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对抗人生的荒谬的
查看话题 >2017-2020,我的意义探索之旅
一个人探索生命意义的目的,无非是想明确地知道,他该怎么去活。
2017年5月的一个夜里,订回国机票时,一不小心想到了飞行事故。
“死亡”这个念头在人生中冒出来是不可避免的,随之而来的一定是有生理反应的极度恐惧感。这时一般我都会甩甩头,控制住自己不再去想,第二天醒来反正又有要忙的的事,就过去了。那天夜里也一样,我极力控制住自己不想,得以入睡。
但那段时间不一样的是,那是我人生第一次没有学业事业上的目标。那时在CMU,接近研究生的尾声,出乎意料地拿到了Facebook的offer。在那之前为了做Product Designer的“人生梦想”,我辞掉了做了两年的精算工作,从零开始自学设计,考上了研究生,然后在学校高强度地准备作品集找工作导致身体几乎吃不消。而突然某一天,多年来作为精神支柱的梦想一下子达成了。“然后呢?”我问自己。“然后就是不断提高我的设计技能,到公司里能够表现出色?那么,再然后的然后呢?”

订机票那天之后,其实“死亡”这个题目在我心里下意识地停留住了。不管我在做什么,心里总是有一种不安感。从医学角度讲,大概是一种轻微的“焦虑”。做很多事情都觉得没有意义,不再津津有味,渐渐意志也可开始消沉,不再充满活力,生理上的不适感也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
终于,心里一个声音告诉我,是关于死亡和生命意义的问题带来了这个焦虑,我必须去面对它。我不能再逃避了,不能再依赖惯性活着。
当我们在谈论意义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英文里会说the meaning of life。 这个life可以译为人生,也可以译为生命。如果把人生理解为每个个体的人生,好比你的、我的、张三的人生,那“人生意义”与“生命意义”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词典里对“意义”的解释是是,”事物存在的原因、作用及其价值“。首先,每一个作为个体的人,其存在的意义是固有的。《被讨厌的勇气》里作者就介绍了阿德勒的理论:“人活着就有价值。”我们活着本身这件事,就足以使父母幸福,这是最简单的一个人生意义的例子。即使是失业的人,或是因某种无法抗拒的原因无法做事情的人,活着本身就给身边的人带了无限的欢乐和慰藉,何尝不是意义。其次,如果有幸可以工作,我们做的任何事,都可以从某个角度中找出其意义。时尚博主教人们穿搭,让他们更自信快乐地生活,是意义。公务员的工作让社会得以正常运转,是意义。家庭主妇为家人烧出可口的饭菜,创造清洁的家庭环境,也显然是意义。
所以在“人生意义”这个层面上,只要我们想去找,总会找到意义,这不难。但是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有人生无意义感呢?
我认为是因为在”生命的意义“这个层面上,大多数国人都没有答案。
说起“生命的意义”,一听就宽泛到无处下手,很多人这个时候可能就退缩了。生命,是世间万物,是地球上七十多亿人口,是鸟儿,是昆虫,是宇宙。生命的意义,作为一个智商平庸的我,在地球上有限的日子里,真的能够得出一个答案吗?如果这个问题有答案,在上下千万年的历史长河里,总有比我聪明刻苦的前人,早该有人得出定论了吧。
不知道我哪来的傻劲,没有因为这个课题的宽泛而至此放弃探索。但是我知道,要想得出一个让世人都信服的答案是不可能的。好在也不需要。一个人探索生命意义的目的,无非是想明确地知道,他该怎么去活。我走上探索之旅是因为焦虑,而这焦虑的根源,正是不知道该如何向死而生。如何向死而生,是属于每个个体的课题。我们每个人只要能得出让自己信服的答案便足矣。
探索生命的意义,从何处下手
虽然植物也是生命,但我们不会觉得他们的生命意义和人类的那么接近。但如果想到动物,尤其是恒温动物,有灵性的动物,他们的生命意义也许与我们更接近一点。我们有这样的感觉是由于动物和人类一样,具有意识。因为具有意识,死亡才更难以承受,所以为其生命意义得出一个结论也越发重要。
而人类更与动物不同,不仅仅具有意识,还有自我的意识。越有灵性的动物,越有自我意识。但是即使是最有灵性的猫和狗,都无法与人的自我意识比较。只有人类才会思考死亡,只有人类才会体验到死亡带来的极度恐惧,只有人类才会因为找不到活着的意义而焦躁不安。
所以要想了解生命的意义,必须要先了解生命的本质。而生命的本质,又必定与意识和自我意识有关。也许人们之所以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没有答案,是因为我们还没搞清生命是什么,意识什么。探索生命的意义,得从生命和意识的本质入手。
