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模型
根据我日常的工作,我理解我至少需要保持对几个方面保持关注: ①产品自身数据、用户反馈等,需要了解数据分析、需求分析等; ②行业情况,包括市场的动态及解读、竞品的情况; ③产品认知的精进,包括各类高质量的对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的解读、某些大咖的动态; ④对产品体验保持敏感度,经常性体验各类产品并输出; ⑤了解经典以及最新的运营手段; ⑥元认知,从基础学科包括哲学、心理学、数学、物理等学科去认识及了解这个世界; ……
可以改善的空间包括: 1、从input上, 之前我输入的信息来源主要是这么来的:①日常性的,通过关系链先筛一遍,再关注信息,属于我关注的类别的,会pick到收集箱里;②专题性的研究,会按目的全局性(不局限在关系链)找相关信息(书、文章、访谈等)。 目前这个方式的缺点是没有定期定量的去获取信息,无法做到定期的自我更新。 希望后期可以做到: ①保证每天平均2个小时的输入时间,对之前做得不够多的产品体验保持、元认知,可以在后续的计划里留出固定的时间以免错漏; ②根据需要关注的几个类别,整理目前手头已有的高质量信息源,加入海外信息,并不断更新该信息库; ③对重要的经典的信息可以反复阅读充分吸收。
2、从处理上, 之前我的处理方式还是偏浅尝而止的“深入”,也问为什么,但问得不够多,解答的时候,更多还是依赖个人之前经验里的或者现找的一个框架,还是应该往面对问题能对框架信手拈来好一些。 我希望可以改善的: ①比之前再多问一个为什么; ②主动去记忆一些常见的思维模型和框架,经常性地运用直到熟记于心。
3、从输出上, 我之前能做到的事情是学了一个东西直接运用或者运用其中一部分,也有相对良好的输出习惯。但我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的是: ①可以把运用过程中的收获体验用一种教学式的方式给到其他人,这样自己也能查缺补漏。 ②在输出上可以做到在某个类别长期性的深度输出,哪怕频率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