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镇做题家的一点思考
近期首先是在豆瓣上出现了“985废物引进小组”并随之一同产生了“小镇做题家”这个颇带戏谑色彩的概念,用来指代那些在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除了学习更准确的说是做题之外没有其他兴趣活动的群体,他们通过高考进入了中国的精英大学,但与之俱来的可能是失落而不是想象中的意气风发。
从我自己的经历和认识范围来看,我认为这些“小镇做题家”(毫不讳言,我自己也是小镇做题家,不过我连小镇都算不上,勉强算是庄里做题家吧)在大学可能会有两用态度来面对自己的失落。第一,选择和其他所谓的素质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同学一起相处,取长补短。前段时间在一篇文章上看到对江西19年高考状元的报道就属于此类,不光如此,在自己的生活中这些同学我也认识一些。第二,是选择逃避,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可能不愿意和那些他自己认为比自己优秀的同学接触和相处,将自己封闭起来。这两种类型是从外部表现出来的行为做的划分,此外还可分为积极的形态,例如受到激励和消极的心态,滋生自卑等。通常行为和心态都能够对应上,例外可能会出现错位。
正如刚刚所说的,我自己也是一个庄里做题家,高中阶段没准就是我的人生巅峰了,在大学经过自己的努力拿到了保研资格也顺利保送到了人大读硕士,但是只有自己最清楚,实际上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说一句很让人丧气的话,有些人终其一生我也超越不了。于是,也逐渐接受了自己的平凡,甚至拿自己的庄里做题家的情况当自己的借口,觉得,啊别人现在比我厉害是因为家境比我好啊,从小受到的教育和熏陶就比我好,所以我比不过别人是理所应当的。不能说这种想法没有道理吧,但是这种想法除了能够在自己失落和沮丧的时候防止自己陷入抑郁并没有太大的用处。之前室友曾经说过,生活在农村妨碍你看书吗?生活在农村妨碍你自己用笔表达自己的想法吗?不能说完全正确吧,但是还是具有警醒作用的,至少在现在这个平台上,从享受到的教育资源来看,我并没有比其他人要差,甚至凭着庄里做题家的韧劲能更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
其实我认为最值得警醒和反思的是,自己在成为小镇做题家或者庄里做题家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是不是还能够适应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而不是一味地将遇到的困难归结到小镇做题家这个身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