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成长历程的几本书
“ 貌似平常不起眼的童年体验对其性格和人生经历起到了很大影响”——佛洛依德
趁着没有片子创作的间隙,整理出自己从7岁到12岁的阅读历程,其中包括每一个人生阶段最具影响力的书,每一本都印证着自己成长的印记。相信很多书都能在同龄人间取得共鸣。(真是太久没有码字,水平大不如前,只能絮絮叨叨做一些梦呓式的回忆)
0——5岁 没有意识,爸妈忙于生意,感觉没读过几本书,都是在城中村、南北结合部混着长大的,请叫我佛山石紫村一姐
6——12岁 **《笑猫日记》全套、**《窗边的小豆豆》、**《城南旧事》、《茶花女》(少儿不宜哈哈)
13——16岁**《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暮光之城》
17——20岁**《岛》、**《百年孤独》、《三重门》
21——23岁**《傲慢与偏见》、**《维罗妮卡决定去死》、《剧本》、《对白》
6岁之前,对书基本没有什么概念,倒是对生活开始有了意识。小时候在城中村长大,作为一个南方姑娘,成天拉帮结派,那时候开始有了地域间的排斥与融合的深切感受。潮湿且混杂着铁锈的气味一次又一次钻进我的鼻子里,在那里,我见证了70年代这个最具创造性的年代的奋斗经历。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孩子了”——《城南旧事》林海音
6岁半搬家,小学就在家门口,失去了浪的资格,我妈也开始了她的陪读生涯。每学期开学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去祖庙地下的新华书店,买上个三四百块的练习册,往死里做。我妈对阅读没有太大的概念(虽然她很喜欢看琼瑶),所以每次买书都要软磨硬泡一番,但是在买练习册上我妈异常大方。这里就有我软磨硬泡得到的《笑猫日记》,杨红樱阿姨的经典之作,相信这个系列很多90后都人手一册,再熟悉不过了。马小跳、杜真子、笑猫、虎皮猫......故事非常具有创造性,善良、正直、坚韧的人物形象,亦正亦邪的人物对比,每一本,都让我笑着笑着就哭了,哭着哭着就笑了。这套书,我追到了小学毕业,很多的人生价值观,都在它的伴随之下悄悄地建立起来。再回过头去看,故事似乎又不是那么经得起推敲了,甚至显得幼稚,但是那个时候就是这么深信不疑,看到坏角色就想打败他,看到好角色就心生向往,”我也要这样!”这些反反复复的念头无数次萌发,这些好好坏坏的价值观不断推翻又再次建立,直到长大。不只是杨红樱,还有曹文轩等作家的作品,都给我们这一代带来了很重要的影响。
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窃读记》是林海音之作。由此我又软磨硬泡买下了她写的《城南旧事》,第一篇章是骆驼队,第一次见到笔下的北方城市是什么样的,纷纷扬扬的大雪、游牧生活、厚厚的棉袄,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至今都还记得骆驼身上挂的铃铛是什么样的。好人与坏人的定义是什么?血肉至亲的分别与相认,直到最后,爸爸走了,英子长大了,又想起开篇上一年级起不来床的英子,被爸爸揍了一顿。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是: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了。每每看到这,我都会落泪。成年后每当遇到不可跨越的困难,又必须要跨过去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句话,来提醒自己,我不再是小孩了。由此,我的小学生涯也结束了,但我好像没长大。
“小时候,踮脚眺望长大后的自己;长大后,独自回望纯粹年少时光 ”
“成长本就伴随着痛楚,坚强本就是层层伤口结成的厚茧 ”——《回不去的年少时光》桐华
看到这句话,就很容易想象到这是一本怎样的书。成长、逆袭、叛逆、伤痛、情愫......都集于罗绮琦这个人物身上。一个不被家庭重视的女孩,遇上了叛逆少年,一些疯狂而叛逆的故事,从学渣到学霸的励志故事,现在回想起来,猛然发觉青春偶像剧的味道极浓,但是却对我初中三年带来很重要的影响。故事不算特别,甚至有些俗套,但是特别的是,这是在桐华的笔下,桐华的文字非常细腻,书里很多金句都很亮眼,包括《步步惊心》、《云中歌》等,桐华的笔下,文字细腻,善于通过环境、内心活动的描写塑造人物。以至于当时我也不落俗套地模仿了这种文字风格。
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几年,而我的黄金时期,出现在了13到16岁的这三年里。真正的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学习使我快乐”这种话在现在看来是挺虚伪的,但人的一生中,如果能有这样的时期,哪怕持续不长,都难以忘怀。那时候的我对知识极度渴望,好胜心强,好像学习不是为了谁,纯粹是为了让自己开心,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如果说小学的努力是一种无意识的,由父母引导的被动式学习,目的在于打好基础。那么初中便是抛离父母、建立自我价值观的时期。受这本书的影响,我也羡慕并模仿着罗绮琦的奋斗经历,最终蝉联全年级前十不动摇的记录。
