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寂抄」荷花

我对荷花最单纯的印象来自小时候,那时我常随着哥姊一道看电视,他们很喜欢《东游记》,我就陪着他们看,但情节什么的从不关心,也不记得。姊姊很喜欢里面的何仙姑,加之爷爷养有一塘红荷花,因故,姊姊会闲着没事,偷偷拉我与康弟去采荷花与荷叶。一至归家,又将绿幽幽的荷叶从中间裁下一圈,便成了一顶帽子,一件简易绿衣。我们戴着荷叶帽,穿着荷叶衣,复拿着一朵荷花。这份趣味,就像周密《武林旧事·乞巧》: “小儿女多衣荷叶半臂,手持荷叶,效颦摩睺罗,大抵皆中原旧俗也。” 彼此间欢愉地笑起来,又相互打趣,偶尔也会遭遇爷爷的训斥:“莫要再摘荷花,不然你们吃的莲蓬就少些了。”之后却依旧是死性不改的,让爷爷拿我们没法子,那是我小时候的故事。 初认识山君时,就见过他拍的华岩寺的白荷花,眼睛一打望过去,就想笑起来。像是牛奶滴入冰裂纹瓷盆里,黏融的,晕幽幽的可爱。

一周前,阿基拉来见我,两人散步毕,本想与他一道看荷花,他驱车驶往,却被我误带入龙虾田,内心充满羞愧,要是平时注意些就好了。却见他安慰我道,“路上不是遇见了几朵嘛,这样我们也算是见到荷花啦。”如今与父亲驱车前往,路上父亲问我,“你怎么带哥哥走的,怎么会走错呢?” “就这条道啊,前面还有坏的娃娃车当路障。” “咦?那是对的呀,不过还要往里开,估计你们只开了一下就不走了。” 我笑起来,欣喜若狂,“真的吗?那我要告诉哥哥,我不是路痴!” 路旁已有一些野生的红荷花了,与父亲从车上出落,一道观看,又见他采着几朵,说,“回家插在花瓶里吧,味道很好闻。”

继而再度驶车,沿着雪灰色的天望下去,是一爿爿的荷花田,青溶溶的荷叶团簇在一起,三三两两立着白色的荷花,显得秀气。


回到家后,向阿基拉说道,“阿基拉,我拍荷花你看啦。还有,我不是路痴!我带你走的路是对的,但荷花在里边一点。有白的呀,红的呀。” 说完,又将父亲采的荷花胡乱插于瓶中,以为装饰,独自欣赏那清秀的姿态。但实则插荷花是有技巧性的,高濂《瓶花三说·瓶花之法》就云:“荷花:采将乱髪缠缚折处,用以泥封其窍;先入瓶中至底,后灌以水,不令入窍。窍中进水则易败。”

有关荷花的风物雅事很多,虽然中国人将二月十二日花朝节定为百花生日,但荷花却有其独特个性的生日:六月二十四日。张岱《陶庵梦忆》卷一便记载苏州人过荷花生日的热闹景象:“六月二十四日偶至苏州,见士女倾城而出,毕集于葑门外之荷花宕……荷花宕经岁无人迹,是日,士女以鞋靸不至为耻。”徐阆斋《竹枝词》也对此日写道:“荷花风前暑气收,荷花荡口碧波流。荷花今日是生日,郎与妾船开并头。”


据《枕草子·菩提寺》记载,菩提寺举办结缘讲时,有人催清少纳言早些归家,她遂于荷花瓣上写上答歌:“好不容易求得的莲花法露,难道就此放下了不去沾益,却要回到浊世里去吗?”这味道颇类似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然有关荷花露水,电影《不肯去观音》也有一处:“于卯时取莲花露水收集于瓷坛中,以解体表之热。”

沈复《浮生六记》则更进一步,芸娘便有制作一种风雅的荷花熏茶:“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条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但这并非芸娘首创,而是踏袭于沈复同乡——明代茶学家顾元庆,其《茶谱》便记录了繁琐的荷花熏茶的制作方法: “于日未出时,将半含莲花拨开,放细茶一撮,纳满蕊中,以麻皮略絷,令其经宿。次早摘花,倾出茶叶,用建纸包茶焙干。再如前法,又将茶叶入别蕊中。如此者数次,取其焙干收用,不胜香美。”


