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新浪潮”和“左岸派”
一·法国新浪潮的由来
1958年,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女记者第一次使用“新浪潮”这个词来谈论当时的法国电影。
1962年,《电影手册》杂志在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这一名词,
二·“新浪潮”与“左岸派”的区别
作者电影,即“新浪潮”,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欧洲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连续爆发两次世界大战。青年们深受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认为“他者即地狱。”1958年特吕弗《淘气鬼》诞生,第二年同导演的作品《四百下》代表着“新浪潮”的幸福年。1960是高峰年,新片产量达到124部。直到1961开始没落,1962达到危机年。代表作《筋疲力尽》《四百下》等。
“新浪潮”的最大特点就是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参与者为《电影手册》杂志评论员。不属于政治电影且否定传统道德观念。打碎电影叙事风格的统一性和完整性。编导合一,即兴创作(手持摄影)以纪录片或新闻片的拍摄方式,光线自然,同期录音,使用非职业演员。后期剪辑使用跳接和长镜头。时空表现更加随心所欲。这种电影的优点是成本低,周期短,过审容易。
“左岸派”早于新浪潮,成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参与者为门街出版社成员。因其成员大多居住在巴黎的塞纳河畔左岸,所以称之为“左岸派”。导演对人和精神的发展过程感兴趣,侧重人的心理描写。他们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和潜意识学说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影响,通过非理性感受进入意识深处,用离间技巧再造自然。
“左岸派”的主题大多是第二或三人称的回忆、遗忘、人的责任心和自罪心。导演一个人的见解贯穿全片。使用跳接、镜头位置的颠倒,镜头并列出现或对立出现、循环的剪辑的手法。在音响上,音乐更为细腻,有音响和环境音的设计。重视台词功底,选用了舞台演员。摄影方面采用静止状态与画面流动结合,讲究构图和布光。制作周期长,过审情况更艰难。代表作有《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昂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