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9月3日
我把我自己要西日记的决心挂到脸书上去以后,我的美国“家长”们表示自己坚持这个习惯都好几十年了。
虽然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做到几十年不断货的,但是写日记会越写越上瘾我近来倒是发现了。
今天回想起在海南的最后一天,就这么在沙滩上走走吹吹海风也很棒啊, 生活也好旅游也好真的不必全都安排的满满当当,世间的美好是不可能被一个人一网打尽的,不如留着几件作个念想。
在海边走的时候,我又翻出来Ariana Grande首专里的Honeymoon Avenue,好久没听这首歌了原来只是生活的压抑让它变得不甜了,可在海边听来却无比动听。
海滩上好像没有太多贝壳,比我印象中少了一些,可能亚龙湾开放这么多年冲上海滩的贝壳增速赶不上被捡的速度,不过我依然找到了一片纹理清晰红白相见的残片,在海浪的映衬下格外好看。
岸上有秋千,坐在上边看海里冲浪的人,玩帆板的人,被滑翔伞牵着的人,一波波景色在眼前变换,感觉这该是生活的本来面貌啊。
往回走的一路上鲜花不断,热带地区的花木我都不太认得,问了当地人只知道那种橙色的是凤凰花,艳红如火的是鸡蛋花 ,其他就不晓得了。不过虽然三亚的机场较凤凰机场,而市花实际上是三角梅。
三角梅花似叶叶似花真的太美了,在家乡人的阳台上,在大理洱海边,在三亚别墅前,和各种背景搭配它都美的自然,在电影《午夜巴塞罗那》里,那惊鸿一瞥是一种难忘的风景。
除了花,各处的迷你水族馆里也饲养了许许多多的热带鱼,我有看到小丑鱼尼莫,它似乎很喜欢在一中珊瑚里搓背,也有看到蓝黄白黑四色条纹相见的一种背鳍很长的鱼,还有狮子鱼总是喜欢游在水缸的上层不下来,各种鱼在小小的一方天地里都相处得友好极了。
9月2日
今天想到一个大人和小孩生活方式差异的问题,有所启发记录一下。
我一直困惑于这个问题,成年以后如果用小时候形成的人生观去看问题总是磕碰不断。比如成年人的情感关系纠错复杂,再不能简单地用好坏去判断,比如成年人的所有决定似乎都要有利益动机,而孩子们就可以海阔天空。而困扰我最大的,是快乐问题。
我一直以为快乐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也是生命的根本命题。在我十二岁以前,快乐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在学校有出色的表现、在家里有爱你的父母,世界的圈子那么小根本不知生命还有恶的一面,纵使听过历史上哪些血腥斗争也不过是当新奇见闻一笑而过,有什么值得忧心的呢?
然则随着年龄增长,所有理所当然都烟消云散,一切幸福都必须通过争取得到,一切希望都要伴随失望的准备,似乎再难找到干净简单的生活无忧无虑的感觉了。
所以我想,是我变了?还是世界变了?抑或是我从前从未认识过这个世界?
我有过很多种答案,但都没有眼下这一个清晰。
在孩子的世界里,快乐是由好奇心驱动的。一切都是新颖的,一切都是令人着迷的,所以快乐是一样距离很近的,可触摸的东西。一只蜗牛,一粒石子,一形水流,一叶花托,都可以成为研究半天的对象。所以世界虽小,于孩子却是无比宽阔的。
而成年的我们,面临着种种压力,背负着种种约束,早已在观念习惯上给自己套上了无形的缰绳,习惯于用价值判断世界的我们早已失去耐心去研究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世界虽大于我们却是狭窄的。
是心窄了。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不是梵高或者高更那样的天才,能够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好奇心,世界变窄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那快乐又从何而来呢?
我从前的思考到了这里就是一个死结。
但如果我们把终极命题从”快乐”改成“意义”会怎样呢?
快乐和意义并不当然等价,把快乐当作生命的全部意义那么你会用毕生寻求快乐的奥义,可是大多数人并不真的明白快乐于自己到底是什么,所谓越想求则越难求,倘使我们放下这些受想行识,苦乐自生,执念净可消了。
这是心经里的说法,然大部分人并没有慧根去做到真正的性空,反而觉得空虚,那这时需要什么来填补呢?
