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听蝉鸣
小石头蝉,当属夏虫中歌唱的能手了。从初夏唱到深秋,从早晨唱到暮霭笼罩,从酷热唱到夏雨入注的时候……一波接着一波,一阵高过一阵,仿若在竞赛一般,显得激昂澎湃,震耳欲聋,犹如一面铜锣和大鼓,从初期的悦耳响到人心躁动不安,按捺不住要出逃一般的脆弱。柔和的声音来自于个别蝉鸣的叫声,如果合奏起来,“聒噪”一词绝对会第一时间浮现人的脑海。夏季,热情、奔放、炽热的夏风让人喘息不匀,而蝉声在酷暑之中增加了这种热度,催促着汗水更急促地“顺流而下”,衣衫湿了后背,额头汗珠滴答,让人只得躲避到空调房中找寻一丝凉爽,或者手捧冰镇的西瓜“大快朵颐”。城里的绿荫是稀疏的,偶尔的蝉鸣也是在比较茂密的树丛之间,稀稀拉拉,形不成壮阔的“合奏”,远不及乡村蝉鸣之时的场面阔达。乡村的树荫是密密麻麻的,家家户户的院落之中都有或高或低的树木,哪怕是一棵香椿树,也是一簇绿荫蔽庭院,好给居家的人们一片阴凉。此种好处,让乡人对植树情有独钟,所以树木的种植远远高于城市的人工绿化。宅子四围,还有各种蓬松的植被,村庄的周遭,在干涸的小河边还有不少灌木丛,这就给了蝉一个天然的“游乐场”,可以划着长长的吱吱声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或悄然“潜伏”在高低错落的灌木丛,给那些调皮的顽童制造些许障碍,防止被悄然捉了去。蝉鸣在炎炎夏日覆盖了鸟鸣的清幽。慵懒的鸟儿只会在清晨的凉爽氛围之中叽叽喳喳几声,待气温上升,地面炽热之际,早已躲避到了清凉之地。而此时,恰恰有了蝉鸣的补足,“吱吱吱”的蝉鸣此起彼伏,如诉、如泣、如赞、如怨,骤然拉响的“合奏”笼罩在每个乡村,憋足了劲地鸣叫,仿若要把隐匿在地底下的憋屈全部倾诉出来,让这个夏日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它们的声音。蝉鸣声是清亮的,此唱彼和,忽高忽低,时断时续,尤如一支乐队,用同一种乐器,欢快地、不厌其烦地反复吹奏一支美妙的合奏曲。单调是其特点,漫长是其优势。“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鸣并非永不停歇,偶尔也会停顿,如果静听,会发现蝉鸣暂停之际会万籁俱寂,自然界的一切仿佛停滞一般,耳畔是死一般的寂静。这种戛然而止的暂停不会持续时间太长,只要有一只蝉带头“领唱”,整个乡村就会骤然响起新一波的“合奏”,真是此起彼伏,一呼百应。如此五次三番不厌其烦。捕捉住这种暂停的机会是需要极大的耐心的。然而熟视无睹的乡人对此种等待是极少的,惯常用“聒噪”这个词来形容蝉鸣的烦恼。蝉鸣声会溢满乡村的整个夏天,这种鸣叫对于辛劳的乡邻来说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对于玩性十足的孩童,不啻为一种集合玩耍的信号。一根长长的竹竿往往举在粗壮的孩童手中,竹竿尽头是一个纱窗挽成的口袋,口用铁丝穿过,然后就随着蝉的鸣声去找寻。蝉喜欢村中的梧桐和柳树,而这种速生树种往往也是乡村最普遍和常见的。蝉声清脆,往往暴露了自己的所在。举起竹竿,顺着蝉逃脱的方向悄然“扑”去,基本上没有遗漏的机会。“被捕”的蝉在纱网中乱撞,翅膀使劲拍打着“拘禁”它的方寸之围,侥幸逃脱者有之,往往引起树下一群孩童的惋惜之声。有时为防备蝉逃脱,会把翅膀给扯掉半边,蝉只能在地下扑棱,却无法振翅高飞。蝉翼上有精细的纹路,丝缕清晰,然而幼时并不能理解“薄如蝉翼”的真正含义,只是在顽童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精湛手艺”。落地的蝉拼命挣扎嘶叫,蝉鸣里夹杂了一种对生的渴望、对高空的向往,往往有别于蝉在安闲状态下轻悠、顿挫的吟唱。一蝉一世界,一鸣一夏季。乡村夏夜,凉风习习,炎热稍减,村头树下有围坐闲谈的乡邻,树上有蝉鸣,大家谈兴正浓,家长里短话桑麻,盘算收成理丰俭。偶尔一声长鸣,一只惶恐的蝉飞离了树梢,撞上了枝丫,惊醒树上栖息的鸟雀,成就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诗境。乡村的夜是静寂的,辛劳的人们伴着一身耕作的疲惫,在蝉声中渐酣,对新生活的好梦悄然生成。听蝉鸣
