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作者关注的是家庭责任和自我意识的冲突,无法割舍的哪怕是扭曲的家庭归属感和自我思想的抉择,而我一直期待从书里看到的是教育到底是怎么让作者在面对原生家庭的扭曲时、在面对自我世界与外界世界强烈冲突时能够自我对话、自我和解、自我进化,我太需要学到这个了。但是很可惜我一直没有看到,我没能特别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心态的变化和成长,不知道她是如何去协调的,从读大学到博士毕业,每一个机会都来得莫名其妙,作者的面目始终模糊。我只能看到与原生家庭持续不断、反反复复的冲突,因此与其说是“educated”,不如说是“与原生家庭的对话与逃离”。所以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就下降了太多太多,它更像是在讲一个充满噱头的故事,而不是如何依靠教育自洽与成长。
本来想借着这本书也对自己的原生家庭进行一番思考和自我对话,可惜我没有太多的共鸣,因此也没法抓住这次机会。读完这本书还是有几个感受。
1.恐婚恐育得更狠了🌚🌚🌚
“孩子是通过身边成年人的眼睛来观察世界的”,我眼神不好,看不到也灌输不了世界的美。尤其是孩子无法自行决定,却要共同承担后果,随随便便就影响别人的一生,只有父母才有这样的能量,这对父母和孩子来说都太过残忍了。
2.作者好歹有能力、有天赋、有机会、被肯定,甚至我不得不恶意揣测作者获得那些“机会”的过程是不是与她不可思议的成长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就像“路演”一样,有了噱头、讲好离奇的故事就有更多被投资的机会。可是有更多原生家庭同样充满缺陷、普普通通的人,太多看似平庸却明明应该是自己人生中最特别的人,他们要怎么去看世界去发现自己?他们也许永远没有这样自我对话和尝试自洽的机会,因为他们可能永远不知道世界有多大。
3.很多时候让你难堪和羞耻的不是贫困的家庭条件、乏善可陈无甚乐趣的童年,而是与外界格格不入莫名其妙的三观和自成一体令人崩溃的秩序,是你没有无条件被爱和被保护。这让我要用很长的时间去自己观察和学习别人是如何生活,如何爱人、如何被爱,如何发自内心地去喜欢一样东西。并且让自己接受在那些荒诞偏执的观念中,我仍然是被爱的。
这本书里没有我想要的答案。不过封推上的这段话我还是很喜欢很喜欢的,用来自省: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