反过来看,有意义的事做时未必觉得非常快乐,但充满意义的人生总是能带给人满足感和成就感的,而这两种感觉比我们不断地寻求新鲜刺激带来的快乐可要持久稳定的多了。
所以,不妨从意义入手自然让生命之路开阔起来,届时路边的一花一草都会相映成趣。
相比快乐,意义是一个更容易清晰定义的概念。你的意义可以是不断挑战极限,他的意义可以是赚多少钱,她的意义可以是培养优秀的儿女,并没有定数。
如果把意义定于一个个人的目标,快乐似乎还是有限的,因为人穷其一生就像是不断地翻山越岭,去实现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到了某一个节点,可能回过头看又会困惑遗憾“我做的一切真的有意义么?假使我选择了另一条分岔小径呢?”
于是我想,如果把意义定义于为他人创造价值呢?诚然,大部分人力量有限,都不可能成为影响世界的伟人。然而我们和这个世界之间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远。创造价值可以是照顾好家庭,完成好工作,创作好内容,建设好团体,小到个人单元大到家国世界,甚至简单到给身边的人一个微笑一点善意那么轻松,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是否快乐就离我们很近了呢?
8月31日
《高尔夫》
这次来海南最满足的事就是体验了一把高尔夫和冲浪,生活在钢筋水泥的都市丛林里的城市一族,难得接触到这么大面积的蔚蓝和碧绿,无论是林风的清甜还是海风的咸湿,扑面而来都是大口畅快的鲜活感,仿佛肌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被瞬间激活。
选择在球会入住的初衷就是免费的高尔夫体验,第一天早上我就去球场里safari 了一把,一千八百亩的球场兜一圈都要二十分钟,从平地到果岭,从沙坑到水泊,路边觅食的戴胜,枝头群聚的八哥,水央静卧的小舟,都给人无比闲适的感觉。
高尔夫标准球具有十三支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地形条件和击打距离,有的杆适合打平地直线球而有的适合打果岭弧线球。作为一个初学者,我上手用的第一支练习杆是七号铁。
练习场里有五十码到两百码的距离标牌,我的平均击打距离是二十五码到七十五码之间,而职业选手则能轻松打到一百五十码甚至更远。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距离并不是第一课,方位才是。开始的我,十个球里面有八个球都会打向左前方三十度方位,经过教练的指导才明白,击球的姿势对于球的走向非常关键,首先背部要挺直,左臂要绷紧和球杆成一条直线,右臂自然垂落夹到身体内侧,双膝成倚靠式自然微曲,两足分开与肩同宽,重心位于两腿中心, 目光要始终聚焦在球上不能偏移。
上杆时候可以充分准备,下杆则要一步到位一气呵成,不能拖泥带水。上杆时的分解动作,先是用肩把杆带至右手外侧方位,接着立腕使手背和手臂外侧朝向身体正前方,接着再用肩的力量把杆带上去,过程中间头的位置,目光焦点和握杆姿势不能偏移,否则会影响击球质量,此时身体的重心自然移至右脚一侧。
下杆时,用左腰腰眼处发力,连带胯部扭动身体,发力方式颇类似于网球,永迅速转腰的腰力带动挥杆将球击出,这一步对于击球的方位非常重要,倘若做不到位就会出现上述的球位偏移的情形。
如果动作到位,击球的感觉自然流畅轻巧,球也能飞出一个漂亮的抛物线到达一个较理想的距离和方位。击球时,击球的立面和球之间理想的接触位置应该是球杆上一个区域得甜蜜点,在这个区域里能最好的发挥球的弹性。
经过三天的练习,我已能将大部分球击至标签板右侧的直线方位,偏离角度基本在十五度的锐角以内,距离也能稳定在五十到七十五码,也不枉我每天迎着朝阳来到球场成为第一个练习生,远处沙滩上,一只椰子也静静地陪伴了我三个清晨的幸福时光。
沐浴在晨光里,聆听着悦耳的鸟鸣,呼吸着林间的清风,身上一阵暖意蔓延开来,二击球时的每一次专注,都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踏实感和信心。
或许这就是旅行. To quote myself "travel is the best way to restore faith in life and humanity."
我希望我在未来能爱上这项运动,也借它磨练出更多的专注力和意志力。Golfing!
