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 名言
“主观感到到的性欲(包括其生理表现),往往不是来自性的热情,而是来自 自恋、虐待症、被虐待症、对权利的渴望,甚至是焦虑、孤寂和倦怠。这已经是心理分析学一再证明的事实”……
“人们,尤其是男人,喜欢认为自己“性欲过度,而不想 自己是”虚荣过度”——弗洛姆
“弗洛姆用了两个十分专业的心理学词汇:一个是“ 眷恋生命的人”(biophilic person); 一个是“ 恋尸癖”(necrophilia)。所谓善,就是从本质上热爱生命,对一切充满生命力的事物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们发出自己的光,但不会吹熄别人的灯。所谓恶,就是对死的东西极度感兴趣。”
“在我看来,正是这三种现象构成人的定向中最不道德、最危险的形式的基础。
这三种现象是:恋死、恶性的自恋以及乱伦的依赖关系。当这三种定向结合起来的时候,便形成了“退化综合症”,从而驱使人们去为破坏而破坏,为了恨而恨。” 弗洛姆
“生命对于恋尸癖来说,意味着杂乱无章,他讨厌闹哄哄的世界。
为了控制生命,它一定得把生命变成死亡……” 弗洛姆
“对弱者行使权力乃是当今父权制的本质,也是对非工业化国家、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控制的本质。”
——弗洛姆 《存在还是占有》
“我们的社会总是展示 虐待——被虐待性格:凡是低于自己的人,他就要加以控制,对于高于自己的人则被卑躬屈膝” 弗洛姆
“如果我们以为恶人长犄角,那就永远也不可能识别出来”
“清醒的人有良性的,也有邪恶的,同样,疯狂的人也有良性的和邪恶的。邪恶须得当成邪恶来看,……不可因临床诊断而搁置” 弗洛姆
“知汝自己 自知不仅是智性过程,同时是感性的历程。
“知”自己是逐渐洞察心灵中秘密的部分,这不但是智性的洞察,而且是感性的洞悟。”
“一个人越是接触他内心的真相,他就越是觉醒,越是自由(抑制潜意识很耗费精力)” 弗洛姆
一个人可能从生理上说是活着的,但在人的意识上却是残废的。这样的人是不会幸福的。他感受不到任何欢乐。他的生活充满痛苦,痛苦会使他产生破坏性。他只有从这个邪恶的圈子中解放出来,才有可能再次得到欢乐。假如我们摆脱了先天性的病理环境,我们就可以说人在心理健康上获得了新生。
人们只有在落入另外一些人的掌握之中才变成残废。那些人要全面控制他们,那些人憎恶生活,不愿听到欢乐的笑声。假如一个孩子变成残缺,他们就觉得他们对这个孩子的敌意是应该的。他们认为,他们的敌意是这个孩子病态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为什么有人要使另一个人残缺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刚才关于同类相食的讨论中,而这种现象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依然存在。一个心理残缺的人比一个健全的人更容易受到剥削。 健全的人会反击,但软弱的人不会。他被恶毒当权者所控制。统治集团越是能使被统治者心理残缺,就越容易对被支配者进行剥削,利用他们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弗洛姆
在人的所有冲动中,最可恶的就是想凭借自己对别人的权力驱使别人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简直就是同类相食的精致形式。……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我们同类相食的方法和习惯是何等的罪恶。——弗洛姆
“在这方面已经发生了基本的变化。或许,今后某位历史学家会写道,20世纪最具有革命性的事件乃是妇女解放的兴起和男人绝对统治权的衰落。但是,妇女解放运动不刚刚开始,另一方面, 我们决不能低估男人的反抗。
男人同女人的整个关系(包括性关系)是建立在他们自称的优越性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对于那些拒绝承认男人优越性这一神话的女人已经开始感到非常不自在和焦虑不安了。”——弗洛姆 《存在还是占有》
也许马克思 亨齐克(Max Hunziger)告诉我的一种象征比喻能够更好地说明“存在”这一方式:当光线透过一只玻璃杯时,这只杯子呈现为蓝色,因为它吸收了一切其他的颜色的光,而不让它们通过。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称为一只“蓝色”的玻璃杯,恰恰是因为它并不保留蓝色的光波。并不是因为占有蓝光,而是因为放出蓝光才拥有了这个名称。——弗洛姆 《存在还是占有》
如果我因为不能独立,无法独处,而要依附于另一个人,他或许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这段感情就不能称之为爱。——弗洛姆
人类逃避自由的三种方式:1、权威主义(犬儒、威权)、2、破坏欲(破坏性)、3、机械趋同(无意识)权威主义体现着一种内化了的外部权威,它指挥着人的行为。
“这种了解在今天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目前控制论(cybernetic)下的工业社会,人们对于破坏与残忍已经越来越不敏感了,而恋尸症则在急速的蔓延;死的、腐烂的、没有生命的和纯粹机械的东西越来越引起众人的兴趣。1909年,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F. T. Marinetti,Futurist Manifesto)中,第一次明文表示出恋尸症的精神。最近几十年的文学与艺术也一再表示出同样的精神,迷惑于一切腐烂的、无生气的、破坏性的与机械性的东西。长枪会 会员的口号“死亡万岁”,已经隐隐约约变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秘密原则——认为进步的意义就是用机械征服自然,而活生生的人却变成了这部机器的附属品。”……“唯有对生命的爱才能打败对死亡的迷恋”——弗洛姆
“理智、限定、抽象、官僚、……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当它们应用于人而不是物时,并不是生命的规则,而是机器的规则。在这样的制度下,活着的人对生命感到冷漠,甚至眷恋死亡。当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弗洛姆
“恶性侵犯,虐待症与恋尸症,虐待症患者渴求无限制的控制另一个有情有感觉生物;恋尸症患者则想毁灭生命,这种人被一切死的、腐烂的和机械的事物吸引。”——弗洛姆 (这是最危险的)“人的爱的能力源于人的亲生物性,也就是生命力的东西对人有吸引”——莱内 分克《艾里希 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如果说精神健康的本质是脱离母亲的子宫,进入世界。那么严重的精神病的本质就是被母体所吸引,要重新回到母体——也就是被夺走生命。……一些男子除了一些侮辱女性表面关系外,不可能爱别的女子,他们不能自由和独立,而只能永远是残废者或者是一个罪犯。”弗洛姆
“今天真正理解马克思的人是很少的。假如我说除了我和少数另外几个人外,差不多都错了,我可能显得骄傲自大了些。我并不想评价得这样概括,但我确实感到许多研究马克思的专家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宗教,当然不是在信仰上帝这个意义上的宗教。佛教在一定意义上也不是宗教。佛教在不信上帝这个意义上说也不是宗教。佛教不承认神,但它的中心信仰是宗教的。那就是:我们必须超越我们的自我陶醉、私心和内心的孤独并走向生活;而且——迈斯脱尔·埃克哈脱会这样说——必须使我们自己变空,才能达到充分,才能变成整体。如用不同的话来表达这种信仰,就正是马克思著作的核心。
“即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一种宗教,当然不是在信仰上帝这个意义上的宗教。佛教在一定意义上也不是宗教。”弗洛姆
爱并非一种情感,而是一种积极的驱动力和内在的相联状态,其目的是对象的幸福、发展与自由。《逃避自由》埃里希·弗洛姆 ErichFro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