不带偏见地读书
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各有不同,我的方式恰好是思考和阅读。我一直以为没有书里得不来的知识。于是从2017年起,我只要一把生活里必须做的事做完,就去读书或是听podcast。虽然白天还是有好好上班,也有正常的社交,但是对生命本质的探索,完完全全是我那几年精神生活的重心。
而之前我说大多数“国人”对生命的意义这个命题没有答案,是有原因的。与外国人不同,在中国我们只接受过唯物主义的教育。唯物主义对生命的解释,主要就是进化论。进化论是一个“理论”。它能解释生命的进化,但至于它是否能解释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本质,在国际上其实还没有定论。如果你和曾今的我一样,只吸收主流的信息,家里也没有任何宗教传统,那对“唯心主义”或者是“有神论”大概了解得不是很多,而且很可能带有偏见。
但这三年间我遇到的书,很多都涉及到与唯物主义相悖的领域。Spirituality,人生哲学,濒死体验,荣格,佛学,释一行,Meditation,轮回,Oprah,Sam Harris,psychics, paranormal psychology……有很多是我想都没想过我会认真感兴趣的领域,但既然想做认认真真彻彻底底的探索,我们就有责任去没有偏见地对待所有信息。
回归生活
然而两年多过去了,我从书里学到了很多理论,逻辑上也差不多都能理解,但是还是不觉得找到了让自己信服的答案。而且焦虑的感觉也没有得到缓解。我这才意识到我探索的方式应该改变了。我是渐渐把读书求知当成了对抗焦虑的一种方法,活在了书本里,与真实的生活却脱了轨。
而且有一点我很确信,关于生命的本质consciousness,文字能够阐述表达的,只有那么多,要想有真正的感悟,必须从切身的体验中得来。
我必须放下书本去生活。
一开始是很难的。刚放下书本的我,几乎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但慢慢地,我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什么事物给我带来愉悦感,就去做什么。什么时候我的身体需要运动,就去运动,累了,就休息。我还是会读书,只是不再单为寻找答案而阅读,而是跟着好奇心和愉悦感走,读到累了,就把书放下。
渐渐地,心静下来了,然后有那么几次,在毫无预兆的某一瞬间,在某一个心境下,书中读到的理论突然就体会到了。记得一次在洗蓝莓,就是专注地洗着,突然之间感到一阵难以言状的喜悦,平静而清晰。原本只在书里读过别人描述这种感受,但那次自己真真实实地有了体验,像是一个只听过别人讲蜂蜜的人终于吃到蜂蜜。对人生真谛的理解不是出自理论和逻辑,也不是盲目的信仰。这个答案必定要从当事人的自身生活经验得出,才真切。
佛教里有这样一个比喻:如果我们想寻找的真理是月亮,佛经(或其他讲解真理的书籍)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如果没有这些书籍将我们指向正确的方向,我们可能很长时间都不知道往哪里看,但当我们看到了月亮之后,就不用再抱着那些书籍不放了。我们不再需要那指向月亮的手指,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月亮本身。

心中的月亮
何为生,何为死,经过三年的探索,我终于得出了能让自己信服的答案,对生命本质也有了些许直接体验。虽然我还没有百分百的坚信不疑,但至少我知道在接下来的人生里,如何去向死而生。我与不完美的自己和解,不会再盲目地提升自己,不会为升职加薪这些事焦虑。经过三年的探索,我逐渐建立起了一个价值体系,在此之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很清晰。
晚年的荣格在一段访谈里被问到,“Do you believe in God?(你信上帝吗?)”,他回答说,"Believe in God? I don't believe in God. I know God." 他微笑着仿佛不经意地说出那句话,却那么笃定。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那指向月亮的手指,看到心中的月亮,而且看得深刻,清晰。
链接:2017-2020的书单 相关内容 如何过好平淡的生活:平和并快乐着 关于走出孤立 - 我们并不是一座座孤岛 如何克服焦虑感:关于焦虑 关于独处:独处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