8月29日
《成长》
想写这个主题很久了,每个成年人每天脑海里都会或多或少有关于成长的思考吧。
从爱的角度来说,成长是从被人爱到爱自己到爱别人,所以最博爱的人是最成熟的人,因为他能看穿世间纷纭,淡然处世宽容待人 或许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也是一个想要快乐的人需要毕生修习的课程。
我还远达不到爱人的程度,在自爱的层面上不断修炼。自爱不是恣肆纵情,也不是克己复礼,而是张弛有度。
我曾以为只要坚守着一种人生信条就可以被岁月温柔以待,比如不熬夜戒烟酒,不吃烧烤不吃辣,不说脏话多用敬语,善良待人事事坦诚。失望之后才发现人生的课题比这复杂多了,一位朋友曾告诉我“所有能冲击你价值观的东西都会成为你宝贵的经验”,他无疑比我处事洞明。只有阅尽沧海才能明辨是非,如果一开始就把自己拒之度外那路只会越走越窄。
生活在放纵和克制之间有一个度,不失度是最难把握的。或许有的时候我们真的可以学着对这个世界说一句“fuck you”,也可以对尽力而为之后失败的自己说一句“Okay I fucked up”.
成长不在于你固守了多少条清规,也不在于你打破了多少个框架,在收放的分寸间只要你能知道什么是枝什么是干就可自如来去。
8月28日
三亚
我小的时候来过一次三亚,现在时隔十五年又来了一次。
住在一个高尔夫园区里,酒店设施虽然老旧看着也该干净,环境清幽中带着明媚,整日感觉很舒服。
早上去高尔夫场地里坐车游览了一圈,一千八百亩的场地绕一圈二十分钟,阳光和微风把心情编织得很好,场地分为前九洞和后九洞,打球要按照次序来,草地上还设置有湖泊和沙坑地形作为障碍物提升难度,如果不小心球坠落到障碍物里则要罚两杆,对于职业选手来说,一般七十二杆作为十八洞的标准杆,超过杆数则算是发挥不利。
场地上发球区都用涂饰了各种色彩的椰子作为发球标志,两个椰子中间是发球挥杆处,就地取材这思路非常有趣。
不过最让我惊喜的是发现了戴胜鸟吧,这种带着橘黄色王冠,似乎心情很炸毛的小鸟真的可爱极了,虽说是我国南方留鸟,但我在家乡是一次也没见到过,听工作人员说原本戴胜也不是三亚的本地鸟类,因为高尔夫球场良好的生态环境迁徙到这里定居,可见动物搬家可是比人方便多了。除了戴胜,我还看到群聚的野八哥和野鸭,野八哥和我之前见过的八哥有些不同色彩更艳丽一些。另外一种在沙坑边蹦来蹦去的白色小鸟,不知道是不是白鹡鸰,挺轻巧可爱的。至于鹊鸲,那倒是在家那边也很常见了。
八月的三亚除了太热,什么都好。
8月26日
天上月半,雨后人间,坐在窗前我想起二年级时候老师送我的一句话“愿你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自由的宇宙中翱翔”,因为这句话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被各种瑰丽的想象包围着的,
就像月亮在我打字的这会儿已经钻进了云翳,其实孩子都是自带想象的天使,但是真正能把这种能量保留到成年的人却少之又少。
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敢想了,而是我们不会。因为你知道月球坑坑洼洼的表面以后,如何还能想象蟾宫、吴刚、嫦娥和玉兔?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浪漫是认清这个世界后还爱他,那我觉得真正的t想象力是无视现实而在另一个维度里创造出你的浪漫世界,这比未知时的想象可要难上百倍了,因为你愿意面对现实的失望,却有足够的勇气给自己希望。
怀旧似乎是我文字里永恒的主题,但是回忆着回忆着总会有新的启发,就像这会儿月亮又出来露脸了,一架飞机闪着微光从云层里飞了过去。
小时候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月亮是一艘船,上边有精灵把这艘会发光的船用绳索放下来,我坐进去被拉升着一路看着变得越来越广袤的地面。
或许日子变得流水了,但梦里还是能穿越到异国度的不是么?