小石头
蝉,当属夏虫中歌唱的能手了。从初夏唱到深秋,从早晨唱到暮霭笼罩,从酷热唱到夏雨入注的时候……一波接着一波,一阵高过一阵,仿若在竞赛一般,显得激昂澎湃,震耳欲聋,犹如一面铜锣和大鼓,从初期的悦耳响到人心躁动不安,按捺不住要出逃一般的脆弱。柔和的声音来自于个别蝉鸣的叫声,如果合奏起来,“聒噪”一词绝对会第一时间浮现人的脑海。
夏季,热情、奔放、炽热的夏风让人喘息不匀,而蝉声在酷暑之中增加了这种热度,催促着汗水更急促地“顺流而下”,衣衫湿了后背,额头汗珠滴答,让人只得躲避到空调房中找寻一丝凉爽,或者手捧冰镇的西瓜“大快朵颐”。城里的绿荫是稀疏的,偶尔的蝉鸣也是在比较茂密的树丛之间,稀稀拉拉,形不成壮阔的“合奏”,远不及乡村蝉鸣之时的场面阔达。乡村的树荫是密密麻麻的,家家户户的院落之中都有或高或低的树木,哪怕是一棵香椿树,也是一簇绿荫蔽庭院,好给居家的人们一片阴凉。此种好处,让乡人对植树情有独钟,所以树木的种植远远高于城市的人工绿化。宅子四围,还有各种蓬松的植被,村庄的周遭,在干涸的小河边还有不少灌木丛,这就给了蝉一个天然的“游乐场”,可以划着长长的吱吱声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或悄然“潜伏”在高低错落的灌木丛,给那些调皮的顽童制造些许障碍,防止被悄然捉了去。
蝉鸣在炎炎夏日覆盖了鸟鸣的清幽。慵懒的鸟儿只会在清晨的凉爽氛围之中叽叽喳喳几声,待气温上升,地面炽热之际,早已躲避到了清凉之地。而此时,恰恰有了蝉鸣的补足,“吱吱吱”的蝉鸣此起彼伏,如诉、如泣、如赞、如怨,骤然拉响的“合奏”笼罩在每个乡村,憋足了劲地鸣叫,仿若要把隐匿在地底下的憋屈全部倾诉出来,让这个夏日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它们的声音。蝉鸣声是清亮的,此唱彼和,忽高忽低,时断时续,尤如一支乐队,用同一种乐器,欢快地、不厌其烦地反复吹奏一支美妙的合奏曲。
单调是其特点,漫长是其优势。“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蝉鸣并非永不停歇,偶尔也会停顿,如果静听,会发现蝉鸣暂停之际会万籁俱寂,自然界的一切仿佛停滞一般,耳畔是死一般的寂静。这种戛然而止的暂停不会持续时间太长,只要有一只蝉带头“领唱”,整个乡村就会骤然响起新一波的“合奏”,真是此起彼伏,一呼百应。如此五次三番不厌其烦。捕捉住这种暂停的机会是需要极大的耐心的。然而熟视无睹的乡人对此种等待是极少的,惯常用“聒噪”这个词来形容蝉鸣的烦恼。
蝉鸣声会溢满乡村的整个夏天,这种鸣叫对于辛劳的乡邻来说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对于玩性十足的孩童,不啻为一种集合玩耍的信号。一根长长的竹竿往往举在粗壮的孩童手中,竹竿尽头是一个纱窗挽成的口袋,口用铁丝穿过,然后就随着蝉的鸣声去找寻。蝉喜欢村中的梧桐和柳树,而这种速生树种往往也是乡村最普遍和常见的。蝉声清脆,往往暴露了自己的所在。举起竹竿,顺着蝉逃脱的方向悄然“扑”去,基本上没有遗漏的机会。“被捕”的蝉在纱网中乱撞,翅膀使劲拍打着“拘禁”它的方寸之围,侥幸逃脱者有之,往往引起树下一群孩童的惋惜之声。有时为防备蝉逃脱,会把翅膀给扯掉半边,蝉只能在地下扑棱,却无法振翅高飞。蝉翼上有精细的纹路,丝缕清晰,然而幼时并不能理解“薄如蝉翼”的真正含义,只是在顽童的世界里放飞自己的“精湛手艺”。落地的蝉拼命挣扎嘶叫,蝉鸣里夹杂了一种对生的渴望、对高空的向往,往往有别于蝉在安闲状态下轻悠、顿挫的吟唱。
一蝉一世界,一鸣一夏季。乡村夏夜,凉风习习,炎热稍减,村头树下有围坐闲谈的乡邻,树上有蝉鸣,大家谈兴正浓,家长里短话桑麻,盘算收成理丰俭。偶尔一声长鸣,一只惶恐的蝉飞离了树梢,撞上了枝丫,惊醒树上栖息的鸟雀,成就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诗境。乡村的夜是静寂的,辛劳的人们伴着一身耕作的疲惫,在蝉声中渐酣,对新生活的好梦悄然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