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之《切尔诺贝利的祭悼》
开开心心的周末,真不应该读这本书。之前看过一个相关的纪录片,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紧急撤离的阿姨,在十几年之后满身防护的回到已经被藤蔓占领的公寓楼房间,看着自己曾经的家,掩面哭泣。也看过日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记录片,核爆后的市民,僵尸般汇集到路上,向乡间漫无目的走着。被灼伤失去全身皮肤的人,走着走着倒地。当人类还不能驾驭的力量被释放出来的时候,迎接我们的将是什么。
建在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起火,风向把60%的放射性污染物抛洒在白俄罗斯的土地上。灭火的英雄灼烧致死、动物被扑杀,撤离的人被打上“切诺贝利人”的标签,被物化为“放射性物体”,被要求堕胎,被成为躲避或研究的对象。良知的科学家呼吁人群进行防护,被监听、被禁言。吉尔吉斯斯坦的难民流亡到此,无视800年的期限,耕种、收获,只为了可以远离战争。这些不幸的人,是书中三部曲的主角们。第一部分:死者的大地士兵的合唱;第二部分:被造者的花环人民的合唱;第三部分:悲情的赞赏还在的合唱。每部分都是由很多短篇的采访文章书写而成。每篇都是血和泪,太惨了,没有一丝阳光,无法总结。
在巨大的意外或打击下,用失忆来逃避是个好选择。可是当面临一个影响未来几百年的事件时,社会作为一个群体也会集体失忆么?“有三千六百名士兵曾经在发生事故的反应堆顶部作业,他们夜晚就睡在地上。……这些年轻人……他们现在正在死去,但是他们明白,假如不是他们的话……他们都是特殊文化下培养出来的新人,一种功勋文化,他们都是牺牲品。”而之后呢,他们成了怪物!就算是那活下来的福岛50死士,也在令人窒息的保护装备、孤独和高压中生活。大时代里,无助的小生命。
《黑天鹅》一书里提到了的悖论:人类无法从黑天鹅事件中吸取教训,如果吸取了,那便不是黑天鹅事件。庆幸的是从防护的角度上来讲,2011年福岛核泄漏对比86年的切尔诺贝利事件,防护措施还是进步了。不过,科学家的反思依旧:“人类发明了技术,但并没有做好全部准备,他们与技术并不匹配。能把一支手枪交到孩子手里吗?我们就是那些疯狂的孩子。”何时才能少一些疯狂,多一些敬畏呢。当人类还不能驾驭的力量被释放出来的时候,迎接我们的只能是恐惧。

湖心泡沫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食南之徒
- 我在伊朗长大
- 乡下人的悲歌
- 抱歉,我动了你的脑子 (1人喜欢)
- 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