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oughts From《Beyond Feelings》(Chapter 1 Who Are You?)
本章标题为"Who Are You ?",讨论的核心是individual /individuality(受什么影响)
首先是"the influence of time and place"。核心观点"That time and place are defined by specific circumstances, understandings, beliefs, and customs, all of which limit your experience your thought patterns."
其次,"the influence of ideas"。说明了一个idea的传达一般隐含了一些与之关联的意思(it follows...)。并通过事例说明了由一个idea不断衍生出的linked meanings可能对人的生活、社会甚至文化产生多么深远的影响。
第三,"mass culture",即以广播、杂志、报纸、互联网为代表的大众文化。这几段倒是容易让人联想到《娱乐至死》那本书,但又有不同。说明了现实:大众媒体无处不在传播着各式各样的标语和情绪,以及快节奏、高频次的场景转换。比如电视节目以及电视中的广告,通过快速剪辑维持观众的兴趣,并让观众的情绪不断跳跃;比如杂志中的访谈,目的是让嘉宾通过尽可能简短或充满戏剧性的回答来吸引读者兴趣,而非严谨而深入的观点。新闻(消息)如今变成了更多的观点,而非经过验证的事实。记者的目的渐渐变成了娱乐(大众)而非告诉我们需要的事实,政客操纵人们思想的手段与程度更为甚之。
对大众媒体对个体及社会产生影响的阐述,本书比《娱乐至死》更为切中要害。在如今的时代,网络上充斥的观点对人的影响可能比网络前时代要大得多,微博、知乎、朋友圈,甚至音乐软件的评论区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琐碎的观点和论战,这也是我近两年非常警惕的。明星所说的一句话,可以转移多少人的注意力?激起多少人的情绪?反之,网络上,值得深入了解的信息可能不少,但被各种各样博眼球的信息裹挟着,恐怕难以发出与其价值匹配的声音。
随后,解释了“操纵”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该部分一定程度上是上一部分的深入分析。说明了这种操纵的机制:其一为对人们的情绪(而非mind)产生影响(比如广告),二是操纵人的记忆(依靠重复传达观点,如重复标语使人忘记之前所持有的观点,而以该标语所代表的取代之)。
最后,是psychology的影响。由如今社会对self-esteem的强调展开。主要列举了两个理论,一是如今盛行的马斯洛个人需求理论,表明该理论造成了如今社会对self-esteem以及个人建设的拥护,二是奥地利心理学家Viktor Frankl的理论,大体为“人通过忘记自己,服务别人或专注于其他东西来实现自我价值”,“对生活的合理观点是,专注于它希望从我们那里得到什么,而不是它能带给我们什么”。
现代社会(书中指代美国社会)遵从马斯洛的理论,其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例子):现代著作更强调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而非自我展示(self-exhibition),进一步的后果是其反应了作者的徒劳和荒谬感,并滋生出荒谬(个人注解:大众传播者更多地注重自己表达什么东西,而很少思考自己表达的东西能为接收信息的人带来什么,什么样的,是好还是坏的影响)。“意义只能被发现,不能被发明,观念不能被创造,无意义的观念才能被创造。”
文章可能说的有点绕,因此简单表达一下自己的理解,即事实和真理应该是本就存在的,是存在于某处等着被人发现的(Frankl的我们应该专注于从生活中得到的),而非如今人们通过表达自我所创造出来的“观点”(Maslow对self-esteem的拥护)。
若被广泛认同的是Viktor Frankl而非Maslow的理论,现代社会将会是另一个样子,我们的的态度、价值和信仰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成为个体
以上,我们应该将个性视为从生活中获得的东西,应该意识到个性的形成无法摆脱其他人与环境的影响。个性的本质是警觉(The essence of individuality is vigilance)。作者提出了四个用于实现这个过程的方法:
1. 保持个人对任何人物、事件或处境的第一反应的试探性。在自己对其检验之前不发表任何观点或评价。
2. 自行决定自己如何对其产生反应。即:思考自己将要对其产生的反应是由什么影响(得到)的:家人、朋友、明星还是电视中的人物。如果有可能,决定是哪些确定的经历或经验促使你形成反应。
3. 思考自己本可能对人、事物或处境产生的反应。
4. 问自己:是否其他可能反应中的一个比自己的第一反应更适合于发生过的事件。当回答时,防止个人条件对思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