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状录 005 海登海姆市立图书馆 杜德勒
图书馆选址的基地之上原本是一座六十年代末建成的监狱,这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封闭的三层板楼,东侧是高墙围起的放风院子,另一侧是通往地下车库的上下两条坡道。基地周边环境见证了海登海姆不连贯的城市发展史,东边是杂乱异质的战后建成的城区,与西边中世纪形成老城肌理形成了明显的反差。这座监狱使得东部城区与老城之间如隔鸿沟,2014年这个横亘市中心近半个世纪的障碍物终于被迁走。
观察杜德勒的创作履历,会发现他始终坚守着欧洲城市建筑的深厚传统。这个传统由阿尔伯蒂推动,辛克尔发扬,并延绵至今。前者将一栋建筑与一座城市等同看待,讲究城市和建筑的连接,城市就是基本元素和原则构成的系统;而后者描绘的理想的欧洲城市是由具有独石感的独立体量构成。
受此传统的熏陶,杜德勒的建筑总是开始于对城市空间中建筑体量的精确布局。这关注的是一个建筑是否有恰当的尺度和正确的朝向,是否尊重街道,场所和公共空间。
新图书馆附近的城市规划及街区布局沿用市中心的城市肌理,捡拾了场地中的巷道、广场和漫步道等既存的城市元素,对环境进行整理。以体量操作打开场所的公共性,形成熟悉而恰当的场所氛围。在建筑东侧巧妙地布置了一个富有韵律和公共氛围的漫步道,向北通往中心公交车站,往南连接了市政厅和老城。广场上的花坛的形状也与建筑轮廓相映成趣,与屋顶露台形成立体的城市景观。原本戒备森严的惩戒机构变成一处生动的公共空间。新图书馆作为贯穿南北两个城区的纽带,成为了城市整体中的关键角色。

和他之前几个闻名的图书馆不同,杜德勒在这里没有采用绝对的正交几何,而是依据场域既有的线条秩序对平面轮廓做适度变形,110米长的体量从北到南逐渐收窄,建筑的南北首尾两端向上高耸,达到20米。南立面正对着圣保罗教堂,瘦高的比例赋予了它宗教般的纪念性,与教堂钟楼构成棋逢对手式的对话。朝向更为嘈杂的Brenzstrasse车道的北立面则因为它更为宽扁的比例,看起来像一座商业建筑的脸面。首尾之间的体量以12米、15米或17米的高度错落变化,形成一道由小房子组成的城市景观。从长条体量中消解出的这些小房子以适宜比例和高度变化与毗邻老城区的城市尺度相呼应,展现海登海姆城市历史的丰富层次。将有机的城市形态转换成一座巨型石刻,一个抽象化的城市剪影。
在形体操作上,摒弃所有多余的小趣味、小动作。极简的雕塑巨构直率而明确,没有给任何多余的装饰构件留下余地。又像是在一个结实的体量中凿出空间,其坚实质感在阳光下形成浓重的阴影,其存在的状态完全融入了城市环境,且高度独立自洽,如极简巨构般呈现自我的存在,又像是冠以城垛的中世纪城墙回应着历史,实现其城市纪念物的意义。

