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疫情日记2020年6月19日(100):百日记
今天是第一百篇疫情日记,在过去的100天里,我记录了麻州的第一例确诊、第一例死亡,美国的10万例确诊、10万例死亡,直到今天,全美确诊近220万、死亡近11.9万,麻州确诊近10.7万、死亡近7.8千。
我记录了医生吹哨、医疗物资紧缺、医护裸奔,记录了医院发起社会捐助,记录了武汉的慌乱与紧迫在波士顿重演,记录了专属医院、野战医院、方舱医院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
我记录了封校、网课,记录了一次又一次的复课推迟,记录了学校游车探望时的激动和感慨,记录了夏令营取消,记录了秋季返校的健康准则,记录了对秋季是否能如期开学的担忧。
我记录了超市缺货、限购、不送货、超市员工感染、罢工,记录了超市从慌乱到有序,记录了Whole Foods从连续三十多天“无送货窗口”到有求必应。
我记录了各州各市的“口罩令”、“宵禁令”、“非紧急部门禁令”,记录了不同市镇口罩令的年龄下限、处罚方式、配套措施,记录了各个城市民众自发组织的自制口罩,记录了N95与KN95引发的质疑与尴尬。
我记录了为重启复工的各地抗议,记录了密歇根的携枪抗议、记录了麻州State House前的聚众抗议,记录了举着“我要剪头发”牌子的抗议者,也记录了要求加强管制的千名医护联名信。
我记录了流浪者检测点、流浪者方舱医院、流浪者供餐、记录了剑桥市的流浪者紧急避难所,记录了哈佛和MIT为紧急避难所捐款50万美金,记录了高校成为医院的强大后盾。
我记录了疫情下的Revere市从开到关、再从关到开的每一步进展,记录了市政府的每一项疫情努力,记录了市长拿着小喇叭请求市民“居家避疫”,记录了邻里互助,记录了Food Party从无到有、从有到多,记录了普通人的挺身而出,记录了非盈利组织的同心协力,记录了小商户的困境与创新。
我记录了移民禁令,记录了疫情下川普的“中国病毒”,记录了四处发生的对亚裔的种族歧视,记录了打了疫情全场的海外华人付出与隐忍,记录了华人和黑人站在一起为平权而抗争。
我记录了政府的疫情补贴、租户驱逐禁令,也记录了租户驱逐禁令结束后的失业、减薪、无家可归。
我记录了CDC的“口罩作用论”、“检测盒”、“防疫方向”等一而再而三的失误,将美国疫情推向如此惨烈境地。
我记录了波士顿马拉松的史无前例的推迟、史无前例的取消、史无前例的“虚拟波马”,改写了连续124年的波士顿马拉松历史。
我记录了麻州重启细则,记录了每个阶段的重启门类,记录了各界对重启的态度,记录了在疫情下改变经营观念的瑜伽馆,也记录了无视重启细则的健身房。
我记录了疫苗试验,记录了第一位勇敢接种疫苗试验的女性志愿者,记录了疫苗研发的进展与困境,记录了在疫情研发出来之前经济重启与病毒感染必经的“R之舞”。
我记录了麻州重灾区,记录了重灾区的自救与互助,比较了麻州多个市镇的市政措施,带着一双探索的眼睛希望弄清为何覆巢之下,有的市镇被疫情重袭,有的市镇却安然无恙?
我记录了老年中心、士兵之家、监狱、少管所、ICE拘留所这些聚集感染之地,我带着一颗求真务实的心跟踪了士兵之家、ICE拘留所的近乎所有见诸报端的调查,希望探寻一个真相。
我记录了George Floyd之死,记录了随后爆发的日复一日的全美游行,记录了打砸抢烧,也记录了一场又一场“撕裂与融合”交织的和平抗议,记录了川普的简单粗暴、以暴制暴,也记录了平权组织和个人对川普政府的起诉,记录了白宫门前Black Lives Matter广场的横空出世,记录了当权者的荒诞不经、胡作非为,也记录了有识有志者的正直、理性、坚守与反抗。
我记录了一场又一场关于警务变革的讨论,记录了一次又一次各级政府的回应,记录了抵制和对抗,也记录了协商与妥协,并喜见麻州警务改革阶段性成果。
我记录了Revere彩虹旗的首次升起、记录了性少数群体的抗争、记录了美国高院对LGBTQ权利的里程碑推进。
我记录了自己因武汉疫情而痛失同门的悲痛,记录了刷不到买菜送货窗口的焦心,记录了孩子在家做作业磨蹭的烦躁,记录了疫情下的焦虑升级与情绪失控,记录了对麻州硬着头皮重启的忐忑,记录了对George Floyd之死的愤怒,记录了为疫情与抗议交织下的病毒传播而担忧,记录了为LGBTQ权利获得划时代进步而兴奋。
记录了晴空霹雳、应接不暇、胆战心惊、轰轰烈烈、刻骨铭心……
而这些记录发生在孩子、工作、疫情焦虑的多重撕扯之下,从阅读、选题、写作、找图、配图、校对、格式、发布,一个人单枪匹马,每天至少四个小时,在孩子和电脑之间来来回回,一百天雷打不动,有了这百篇日记、14万字。
作为一个自顾不暇的二孩妈,我没有能力像医护一样治病救人,也没有勇气像示威者一样走上街头,唯一力所能及的就是记录、如实而诚恳的记录,在史无前例的疫情之下记录史无前例的时代变化,为给将来的自己留下一份真实的回忆,也给日后的疫情研究者提供一份个人记录。尽管因为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做到时时深入、处处周到,但写作之初就已明晰日记定位,不求精准全面,只求尊崇真实的自我表述。
回顾100天前的3月12日,因为孩子学校宣布封校,萌生出写疫情日记的想法,翻出了10年前的豆瓣账号,开始每日发布“豆瓣日记”,过了一个月后才想起,自己还有个尘封三年多的微信公众号,于是4月12日开始在公众号上更新,后又一个多月之后,想起自己还有十年前注册的新浪微博和推特账号,于是5月18日开始转发豆瓣日记到微博和推特,我本身对社交媒体后知后觉,没想到因为疫情日记,跌跌撞撞地竟为自己搭建了几个平台。本就不善言辞、也怯于公开表达自己想法,写这份公开日记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调试、自我成长、自我解放的过程,感谢豆瓣、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Facebook、推特上所有阅读、点赞、赞赏、关注、留言的朋友们,是你们的鼓励才能坚持这刻骨铭心的100天!
虽然今天是《疫情日记》的百篇记,虽然我说了很多貌似结束的“感谢致辞”,但疫情还在,和平抗议还在继续,麻州重启尚处于第二阶段,“士兵之家”之谜依旧悬而未决,秋季开学还存变数,第二波疫情还在来的路上……,所以疫情日记还会继续,但接下来,我将可能会减频,不会是每日记录,更可能是隔日记、周记,或是“想记就记”。
我算个自律的人,但有时自律没hold住就有点强迫症,在过去的100天里,即使身体不适、或是精力有限,但还是始终强迫自己每天“交日记”,强迫症者很容易付出透支健康的代价,所以我需要适时把自己拉回来,不再苛求自己每日一篇,因为一来,有些时候确实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来,疫情爆发的百日期,事态发展瞬息万变,每日都有大量零散但值得记录的事件,但在后疫情时代,逐渐进入相对稳定的“新常态”,则需要更为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我不说再见,因为我们后会有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