《源氏物语·梅枝》帖,花散里调制了香剂“荷叶”:住在夏殿里的花散里,闻知各位夫人大家制香,互相竞赛,觉得自己何必挤在里头,与人争长。可见她在制香等事情上也是谦虚退让的。因此她所制的只有一种夏季用的“荷叶”,香气特别幽静,异常芬芳可爱。

一条兼良《尺素往来》则记录了该帖所涉及熏香配方以及调配之法: “沉香、丁香、贝香、薰陆、白檀、麝香等六种,每方捣移而和之。加詹唐,命名梅花;加郁金,命名落叶;加甘松,命名荷叶;加藿香,命名菊花;加零陵,命名侍从;加乳香,命名黑方。此皆发梅檀、沉水之气,吐麝脐、龙涎之熏者也。”

文学作品中,荷花喻比女性极妙的,一是徐志摩,一是张爱玲: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沙扬娜拉》

灯是旧的,可是那嵌白暗龙仿古的瓷灯罩子,是愫细新近给他挑选的。强烈的光在照片的玻璃上,愫细的脸像浮在水面上的一朵白荷花。——《沉香屑第二炉香》

在金庸《天龙八部》中,阿碧的露面与程英类似,是唱着采莲曲出场的: “便在此时,只听得欸乃声响,湖面绿波上飘来一叶小舟,一个绿衫少女手执双桨,缓缓划水而来,口中唱着小曲,听那曲子是:‘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滩,笑脱红裙裹鸭儿。’歌声娇柔无邪,欢悦动心。”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中,“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将荷花与恋情联系,日后《子夜四时歌·夏歌》又有“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及周璇《月圆花好》“红裳翠盖,并蒂莲开。双双对对,恩恩爱爱”的美好故事。李翰祥《倩女幽魂》便与此类似,宁采臣、聂小倩一并题诗:“十里平湖绿满天,玉簪暗暗惜华年。若教雨盖长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


其中,这玉簪并非指“玉簪花”,而是指“荷花”。像宋代王禹偁《咏白莲》就有:“昨夜三更后,姮娥堕玉簪。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虽是咏莲之作,却借用了历代的玉簪花故事,王母/嫦娥的簪子跌落人间,幻化为花: “宴罢瑶池阿母家,嫩琼飞上紫云车。 玉簪堕地无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黄庭坚《玉簪》 “嫦娥云髻玉簪斜,落地飘然化作花。 犹带九天仙子气,清香冉冉透窗纱。”—— 梁清芬《玉簪》

有趣的是,大概荷花、玉簪的缘分深厚,总可以组成类似故事: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昨夜花神出蕊宫,绿云袅袅不禁风。 妆成试照池边影,只恐搔头落水中。”——李东阳《玉簪》


西方神话中,貌美青年那喀索斯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难以自拔,溺水而死,化作水仙花。而在中国史上,冯小青以镜、水为意象展现了自恋情结,而水仙意象的功能,也由荷花替代: “脉脉溶溶滟滟波,芙蓉睡醒欲如何? 妾映镜中花映水,不知秋思落谁多?”——冯小青《无题》 包括王洋《明妃曲》亦如此,“大明宫内宴呼韩,出水芙蓉鉴里看。徘徊顾影花颜靓,绰约丰容广殿寒。”

钱锺书《管锥编》论及冯小青的名诗“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提到林黛玉形象是对冯小青的全面超越: 【冯小青“瘦影”两句,当时传诵,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卷一二即叹:“如此流利,从何摸捉!”后来《红楼梦》第八九回称引之以伤黛玉。明季艳说小青,作传者重叠,乃至演为话本,谱入院本,几成“佳人薄命”之样本,李雯《蓼斋集》卷一八《仿佛行.序》论其事所谓:“昔之所哭,今已为歌。”及夫《红楼梦》大行,黛玉不啻代兴,青让于黛,双木起而二马废矣。】 与冯小青类似,林黛玉也是荷花,《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黛玉抽到的便是一枝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而贾宝玉悼哭晴雯的诔文《芙蓉女儿诔》也是一石二鸟。表面是诔晴雯,实际则为黛玉作谶(晴为黛影)。宝玉斟酌“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时,“黛玉听了,忡然变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