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件 2020-6-21 徇行
展信佳 徇行 你很有趣。 我24页信,3页是应答,21页是影评。你回复3页信的内容,影评内容只字不提。 我会疑惑,是我重点没突出吗? 所以,我猜想,这是告别的信,因为礼节,所以你回信。 我不确定你是否看完整了我的影评。毕竟每个人的时间和感受如你所说的是独一无二——而且还是有限的。大概,你已然从我不能察觉的维度,判断到我不会成为你喜欢的笔友。 这里,我提一个观点:混迹社会十来年,我跟无数的人浪费过时间无数的时间。我很难确定那些时间是必须浪费的,那些不是。漫游、蠢动、盲动,催促我干了一些事、遗憾了一些事。 现在的我不再走动。愈发胆怯的自己,回忆种种的旧事,里面不少荒唐事可笑事,换作现在是不敢的。但我不会认为它真的荒唐,或者它无用。否定,无意义。每个事都有当时的我,确然存在的动机,它肯定实现了我部分的欲求。它成就了现在的我,我必须接受现在的我。 你是一个不容易宽恕的人吗? 你信的最后,并没有提及一句你喜欢的书、音乐、电影。你重复提及【彼此共同观看同一部电影……】。这形式大概类似你提及的【但当我收到他的回信时,信件内容依旧是他和这个女孩的故事,并且只字未改】。你第一封信仅一页,像是工作邮件的例行公事。 第二封3页,依旧是例行公事。 为什么?为什么不直接删除我?为什么花时间,礼貌回复我一个陌生人? 你是一个不容易宽恕自己的人吗? 暂且来说,我的一切尚未安好。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未正经工作。面对未来和家庭的,危机感偶尔不期而来。袭来一刻,可怕,但有它的好处——能一下子把我吓醒。生活中社交中充斥种种幻想,我会犹豫不决,就这一惊吓,思考的迷雾马上就散了:事儿怎么选择一清二楚。 朋友这词,在我混迹社会以来,几乎不使用。曾经很多年,我苛求朋友的定义。当然,我有过一块工作的伙伴,有过跟我一起长大的同伴,按社会定义来看——他们都是朋友。但我无感。应是我在初中青春期时候触发了诡谲的神经通路,我变得不同于一般同龄人。如果打比方的话——应该是类似《秒速五厘米》男主那种,只对远空的物质迷思。外部看来,就是呈现某种〔孤绝〕气质。 下面再贴一篇影评,有关《声之形》,不确定你是否看过这电影,以及是否愿意去了解,可直接跳到分割线以下 ———————————————— 《嫌疑犯X的献身》X的作为,不知道多少人在看过之后,想【这不科学】。然后又是怎么说服自己,认为这个X的作为是合理的。 有个问题:现实中的某个人,你确定自己明了ta是什么样的人? 回到女主,女主名字是硝子。 这是一部并不轻松的电影,它的话题本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观众们看完,出来许多情绪。代入人物、情节去考虑。然后,出来不解、不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然后可能愤怒,或者只是烦闷。 把自己代入,是常理,电影就要你代入才能吸引你。 不过,这回,硝子这个身份,一般人还是这么代入进去的话,会难以理解一个小女孩被霸凌,为什么不反抗。想破脑袋也不理解,甚至想要以日本动画常见的标签属性【圣母】代入也觉得不对。 烦闷了吧,恼怒了吧。甚至于破口大骂:这是不是贱!斯德哥尔摩症状! 为什么硝子那样应对霸凌? 观众没能够明了看清楚硝子的行为,可以认为是导演的表现手法欠缺,也可认为这么含蓄表现没有问题。 也就是说,导演没有直接表现硝的【历史问题】,下面是蛛丝马迹勾勒出来的背景。 1、硝子是在小学6年级才转入的。 她就住在附近,家里没有爸爸,开篇掠过画面她在石原理发店等待,样子是被霸凌了一通的样子。 这个一带而过,暗示了她转校到男主也将的学校的原因。 也就是说:她有过转校经历,原因很可能是因为霸凌,并且很可能就是因为她太过特别【听障】 2、这时候有些阅历的观众应该问(导演没有表现),为什么要来这学校,不去专门学校? 原作中解释说是:妈妈为了让孩子像个正常成长。独立,坚强起来。 原作中还有的是:硝的父亲因为她的听障问题,而离开了她们。很残酷不是?原作漫画,本来就是要探讨下社会灰暗面:霸凌,听障儿童面对的困境。 好了,观众一般不了解2的情况,也就对于硝的人格方面,缺乏了立体的认知。不过,就以电影所表达的各种暗示、映像,观众还是可以猜测几分的,不过,需要非常细心。 硝子,认为自己是个负担,所以内疚,消沉——这个真实想法的危害程度,在她跳楼自杀的时候,达到了最沉重的体现。 为什么呢? 她的父亲厌恶她。并因此离家。 单身妈妈要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异常艰难。了解人情世故的,想象下作为长女的硝子是如何成长的。 为了让女儿以后可以好好过正常人的生活,妈妈就让女儿去上正常的小学。但是,女儿被欺凌了。没法,转校吧。生活中肯定还有各种折腾。小女儿,连学都不上,自己还要工作养活一家子。生闷气吧。