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来透口气
这是看奥威尔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动物农场》,事实上,这两本书是放在一起的,可能因为动物农场只有薄薄的70页。
后天是事业单位考试,我有大学同学要参加,希望当年的班长顺利上岸,因为的确是个好姑娘。
想随便写点什么。看书的感受,然后就想到什么写什么。没什么深意,纯粹是碎碎冰。翔哥今天弟弟来南京,本来想明天去爬山,这样看来估计也不成了,我也就不急着回家做饭。
真正的读书是从大学,之前也写可能是因为高中那位何老师的影响。那时候会买厚的笔记,看到好的句子,上面摘抄,下面会写自己的感想。把大学生必读100本书的书名写在第一页,然后像是集齐108将一般,看完勾画一本,怀念图书馆找书的感觉,一个个书架找,从南面走到北面,又从北面绕到南面。在那个书架中间,找到那本书,会有小开心,就这样,写了四本笔记。那时候还没有豆瓣。
好在,这份开心,又回来了。
很多书其实已经看忘记了,比如沉思录,比如好早之前看的曾国藩家书,时间简史这种看过但是不大看得懂的,比如培根随笔,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种我记得感触很深的,比如雪国,局外人围城这种故事很精彩的,我也曾把自己看过的一些爱情书做过分类,写过总结,留下的,看过的,其实不形成文字,真的进入脑海中的有多少,我并不知道。加上我记性本就不好,耐心也很差不愿再去翻第二遍。有的时候,这两年看的都记不清,像是我突然想到的《刀锋》,只记得是毛姆的,写了啥?
社会的磨练,工作的压力,和大量人接触,不再是那个想要学习别人怎么做的人,就像我以前说,接受自己,和解自己,的确会坦然很多。也并不觉得我做饭,让别人知道我是个“勤俭”的人,或者用两千多的手机而羞愧。毕竟羡慕归羡慕,那是别人的。
只是,不知道是外在还是自己,越来越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浮躁,人们伪善的表面下到底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就像办公室老师说,谁会把伤疤撕给你看呢?包装和越来越快速的社会,人们都变成了一头头“猪”,多少年前,人们会看长篇大论,博客文摘,现在十几秒的视频都嫌长,工作越来越累,吃饭和走路越来越块,我曾经历过回家只想睡觉,工作生活傻傻分不开的时候,还有一睁眼想到工作就很痛苦的两年。现在的我是幸运,但是有隐隐的恐慌,社会变革很快,现在的岁月静好,和我大学时候的“诗意生活”,终究不同。
感情,不得不说,越来越难以琢磨,因为见面太少,接触太少,经历太少,没有多少人能够一眼看穿。可能连我自己都是如此,聊着不咸不淡的天,不知道自己是对方的一条鱼还是一枝花,古人只有白月光和朱砂痣,现在的人拥有手机,就好像有了无限可能,但这并非我所愿。连哥哥也说,你这套行不通,你得在朋友圈发些精致一些的图片,如今的人就是这么现实,哪有多少人知道和真的经历过,生活的柴米油盐,食与色。家庭,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每个家庭是不同的,你无法想象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这并非是留过洋、看过世界、念过大学、有几套房就可以抵消的。
我想要感受的是面对面
卸完妆后的素颜
穿睡衣裤衩的坦然
褪去伪装后的真情流露
你的习惯我的方式你的喜欢我的惊喜
以及对对方真心的关怀
想听声音不不想打字,想视频不想语音
这样看来,像是在宣战一般在问
你敢玩真心话大冒险吗?
现在是我最幸福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