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爱和寂寞》的实修指引(一)
提炼《爱和寂寞》的实修指引(一)
心灵种子栽培家园 华灵子
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一位著名心灵导师,他的作品经胡茵梦翻译到我国。
《爱和寂寞》是他的一本深入内心,探讨爱和寂寞、关系、依赖、空虚、忧伤等的书籍。
在线阅读http://finance.jrj.com.cn/book/book/bookinfo_72.shtml
对于好的心灵成长作品,我主张阅读之余,也有实修,落实自己认同的东西,内化为自己部分。
聚会里的阅读不一定要完全认同,而是把认同的那部分融入自己心灵、融入自己生活里。
我尝试从探索心灵指引、阅读知道、实修指引三方面对书整理,消化。先用拿来主义,再去促进实修。
书的整理 第一章 人际关系是否有秩序
----探索心灵的指引:
*进入生命复杂问题,需要热情、不被任何特定观念或结论所羁绊的心灵,并且愿意走得很深。
*观察心灵、关系,看是否关系有秩序
*处理人际关系,心灵能否不去记住过往,让心灵在关系里总是干净、健康、完整,不受到伤害、扭曲。
*爱是愉悦的?爱是思想的产物?爱可由思想来陶冶、练习、形成?爱在时间的领域?
----阅读知道:
*关系是社会的结构和本质。关系里没有秩序,像目前,会引起矛盾,引起悲伤、忧虑、混乱和冲突。
*哪怕是离群、孤独时候,与别人仍有关联。
*如果人际关系脱序,社会、文化就会瓦解,如同社会的现在发生的。
*越清楚看到外在和内在的脱序,含意,就越有秩序。
*纯真的心灵不会受到伤害,也不会去伤害别人
*思想并不是爱,不能培养爱,它可以培养对快乐的追求
*人际关系的脱序。显示没有爱的存在
----实修指引:
*觉察什么引起关系的脱序,出自顿悟、觉察、观察,秩序自然会出现。
*不为关系的秩序描绘蓝图---设定模式
*觉察:有服从的地方,就有脱序,接受权威,就是脱序,有比较的地方,就是脱序。
*觉察:服从、依循模式给自己的安全感,暗地里的恐惧。
*觉察服从别人为你设立的模式,没有自由
*觉察生活里不自由去追求、探索、寻找、发问,
----生活里的否定自由,害怕自由,而导致的人际脱序
*觉察因为恐惧、服从、衡量、比较,内在和外在导致关系的脱序,不管多亲密的关系。
*实践别人伤害我、夸赞我、羞辱我时,心灵能擦掉而不记住它
*觉察心灵根据过往的记录来实施行为,
*觉察过去人际关系的认知保存,(没有活在当下)导致现在的脱序
*觉察获得快乐时,心灵记住,希望重现的心理活动,自己把这些称为爱,对吗?
*放弃自己的野心、贪
*心灵了解脱序产生的整个过程,自然会达到一种秩序,那就是美德,是爱。
理解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补充,指正
心灵种子栽培家园 华灵子
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一位著名心灵导师,他的作品经胡茵梦翻译到我国。
《爱和寂寞》是他的一本深入内心,探讨爱和寂寞、关系、依赖、空虚、忧伤等的书籍。
在线阅读http://finance.jrj.com.cn/book/book/bookinfo_72.shtml
对于好的心灵成长作品,我主张阅读之余,也有实修,落实自己认同的东西,内化为自己部分。
聚会里的阅读不一定要完全认同,而是把认同的那部分融入自己心灵、融入自己生活里。
我尝试从探索心灵指引、阅读知道、实修指引三方面对书整理,消化。先用拿来主义,再去促进实修。
书的整理 第一章 人际关系是否有秩序
----探索心灵的指引:
*进入生命复杂问题,需要热情、不被任何特定观念或结论所羁绊的心灵,并且愿意走得很深。
*观察心灵、关系,看是否关系有秩序
*处理人际关系,心灵能否不去记住过往,让心灵在关系里总是干净、健康、完整,不受到伤害、扭曲。
*爱是愉悦的?爱是思想的产物?爱可由思想来陶冶、练习、形成?爱在时间的领域?
----阅读知道:
*关系是社会的结构和本质。关系里没有秩序,像目前,会引起矛盾,引起悲伤、忧虑、混乱和冲突。
*哪怕是离群、孤独时候,与别人仍有关联。
*如果人际关系脱序,社会、文化就会瓦解,如同社会的现在发生的。
*越清楚看到外在和内在的脱序,含意,就越有秩序。
*纯真的心灵不会受到伤害,也不会去伤害别人
*思想并不是爱,不能培养爱,它可以培养对快乐的追求
*人际关系的脱序。显示没有爱的存在
----实修指引:
*觉察什么引起关系的脱序,出自顿悟、觉察、观察,秩序自然会出现。
*不为关系的秩序描绘蓝图---设定模式
*觉察:有服从的地方,就有脱序,接受权威,就是脱序,有比较的地方,就是脱序。
*觉察:服从、依循模式给自己的安全感,暗地里的恐惧。
*觉察服从别人为你设立的模式,没有自由
*觉察生活里不自由去追求、探索、寻找、发问,
----生活里的否定自由,害怕自由,而导致的人际脱序
*觉察因为恐惧、服从、衡量、比较,内在和外在导致关系的脱序,不管多亲密的关系。
*实践别人伤害我、夸赞我、羞辱我时,心灵能擦掉而不记住它
*觉察心灵根据过往的记录来实施行为,
*觉察过去人际关系的认知保存,(没有活在当下)导致现在的脱序
*觉察获得快乐时,心灵记住,希望重现的心理活动,自己把这些称为爱,对吗?
*放弃自己的野心、贪
*心灵了解脱序产生的整个过程,自然会达到一种秩序,那就是美德,是爱。
理解不当之处,欢迎各位补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