只能挺住,希望女儿像正常孩子完成学业,大概就会好一些了吧。 女儿自小就明白妈妈的苦,觉得内疚,觉得拖累了家庭,有负罪感。即使被欺凌了,也没告诉妈妈。已经转过学了,还要去哪儿?去了就会好吗?忍着点,就好了吧。 转来了新学校,想再努力一次吧,要让妈妈放心,所以一定要跟新同学好好相处,对吧。没想,还是像上一所学校一样。 但是,忍着。直到出了——被扯了助听器,右耳出血了——这个大事情才掩盖不住。题外话,这个右耳出血,很可能导致后来右耳完全失聪(就是不需要带助听器了,因为没用了,所以后面情节有:她只带一边助听器。) 硝子对待也将的欺凌,大概就是忍着,像以前一样,不想给家里人添麻烦。也将,并不特别。 那后来也将因为硝耳朵出血的事情被训——她为什么反而还要道歉呢? 就像也将说的:我这么弄你,你为什么不生气,不反抗?还跟我抱歉呢? 因为硝的人格。【很抱歉,生而为人】【给大家添麻烦了】 大家肯定有听过这类的表达。看看那本写字本上,同学的一些话,尽是恶毒、侮辱——我相信这种事情自她有认知以来,就一直遭受吧。负面的、消极的东西,已经从侵入到骨子里。不过,她不能辜负妈妈的期望,所以她撑着。也因此,她痛苦着。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抱歉,道歉,似乎能够挽回与同学交朋友的可能。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并且压抑住自己要放弃的想法。 当也将也成了被霸凌的对象时候,她反而帮着擦掉也将桌上的侮辱涂鸦,并坚定地盯着也将,以她艰难的声音大喊说【加油】。为也将,也为自己。她不能放弃。她总是要鼓舞自己,面对着生活巨大的重压。同理心,敏感,这个六年级的小女孩实际上比同龄人心理上成熟。也将,那里懂得为什么硝子大吵大闹地要他【加油】,也将那里愿意认真听这么一个他曾经加害的家伙的言语。他只是要他离远一点。 硝子的妹妹结绪为什么不上学?为什么要照那么多相片,还贴满屋子?是因为明白姐姐硝子的消沉。不上学,是要陪着她。我们也知道结绪拍了好多死物的照片,对死有种迷思的好奇。 她因为姐姐的消沉而消沉。 我们都知道,世界的残酷与温柔是并存的,照片里的美好不假,现实里的残酷却也真实。 小学生是什么样子的?想想自己的童年吧。小孩子,我的认知是【原始人】。也将,并不特别。他的欺凌行为并不特别。 普通的成年人里面,很不少小时候也做出过一些长大后觉得愚蠢可耻的事,跟也将一样。 硝子,特别、弱小,在被大家排挤的氛围里,恰好是个好下手、显示个人力量的对象。 可是,硝子,即使再次面对这些,还是要道歉,想要得到友谊(跟日本文化氛围有关,被孤立是极大的羞辱)。她撑着,想继续努力。我们知道,结果依旧悲伤,还是退学了。 观众仔细看的话就知道:这之后,硝子,没有再进过正常的学校,而是进入特殊学校继续学业了。妈妈终于还是不强求了。妹妹结绪自懂事来,就一直陪着在特殊学校的姐姐。 ……………… 以下是题外话 也将因为欺凌硝子,而成了被欺凌者。再醒悟,进而引发剧情,表达一个主题:毁灭、与被毁灭;救赎与被救赎。 电影里,每个人物都有其背景信息铺垫,有血有肉。硝子,这种人物的设定,日本的文化产品里并不罕见。不过,硝子,是这类主题电影中,许多种可能中的罕见的一个暖人的结局。也许罕见,不过确实可能存在。 我知道,现实中,多数类似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庭,更多的可能是冰冷灰色的结局。 许多人,对于儿时的那些愚蠢可耻的事儿一笑而过,以小孩子不懂事为由放过,以此维持心理健康。 也将,这个同样在儿时显得愚蠢可耻的家伙,特别的地方在,后来他觉悟过来,并且想去补救,并行动去补救。事情过去近五年,他的内心世界封闭五年,发酵五年。最终想以自杀了结这五年下来的难以隐忍。 我可以理解,硝子在退学五年之后再见到也将,是高兴的。因为他来示好,愿意跟她一块儿喂鱼,这可能是她有生以来,罕见的,来自于同龄人的主动的陪伴。 你试过理解一个自幼听障的女孩子吗?试过了解过她的过往吗? 多数人想要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社交观。 不愿意了解人的复杂,只想要世界给他个容易理解的、合符他自己愿景的解释。当不理解的时候: 1否定它 2嘲讽它 3党同伐异,拉拢更多人来一起嘲讽它 以此,取得胜利,脑中以为世界已经纠错,然后情绪恢复了平静,维护了心理健康。 轻易给生活中交汇的人下判断,贴标签,是偷懒的办法。似乎因此定性,明了,非黑即白,人就好办了。 人的情绪、反馈,都是内在应对外在的映射——也就是自己。看完这电影,想想自己为什么不解?为什么出来那样的情绪? 想想自己,而不是电影内容。 到底是什么塑造了现在的这样的自己? —————————— 谢谢你看到这里,徇行。当我查阅【徇】字读音时,查到一项是它通【殉情】的【殉】。不知道你落款的这名有什么特殊含义。答案,我未必会知道。 祝好 (过分拘谨啦,笑一个,我没有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