8月19日
《夏天的味道》
不知道是我一个人的感觉还是一种神奇的现象,每次感冒生病的时候感觉自己能嗅得到过去的人生轨迹,除此以外只有睡梦里偶尔会有感知。
每年夏天总是会病个好两次,三伏的天气感了冒,只能躺在家里了无生趣,这时候平时搜肠刮肚都寻不到一星半点的回忆却来的格外利落清晰,每一种回忆都带着一丝独特的气味。
小学时候夏天的味道是夜里的捉迷藏,是草丛里小灯笼似的萤火,是树叶像小船一样航行在水面,蜻蜓像迷你飞行器般悠游在低空。
那时候的夏天,是缀满天空的繁星坠落在灿烂如织的想象里,是漫天变幻的云彩让我觉得未来的没有边际,是无数次在镇海牛的斜坡上笑着喊着的追逐,也是夜半时分对着手表夜光的悄悄私语。
那样的味道,如今没有了。比起回忆的丧失,更心疼的是我不再有那样的想象力,不再觉得生命是那样的无边际。
7月19日
搁笔快要一个月了,如冯延巳言“谁道闲情抛弃久”,心情就像茂盛的春草,不借文拔草,挠得痒痒,所以又来造作一番。
夏天都懒怠出门了,除了迷上西湖月夜,只去了一处云栖竹径,当真是好地方。有千干翠竹洗肺,每口呼吸都透心凉。看植物图谱上说,这里是有七色堇的,可惜并没有看到,只看到一种叫不上名字的紫色小花。走到一个涤心亭,亭子旁一池碧水里洗了洗手,终归不能免俗地想要一种仪式感,泉水冷冽,格外醒神,伴着枫叶间微风流转,满目翠色,真是掉进一个无比干净的境界里去了。
打卡了一家餐厅,叫花泰,实际看上去很小,环境美的有些刻意,精致却不精巧。菜的味道也一般般,以后应该是不会再去这里了。
夏天,心总是容易静不下来。得多读读佛经,看看诗词,或许龙井也可清心?
6月28日
昨天心情低落到一个小低谷,今天又有些回暖了。
我发现写日记真的是有些自愈的作用的,心情的反复和生活的规律有着不严谨的反比关系,如果生活有一个良性的周期,形成一种规律的惯性,那心情自然不容易波动和失控。大概我们人类不适应一种没有规律的生活,不知道自己的节律就会带来一种恐慌。
不谈昨天了,前几天又去西湖边走了一圈,更爱这个湖了。诗云“最爱湖东行不足”,又云“淡妆浓抹总相宜”,走着走着就深有感触。春天最美的是南岸,从杨公堤的起点绕到花港公园一带,所有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都能被满足,无论是雨中被翠柳半掩的亭子,还是倒影着紫藤还泛起圈圈涟漪的一池碧水,都像是画中所摹,并且杭州园林的特色, 比精致婉约的苏州园林多一份开阔大气,更像是西式园林的外衣下有一层中式建筑的风骨。
6月25日
没想到能坚持到第三次写日记,对于三分钟热度的我已经是很难得了。除了刚学写作的小孩子以为,私以为日记确是不需要非得以每日为单位。成年人的生活来来去去就那些事,新鲜见闻不易得,不过透过电影看世界确实能提供不少新鲜角度。
开始写日记以后,好像耐心也比以前多了,原本一部电影如果不喜欢是很难坚持过开头的半个小时的,《情书》却让我憋着性子分三次足足看到了结尾,感慨一下好电影确实有时是看起来沉闷而回味起来有点意思的,尤其是喜欢意识流的日本人执导的风格。看到最后我豁然开朗,一切都非常make sense, 女主开头为什么要躺在雪地里,是为了呼应结尾的雪地。女主为什么说话那么轻声细语,比照她最后在雪地里呐喊出来的“你好吗?”,原来是表现她内心极度的压抑,终于变成最后朝阳升起来的时候全然释放的解脱感。女主对一段刻骨铭心却又带着未解之谜的爱的一寸寸试探,进三步退一步的小心翼翼,都让人理解。或许到最后,她不再在乎她的亡夫过往是否把她当成了别人的影子,只要他们真挚相爱过,有过美好的回忆,对她就足够了。
虽然片名叫《情书》,其实电影探讨的意义远不止爱情本身,对于藤井树(女)而言,她的人生解脱应该是从雪地里爷爷背着她狂奔到医院开始的,父亲的早逝是她心理的一个结,终于在病床上侧脸看着爷爷和母亲的时候解开。
秋田老师(男二)对博子的爱则是一种守护,明知道她心里未能放下亡夫,他也愿意陪伴、等待,陪博子探寻生命的意义,为博子去解开这个结,这就是一种亦友亦爱的情结吧,比传统意义上的小爱要宽阔多了。