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我几乎没看过基本言情小说,如果有,《暮光之城》绝对算是第一册,《暮光之城》四部,是爸妈奖励给我的,那时候还流行着亚马逊网购,拿到书的那天,我痴迷地看到了晚上三点,这种具有科幻性质,又带点生死相随的外国版高端言情小说,特别能吸引那时候的我。尤其是追了后来的四部电影,高颜值的 Kristen和 Robert 真是我追过的第一对CP,后来 Kristen出轨加出柜,我就弃CP了,但是不影响我对这套书和电影的喜爱。
“ 孤单并不意味着孤独,即使你身处人群里,却可能非常孤独。”——《岛》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
高中开始,莫名的喜欢看一些外国文学,我写作的笔锋也跟着有了变化,但是由于翻译版本的一些话术转化,我的文章也变得“古古怪怪”“言简意赅”。《岛》讲述了一个家庭因为麻风病浮浮沉沉几十年的故事,有亲情有爱情,有失去有得到。
“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爸爸和玛丽亚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对待生活,务必奉上虔诚和真心,能抵抗平淡和琐碎的才能抵抗惊涛骇浪。”引用网友的一句书评。这本长篇小说很厚,但是故事很有力量,情节环环相扣,泪点满满,对家庭、亲情、爱情有了很完整的描述,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所有行为的根源点,而这本书让我对家庭的力量有了很多认识。但是相较于《追风筝的人》,这部作品的感染力少了点,在人物关系的变化和人物形象塑造上,没有特别突出。
在此之前,我开始粉上韩寒的作品,相较于郭敬明,韩寒犀利大胆的文字风格,更得我心,让初显叛逆和主见的我趋之若鹜,而郭敬明的作品我也同时看了几本,例如《小时代》,大篇幅的环境描写以烘托出悲情的故事背景,是他的特色,加上故事从头操蛋到结尾,全程我就抱着看看他们怎么作死的心态看完了,看完也没啥印象,就是很想......zou人(走人之前先揍人)。但对我的人生还是有那么些意义的,至少提醒我Don't do that!No zuo no die......
“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人,徐志摩是大雅,马德保是大俗,但他们都是快乐的人,可你却半俗不雅,内心应该十分痛苦。” ——《三重门》韩寒
《三重门》是韩寒早期的作品,他的其他作品我也连着看了,这本书对于高中时期的我有很大影响,叛逆、自我认知、传统教育模式的讽刺,激发了我内心的战斗欲。高中的我基本不听语文课,桌子底下永远放着一本书,老师在上面眉飞色舞地讲,我在底下津津乐道地看,后来发展为光明正大地放在桌上看,奈何我语文不拖后腿,作文能在45分上下,语文老师也是个文艺范儿,所以对我也是偶尔“眼瞎”哈哈哈哈。小众的外国文学、网络小说、杂志,拿上一本就能看。包括后来从同学那抢来一本《百年孤独》(被誉为最难看的一本书)我花了一个月看完了,非常复杂的人物关系,祖祖辈辈相同的名字,没有一点记性很容易弃读。上大学以前看的书渐渐从国内延伸到了国外,更多更杂,大到长篇小到杂志,这些在我的考试作文上有着很明显的体现。
“生活缺少意义的责任不在别人,而在自己”——《维罗妮卡决定去死》 保罗·柯艾略
“骄傲多半不外乎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估价,虚荣却牵涉到我们希望别人都我们的看法。”——《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
21——23岁上大学以后,阅读量减少了,电子科技的时代,我发现身边很多朋友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片段式的阅读占据了我们生活的大部分,更别提纸质书籍了。但我依然静心看了两本对我影响深刻的书,《维罗妮卡决定去死》是巴西作家的作品,开篇以女主自杀展开,讲述了一段在绝望中自我救赎的故事,生和死的思考,如何挖掘人生价值。这本小众的书给人很大的力量,我读了两遍。
《傲慢与偏见》我是看了电影再看书,电影里极致的大景给人印象深刻,对白的作用在影片里发挥得淋漓尽致,既然电影对白都如此精彩,想必书更不会让人失望,抱着这种心态读完了这本书。工作后渐渐发现身边的同事桌面上放的永远是实用型的书,我也尝试读过几本,类似《让工作更高效的方法》等等,但都在中途弃读了。
太多干货或者过于直白的人生道理和指引,很难进入读者的心,在平淡的文字中,慢慢体会作者想要分享给你的一切,话里话外,读书更像是交一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