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谈中国画
中国画的分类和各画科的要求,中国民族绘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以表现内容而分,逐渐形成了人物、山水、花鸟三科,每科都有自己的特殊要求。
(一)人物画 1.工笔人物。又叫工笔重彩人物。用墨勾线成形,色彩浓艳厚重,年画常用此法表现。 2.写意人物。有大写意和半工写之分,以墨色为主,设色为辅,也有墨色并重的。 3.没骨人物。直接用墨或色塑造人物,不用线描或较少用线。 4.白描人物。用工笔技法,不设色的人物画。有用写意的方法,用笔疏简,又叫减笔人物。 中国人物画要求“传神”或“写真”。晋代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直成为中国人物画创作的要求。
(二)山水画 1.青绿山水。一般又叫工笔重彩山水,如果在色彩中加用金色,又叫金碧山水。 2.浅绛山水。又叫半工写山水,写意山水。以墨色为主,色彩为辅,强调水墨效果。 3.水墨山水。以水墨画成,不用色彩,强调墨分五色。 中国山水画要求“写意”。“意”即“意境”,是“畅写山水之神情”的意思,以景写情、寓意于景,以情景交融为上。
(三)花鸟画 1.双勾花鸟。一般叫工笔花鸟或院体花鸟。以墨线勾形,填以重彩。 2.写意花鸟,包括没骨花鸟。 3.白描花鸟。一般与工笔花鸟同,而只勾勒线描不着颜色。 花鸟画无论是工笔或写意,在创作时要求“写生”。这“写生”的含义与一般绘画术语——写生的含义不同。这是要求表现花和鸟的生命神韵的意思。在描写花卉时,无论折枝或整株,都要充分表现它的自然形态、生命气息;鸟和其他动物也同样,要求生气盎然,并要通过花鸟的优美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给人以丰富、充实的美的感受。
墨分五色。用墨以用笔而定,是指用笔所产生墨色的效果。用墨必需掌握干、湿、浓、淡、清的变化。从方法上说,用墨又有破墨、泼墨、积墨等多种方法。归纳起来,用墨的方法就是通过巧妙用笔的方法,使笔上的水分与墨相融合反映在纸上所得的视觉效果。墨色要求光辉耀目,变化细微,充分表现对象形神刻画而又有形式上的笔墨情趣。
由于中国画用笔用墨的技法要求极高,便形成了对中国画特有的工具笔、墨、纸、砚的特殊要求。
笔: 由于适应中国绘画多种用笔需要,从毫的种类分:硬毫有狼毫、石獾毫、山马毫等。软毫有兔毫、羊毫、猫毫、鹳毛毫等。兼毫是多种兽毛混合制成。以笔头大小分,有特大、大、中、小四类。以笔头的毫锋长短分,有长锋、短锋两类。作画一般用硬毫与兼毫,渲染用羊毫。
墨: 由于墨对于画面墨色效果有直接关系,墨的质量直接影响画面墨色,因此要求较高。墨锭分漆烟、油烟和松烟三类。中国画一般用漆烟和油烟。烟粉细腻、和胶得当的则被视为上品。
纸 :有高质量的宣纸(又分生宣和熟宣)以及皮纸两大类。宣纸以檀树皮为原料制成。若用纯檀树皮制成质量最佳,称“净皮”宣纸。皮纸以桑树皮制成,亦以纯桑树皮制成的为最佳。
砚 :以石质细腻、不吸水、发墨为上。
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用高远、平远、深远的三远法来表现山峦的空间感。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阐述阔远、迷远和幽远三远法,从技法上丰富了郭熙的三远法,结合起来成为六远法。这些都是表现山水画空间感觉的理论性创造。以达到“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的艺术效果。
中国画表现空间感觉不仅在客观的实体对象表现上,同时存在主观意识的想象之中。这二者是结合的。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强调对比手法的运用。中国画以墨色为主调,因此就利用空白与墨色对比,墨是实,白是虚,虚实对比,以实带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构成艺术形象,产生意境,给艺术品以无限的生命力,造成无穷的空间,给人以咫尺千里的美感。
画面中的“留空”或“留白”,是中国画家以主观的空间意识表现空间感的创造性手法。中国画画山不画云,把空白变成无际的云海;画岸不画水,把空白变成广阔的江湖;画鱼不画水,空白就是鱼儿嬉游的水域;画鸟不画天,空白就是鸟儿翱翔的地方。人物画的室外天地、室内素壁都可以利用虚实对比的手法,通过实景和虚景的联想,通过画面和画幅外的联想,创造出主观意识上的空间感觉。 清代画家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中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这说明艺术创造境界尽管取之于造化自然,但在笔墨之间表现的千里山河,都是在意识中想象的、美的、生动的艺术新境界和新的理想空间感觉。中国画由于有了独特的空间意识,打破了空间、时间的约束,便有了极大的艺术创造的自由天地。中国画具有极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画技法,归纳起来分“勾”“皴”“染”“点”。“勾”就是勾线,总是放在首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