更重要的是,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只因为一个误会就能展开一段书信来往的缘分,并彼此牵引出人生的回忆,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生命和爱的意义,这份执着和善意应该是影片里最让人向往的感情。
诚然,日本文化很压抑,压抑到看影片的时候我时时刻刻都想替柔声细语的主角们呐喊出来,但是生命真正到了日复一日的压抑时,影片却总有一种慰藉,让我们明白只要愿意去说,总有人愿意倾听。
6月24日
《情书》看到三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布达佩斯大饭店》二刷只刷了个开头,我果然还是不够文艺没有那份耐心,本来想借这两部电影提升一下自己的审美的结果半途而废。
最近唯一一部坚持看完的电影是《辛德勒的名单》,虽然高中的时候就久仰大名了,还是课文节选,但是对于这种赫赫有名的好莱坞主流价值大片我反而有种敬而远之的倾向,至少年前看《拯救大兵瑞恩》的时候就有种火候太过的感觉。好在《辛德勒的名单》并没有给我这种感觉。
一刷的感觉是,辛德勒似乎是在看到那个红衣小女孩的死开始了人物角色的转变,这一点导演很高明,并没有太抓马的东西而是一个细节交代人物心理变化。整部片子看下来很喜欢配乐,有一段从黑胶唱机里淌出来的爵士是Billie Holiday的音色,那种带点病态的惫懒和拖腔音色可能是音乐史上最具辨识度之一的声音了,一如她发梢永簪一朵玉兰花一样传奇,电影无论色彩还是配乐都非常细腻,没有太夸张地节奏但是的确感人至深,不负它经典的名号。
昨夜去西湖边上走了走,顺便去华为旗舰店买了不P40 pro, 用了五年的苹果6光荣退休了,蠢蠢欲动已久的国货情怀得到满足心里有点小小的骄傲。
夜里的西湖水像墨染的缎子一样绵滑而深沉,其实用烧仙草比喻那种果冻般有弹性的水体感似乎更形象,但是于文字上总是显得不够信达雅。今日梅雨霏霏,所以水位格外高,在晚香亭一带的水位离地面都不足十厘米了,亭子不远处一带荷花已开的亭亭玉立,尽管没有风送荷香,但是依旧感觉沁人心脾。本来想夜摄芙蓉的,但考虑到摄影水平不佳,开了闪光灯恐怕照不出娇花照水的雅态,只得作罢。
不远处还有画舫荡舟西湖,雾夜朦朦,看不清远方,那抹朱红显得格外醒目,倒叫我想起蒋捷那阙名词”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账”,可惜少年早已离我远去了。
6月21日
今天杭州下了大雨,钱塘江的水汽一直弥漫到玉皇山边,举目之处都是白茫茫的,坐在桌边看窗子上的雨滴奇形怪状似乎是一件风雅的事情。虽然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却忍不住偷享这片刻清新,水雾扑在脸上像猫挠一样冰冰凉的感觉是最迷人的,这样的傍晚我似乎理解了《枕草子》里面琐碎的意趣,随笔式的记录本来就不是用来给人汲取营养的,有幸如清少纳言能完整地形成自己的审美情操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所以我决定从今日起也记录一些琐碎的事,尽管从不习惯日记的我可能很快就会放弃这个习惯, 但就算偶尔能画上一两笔也算是一种开心的附庸风雅吧。
夜色再浓一点的时候,大雾里的空气变得凛列而甘甜,往常这个点拂面的该是带点温热的初夏晚风,而此刻仿佛站在春树暮云里一样不可思议。大雾遮盖了远方的群山只留下个轮廓,就连近处的民宅也不太看得清,倒是星星点点的人家灯火在夜色里格外明亮,许是森林里夜游的精灵在招手吧。
打开电视突兀地想到岩井俊二的《情书》,最近似乎对日式的审美格外偏爱,上一次这样还是在高中看川端的时候。或许如今生活在混沌里久了,想要一点灵性和禅意的东西来拯救一下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