身动机的可接受性,会导致尴尬、受伤甚至危险的局面。相比之下,警惕动机不一致性的各种线索能避免想要长期关系的人与只想要一夜情的人搭在一起。正确知觉对方理性动机及目标的重要性也许取决于其本身的动机。一个主要动机是想找结婚伴侣的人如果错误判断一个只顾寻求轻松约会的“玩家”的意图,其损失要比后者大得多。个体最主要的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于心仪特质的看法,影响着他们对于什么样的线索最着迷,影响着他们对于其开场白被接受的可能性的知觉,也影响着他们战略性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方式。
关系开始的模型
【本节有一大段的解释,但根据前面的铺垫,结合此图,基本信息已经覆盖,因此不再提供关于解释的翻译】

概念模型的理论视角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论证其模型的合理性。以下内容太繁琐了,只留一句或两句解释。有兴趣的翻阅相关理论吧。】
社会交换理论
“people join together only insofar as they believe and subsequently find it in their mutual interest to do so” (Huston & Burgess, 1979, p. 4).
相互依存理论 (Kelly, 1979)
与社会交换理论相近。This theory comes from the idea that closeness is the key to all relationships; that people communicate to become closer to one another [摘自维基百科].
演化社会心理学理论 (Buss, 1988)
男女对于长短期求偶的心仪特质和自我展示策略均有不同。
成人依恋理论(Cassidy & Shaver, 1999; Mikulincer & Goodman, 2006)
安全型依恋与不安全型依恋者对于知觉到的对方对于自己的接受性会有不同。不安全型依恋者会将他们自认为的自身的人际缺陷投射到对方身上,从而降低了知觉到的对方的奖赏期望值(perceived reward value)。
----
* 译者注:此书出版于2008年
陆荷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Diary]20250428 回国杂想 (9人喜欢)
- [Diary] 20250330 sense of control (6人喜欢)
- [Diary]20250206 过年、缝纫、出门走走 (11人喜欢)
- [Diary]20250109 某爆综观后感 (4人喜欢)
- [Diary]20241227 衰老 (3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