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八支
《瑜伽经》—八支分法 瑜伽搬运工2019-08-02 瑜伽经里所指的八个修持方面: 1内制 (持戒) 2外制 (精进) 3坐法(体位) 4调息 (呼吸) 5制感 (摄心) 6执持(专注) 7禅定 (入静) 8三摩地 (三昧) 对于瑜伽修行者来说,“无论何时、何地、在甚么情况,属于甚么阶级,以上都是不可打破的誓言。 6月21日推荐 小米耳机 广告 京东热卖 详情 《瑜伽经》” 瑜伽经-八支分法 其实帕坦伽利在瑜伽经里对八支分法的描述非常精简,而修习者对于这些精简语言的理解,有时并不完全一样,不同的修习者会有不同的修习体悟 第一支行法 是持戒Yama: 指为改进外在行为所需遵守的行为规范,包括:非暴力、诚实、不偷盗、不纵欲和不贪婪。 持戒并不是自我抑制,而是正确去引导生活,给予生命一个方向,“无知、我执、迷恋、厌弃、贪求,是生命的五种障碍,无知是其余几项的温床,无论是沉睡的、轻微的、可构成障碍的还是激烈的”,通过持戒消除对所见所听之物的欲望,当对世上种种都无欲无求时,便能进行最高的冥想,由最高冥想产生真理、明辨、喜乐的知觉,体悟真我与宇宙的联合。” 第二支行法是内制Niyama,即精进:包括内外洁净、满足、对身体及感官的控制,学习经典、对神顺服,都是精进。 内制精进使人的生活由散乱变得有规律,从而由外到内的改善内心环境。 第三支行体式Asana:指长久的保持舒适的身体姿势。 体式给身体带来健康和轻盈,稳定的体式也可以带来内心和精神的宁静,是注意力与神合一而产生三摩地的基础。 练习体式是为了以更舒适的状态进行冥想,但是不能将体式直接就当成了瑜伽。最佳的冥想体式是坐姿,只是一般人一开始静坐时,会觉得身体到处产生疼痛,腰酸腿麻,身体也会焦躁不安。这是因为身体还没有准备好被调教,被听话。 意识本应当是身体的主人,可是由于平时身体散漫惯了,被宠惯了,不听意识的;静坐几分钟便能使人意识到这个现象。通过体式的练习,让身体稳定地处在姿势里,当意识超越身体,不再被身体影响而可以自由控制身体时,真我将开始觉醒。 第四支行法调息Pranayama:指对呼吸的延长和控制,又细又长的呼吸,有利于进入呼吸既不在外,也不在内的状态,于是对光之遮蔽便除去,这样的精神便适合作冥想。”
第五支行法制感 Pratyahara,即摄心:指通过控制感官,使练习者从对外关注转移到向内在专注的状态。制感象牵牛一般,将意识从各个感官牵引到一个方向,就是集中一处,消除以前散乱的意识形态。 第六支行法专注harana:指意识集中在一点,大脑不再波动,而是集中在一个事物上,是进入冥想的初始步骤。 专注其实是一场战斗,一场自我的战斗;这个战斗不是我们平日理解为的那种惨烈的,破坏性的。而是真我与假我的相互融合的智慧战斗。用专注这个立场来默默的,善巧的引导,与自然相应连接,会产生强大的力量,这个力量产生时,身体会自然受到震撼便顺从意识。 第七支行法冥想 Dhyana:指意识能长久的集中,不被外在的事物所干扰,此时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会从表面逐渐深入到本质。冥想是自然产生的,在第一支行法开始的时候,冥想的种子就开始播种,每支行支都可以理解为对种子的呵护与培植;当第六支行法自然完成时,冥想自然产生。 古德禅修大师总说,久坐生定,就是这个道理。种子发芽成长了,就快要成果的时候了,要归功于之前的呵护与培植,如果之前六支行法的修习是可意的、强制的,那么冥想也不会自然产生,反而会落到一个特制的假的冥想里,就是所谓的入魔。 第八支行法三摩地Samadhi:在入定的阶段,不再有具体的冥想对象,而是意识进入到空灵的状态。身体和感官都处于一种休息的状态,心灵隐藏的力量被逐渐开启,体悟到生命的最高智慧。三摩地是前七支行法的总持,即完全进入统一的归心阶段;能够智慧的,自如的统一,完整。这个境地里真我可以完全觉醒,开悟,即解脱。 有些人将阿斯汤加瑜伽说成是八支分法瑜伽,其实阿斯汤加瑜伽是帕塔比·乔伊斯大师传承了现代哈他瑜伽之父的克里希那马查后发扬而来,所以阿斯汤加瑜伽准确的讲,是属于哈他瑜伽的传承,更多的注重八支分法里的体式一支。古典瑜伽流派里的王瑜伽派更符合真正的八支分法瑜伽。 最后,虽然八支分法看起来非常严格非常难,但是修习瑜伽,最重要的并不是遵循规则和持戒,修习是从心的,以心为指导,顺着一颗自然之心,持之以恒去练习,自然而然的会与八支分法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