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七章

“天长地久”是一个相对的预设观点。并不是说天、地就是长久不变的,而是说天地是肉眼可见的、形象的较长久的符号。在道家学说之中,最长久的、永恒不变的只有规律性的道。
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预设的观点,其目的在于推导出本章最后的可实用的结论:非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这个下文再表。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这是对预设观点的一个解释: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长生即长久存在之义。不自生是主观上的不为自己而生。这也很好理解,因为天地是没有主观意识的,它的一切运作并不依靠自身对利益追求的欲望,而是“不言而成”。在老子,天地自然万物生成的依据的规律就是道,而学习者尤需学道。
所以下一段就是对自然道的实用方法:“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里的“后”、“外”容易被理解成不干涉、不作为、不参与。但联系上文,便会发现并非如此。因为天地生物并没有停止运作、将自己置之事物之外。所以这里的“后”是不争先之义,“外”是不强行挤进之义。说到底,是摒弃主观的竞争意识,将全部精力注意力放在对事物的努力上。
后、外可做一比:如我们在排队,“后其身”并不是允许我们后方的人可以加塞,也不是说我们要主动为后来者让位。而是教导我们自己不要往前挤,如此一来,则人人井然有序,排队这一机制的利用率最大化,自然就会很快的排到自己。
又如在一集体之中,自然以领导为核心,分一亲疏内外。则初来乍到的我们并不是要一直居于外圈,而是不主观的往内圈挤,将全部身心放在事物上,自然会有成绩而逐步升进内圈。若一门心思放在竞争、冲挤之类的问题上,则很容易弄巧成拙。没有成绩支撑的晋升,不过水月镜花耳。
“以其无私”,便是指没有私心以及由私心主导的行动,因为这样的行动所取得的效益不会长久。正是没有私心的认真对待事物,则可以踏实的达到目的,“故能成其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