从大体量上聚焦了物体的存在,杜德勒进而又以开洞立面(Lochfassade)来强调这个质地纯粹的磐石实体。
杜德勒自述,他来自石匠世家。童年时常伴着父亲到采石场选料。父亲的工匠眼光和工程思维,奠定了他对建筑学的初始认知。因而他对建筑的思考总是由具体事物的本身出发,那些主义、那些概念从未被作为首要考虑。
在这个成长背景之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杜德勒的立面不是一层时尚的薄皮,而是有深度和阴影,有石造房屋的初始意象。
他的立面语汇总是被精简成几个基本元素,其材料调色板也极单纯。相比融于环境的形体,它不同大小的,同时又是连贯的大尺度开窗在四周平庸建筑中格外突出。窗户的实际尺寸难以从外观中准确判断,与大面积的封闭砖墙形成强烈对照。窗洞深凿入建筑主体,将城市景观引入。
立面需要传达真实的感觉感知。不仅是材料上的真实,他也希望人们通过立面,自然地解读出背后的内容。尺度较小、比例略扁、排列齐整的窗户背后是办公空间,宽大方正、排列错动的窗户背后是阅览空间。
杜德勒会在设计的早期阶段就对立面做大量研究。他要确保在建造工艺的基础上实现想法。不去发明什么新的东西,而是基于现有经验,尝试用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形成陌生化的细微感知。这样赢得竞赛之后几乎不需要再为了实际的技术问题去反复修改项目,竞赛图纸中的建筑能够被一比一地完整实现,这是杜德勒事务所的品质之一。
63.5厘米的双层墙体,从内到外依次是30厘米的现浇混凝土墙、紧贴其上的是14厘米的带有玻璃纤维覆膜的疏水性矿物棉保温层,11.5厘米的饰面清水砖墙下还有8厘米的空气层。
砖皮采用的是沙色的水线砖(Wasserstrichziegel),砖色接近屹立于不远处的Hellenstein城堡,选用了5.4x24x11.5cm和7.4x24x11.5cm两种厚度的砖块,并以较为自由的方式错缝组砌,灰缝用了浅色的水泥砂浆,最后用四分之三寸的圆管抹平。深浅不一的自然砖色和丰富生动的排列肌理让巨大的封闭墙体富有尺度,令人联想起中世纪城墙特有的手工感和物质性。
从墙角到檐部一共约有300层砖,为了在墙角、护墙和门窗边缘实现准确干净的转折,建筑师逐块绘制了整个立面上的砖块,并为砌砖工人编制了易于理解的施工说明手册。
排水槽、嵌入式灯具等所有的部件都与砖的尺寸相适应。在部分立面采用的半透明的砌砖技术,让建筑的雕塑感和实体感进一步加强,也让路人的行走变得不再单调,同时也起到了一定的防噪和阻隔视线的效果。

图书馆的主入口位于东立面前广场的中央,呈现为一个遮蔽风雨的凿入的凹槽。它将人引向通高的门厅,门厅作为城市广场的延伸,被赋予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在这里所有的功能分布一目了然。举目向上看,图书馆那高低错落的大空间已经可见一斑。

门厅右手边则是通往可容纳160名观众活动大厅和媒体中心。左侧是“集市广场”,这里设有阅读区、咨询台、借阅处和公共的咖啡厅。沿着“集市广场”起始的大阶梯拾级而上,经过二楼的城市档案馆和办公区,抵达顶层的阅览空间,这是一个贯穿了整个三层区域无柱的连续空间,108米的阅读长廊可以一望到底。这里连接了五间高度不一的阅览空间。挑高的阅读大厅、低矮的自修小室和图书走廊共同构成了富有张力的空间序列和独一无二的阅读景观,也为建筑赋予了极具特色且显著的顶部轮廓。这样的布局综合了集中式和分散式这两种图书馆典型平面的优点。两个内陷入建筑体的阅读露台使读者能够充分地享受新鲜的空气和阳光。这里也完全被砖皮所包裹。因为处于东侧,人们可以午后在墙的荫僻之下阅读。

四乘四米的大开窗、慷慨富余的层高、经过镂空砖墙的过滤后的柔和光线带来意外的通透和开放感,与建筑密不透风的外表形成对比,为阅览空间营造了公共性,让人回想起勒杜笔下的古典图书馆的高敞空间。室内家具都由杜德勒设计,以白色调为主的室内陈设使人更易集中精力,与环天井的书台、扶手、展示区和询问区的起强调作用的蜜色橡木家具相映衬。地板则选用了掺入当地石料做骨料的浅灰色的抛光混凝土水磨石。内部氛围的温柔亲切,与外部的坚固沉稳共同构成杜德勒建筑内外的两面性,这种内外氛围的转变与生俱来,天然存在,因而必须态度清晰。高超的空间品质、神庙空间的神圣感,让人的脚步不由放慢放轻。在这里人们不仅感到舒适,而且感到了重要性。一是书的重要性:让人思考,在当今数字化、碎片化阅读的冲击下,这种储藏实体书的图书馆为何仍有必要?二是人的重要性:信息时代的我们仍然需要让人相遇、相识、相知的场所。我们这个时代的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开放而易达的场所,其内部空间又必须是宁静内向的。
在这个急剧变化的当代,当急功近利的同行都在追逐潮流前沿,生怕落伍地匆忙设计出各种据称是革命性的抓人眼球的建筑时,杜德勒却近乎顽固地恪守着建筑的耐久性(Dauerhaftigkeit)。不仅是物理上的耐久,更是不被时光削蚀的建筑本体品质,是美学上跨越世代的恒久经典。建筑不能为了时尚存在,它的革新必须联系历史的经验和语境,从而有穿透时光的能力。一个好建筑必须在回顾与期望,坚持与革新,永恒与当代中处于平衡,好的建筑有一段深厚的历史和一个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