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对价格影响---M1的背离(2)
对于货币,可以有四个维度。
1.货币的价格,表现在利率。货币的价格由货币的供求决定。利率市场化与金本位会对他有影响。
2.期限利差。货币在时间轴上的价格差,期限利差常常由货币当局的利率变动决定,当短期利率没有变动时,由经济水平决定。
3.信用利差。分为四个等级,国债、高级企债、低级企债、垃圾债、股权。四者的变化理论上是同步的,也是信用利差与资产价格关联的核心逻辑,但有时候互相的利差不同步,则会带来麻烦。如1976.7-1981.1,低级企债利差与股权收益率逆向波动(与股权价格同向波动),具有高昂的时间代价。
4.货币数量增速。以M1、M2或者社融为准。理论上应该看环比,但由于季节性的问题,多看同比,而同比一定滞后,这是很大的问题。因此尽量采用季节性调整的环比。
5.通货膨胀率,CPI或者核心CPI,将会决定【真实利率】。
====
1.货币的价格。央行调控目标通常是短期利率,黄金与货币脱钩以及,利率市场化与金融脱媒的情况下,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传导有时间差,因此会导致资产价格对利率调控不够敏感。反之,若社会融资主要由银行贷款构成,且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强行联动,资产价格对于利率就会比较敏感。
非利率市场化的地区,利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存在某种灵活性,暗中提升短期利率,不改变政策利率,只要放开贷款利率的上浮限制,实际上也是利率市场化的体现,则也如利率市场化一样存在时滞。但对于资产价格可能依然存在影响,如果之前降息导致了资产价格狂飙而经济继续低迷的话,利率上行或许会让使得二者掉头。
CPI或者核心CPI会对未来的利率预期产生影响。
CPI的重点在于加速变动的方向,如平滑的CPI曲线突然向上凸起(扣除春节),则会带来某种恐慌。
利率同样如此,如果每周加息2个基点,市场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反应过来,若利率加速上行,同样会影响市场。但利率市场化之下,利率对价格的影响通常偏向于短期,非市场化则可能是长期(半年)。
CPI加速凸起的恐慌也倾向于短期(1-2个月),最终决定因子是,货币是否会真的收紧。确实,收紧,则由收紧的指标接管,利率,或者货币数量。
CPI导致的【半年来首次大幅加息】,会进一步挫伤资产价格,当加息后利率进入平坦期,则受到M1的影响,平坦期止跌上涨,也说明价格进入强势区间。
货币数量M1增速、M2增速:
出口国以及制造业大国的的M1增速,与资产价格同步。美国曾经也是贸易顺差国。

美国M1在1990年之后与资产价格彻底脱钩。
但欧元区M1似乎依然保持着一定作用:

货币数量也有失效的时候,如美国M1与标普在1976-77的背离,应该是CPI突然爆发带来的加息预期引起的。
============
信用利差与短期利率最大的优势在于数据的即时性,每日都有数据,而M1与CPI只有月度数据,且数据要迟后半个月。
信用利差相比CPI和利率,最大的优势在于趋势性强,而问题在于不同等级的利差不一定联动,且不一定真实地反应了风险偏好。
如发生流动性危机时,人们更倾向于抛售流动性更好(往往也是更安全的资产),直到高流动性的安全资产被抛售干净了,才会抛售低流动性的风险资产。在初期表现为信用利差收窄,这种收窄容易被误解为风险偏好上升,实际上恰好相反。----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金融市场不够现代化的国家,而金融市场完善的国家,则很少出现风险爆发时信用利差收窄的情况。
现代金融市场完备,可能在1990年之后了。毕竟利率市场化是1986才完成的。
信用利差的诡异情况:
1977.1-1977.10,信用利差收窄,因为国债利率上行,而BAA下降,同时资产价格下跌。
1977.10-1978.3,BAA利率开始上行,但是国债利率下行速度更快,利差进一步导致收窄。
M1与M2此时发生了背离,M1继续加速扩张,而M2开始收敛,因此资产价格并不随利差收窄而上升,反倒是下降。此时可以看出,货币数量对于资产价格的影响上,主要取决于新增的融资能力。
此外,由于M2增速快速下降与资产价格下跌,对信用利差收敛产生矛盾,可以反观出,这段时间由于融资不畅,高流动性的国债率先被抛售,导致信用利差假性收窄。
1978.3-1978.9,资产价格开始快速飙升,但M2依然在下降的过程中。
这波行情或许与【未继续加息】【CPI放缓信号】有关?市场相信,央行改变了作风?如2019年1月份那样?当时市场认为,紧缩即将结束?虽然M2依然在下降,但市场又突然开始倾向于M1?似乎不易理解。
从BAA与AAA的利差来说,如果之前利差收窄是因为融资难而缺乏流动性抛售高流动性资产的话,78.3之后不再下降,或者开始回升,是否可以说明流动性的警报解除?
1978.3-1980.12的价格上涨行情十分诡异,无论是的CPI、利率、M2、M1都不能有较好的逻辑支撑。
对于1978-1980的另一种解释可以是金融脱媒。债券大量发行导致BAA利率上升,但不代表没有融资。国债利率上升则主要受到了CPI的推动,实际利率确实下滑的,M1也持续在高位(虽然之前M1破例与标普有反向走势),说明在1978年附近,或许有别的因素完成了融资需求,从历史上,猜测为金融脱媒与债券发行,实际情况还需要一点数据。
数据上来看,1978-1980企业债务存量增速明显放缓。那么这件事就变得很奇怪了。
或许核心原因还是在于通胀预期。

通常来说,国债利率飙升=国债被抛售,有3个可能:
1.加息。
2.通胀预期。
3.经济强劲。
在78.1之前也有一次利率上升,那次也在第二个月也出现了价格上升,即便很快回落。而第二次长期国债下跌往往对于资金转移更加灵敏,如2015.6利率普遍上行,但真正完成债券资金向权益市场转移还是在2016年下半年之后。
===============
1976.9-1980.1,信用利差失效,M1也失效


虽然M1失效,但M2是可以描述标普现状的,则当M1趋势与M2显著背离时,依然以M2趋势为主,可以解决问题。
M2本质上是融资增速,在金融脱媒之后,或许可以用社会融资规模来观察。
===============
优先级:
长期指标1:制造国与出口国的货币数量、企业的融资总量的难度。
长期指标2:利率市场化国家的信用利差。
长期指标3:非利率市场化的大型经济体的利率。
冲击力指标1:CPI超过往常轨道的波动。
冲击力指标2:超过往常轨道的基准利率波动,或者央行的资产购买计划。
冲击力指标3:债市资金的第二次选择。长期国债利率会在危机爆发初期利率飙升,算是第一次选择,而第二次选择才会实现真正的资金向权益市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