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舌05
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达芬奇和卡斯特尔维屈罗等,单向度的人,法兰克福学派
读这章的时候正在听Ola Gjeilo新发布的<Dark Night>和<Luminous night>,基本就是把之前的长篇截取了高潮的部分,减少了piano和string quartet部分,人声高亢明亮,旋律华美,光彩照人,很契合这一章的内容。
在抱着“不逐字逐句地纠结内容”的宗旨去读这本书后,心态轻松了不少。
这篇的内容颇多,无怪于是一段极为重要的时期。不仅才人辈出,一扫前一千多年的颓势;同样思辨明哲,理性至上,人道主义等今日被奉为真理的东西,追根溯源都离不开这时期的影响。
既然是文艺复兴,那么对于“古”和“今”之间的思辨是重头戏,甚至当下的大多争论究其本质都逃不过这里。思维和意识的构建需要时间,转变则具有惯性。
一个例子就是我们总爱拿历史的某个时期来套当下,再用既定发生的事实来指导当下的行为。当然这这种方法完全可取,因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存在。这也是批判理论的目标,即研究“历史的替代性选择”。
可研究这种“历史替代性选择”时常常陷入形而上学的陷阱里。生搬硬套,刻舟求剑就不提了,将其奉为金科玉律的也有不少。文艺作品也深受其影响,他们是现实的倒影。
那么问题来了,文艺作品有多大的自由。
关于这个问题,之前在知乎上看关于《雍正王朝》的剧评,其中一句私以为是神回答:文艺作品应有“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之精神。
说得真好,回味无穷。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