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河合隼雄,我看见更广阔而深远的世界 ——读《孩子与学校》
读河合隼雄,我看见更广阔而深远的世界
——读《孩子与学校》
这段时间,河合隼雄的书吸引了我。河合隼雄以简单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心理学,尤其是关于孩子的心理,深入浅出,读之完全不觉枯燥无味、深奥难懂,让人兴致盎然,越读越有味道。河合隼雄缓解了我的焦虑,就像一条小溪,流向汪洋的大海。通过河合隼雄,我看见了更加广阔而深远的世界。
1.所谓“问题儿童”,其实是在向我们提出“问题”
在进城的十字路口,车水马龙,路边高高竖起一块巨大的广告牌:“难管教的问题少年,交给我们,还你听话懂事的孩子。”每次看见这块牌子,我都想砸个稀巴烂。我想到前几年报道过专门收问题学生的学校,以暴力镇压、军事化管理来驯服孩子,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巨大伤害。这样的学校竟然堂而皇之打广告,竟然有父母亲手把孩子送进去,真的让人感到痛心。
大人面对孩子的问题,常常束手无策,焦虑过度,转而求助所谓管教的机构。诸如沉迷游戏、网瘾和早恋等问题,对于孩子而言,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河合隼雄提到如何看待孩子的“问题”:
“所谓‘问题’,就是要求解决而被提出来的,问题的解决会带来很多益处。如果说人生没有‘问题’,岂不就成了没有意义的人生?可以说,人甚至会自己制造或找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意义。
我曾经说过,所谓‘问题儿童’,其实是在向我们提出‘问题’。不再上学的孩子,向家长和教师提出了很重大的‘问题’。这问题甚至关系到‘学校的现状是否需要改变’、‘父亲对于和母亲结婚这件事怎么想’‘现代社会是不是有什么不对劲’等疑问。他们在要求我们作出‘解答’。”(《孩子与学校》P6)
我读到“所谓‘问题儿童’,其实是在向我们提出‘问题’”这句话时,沉思了很久。想到去年十月份始,我侄子(十岁)一放学回到家,就关上房门,拉上窗帘,不与家人交流,除了出来吃饭洗澡上厕所。我当时怀疑他在房间里偷偷玩手机,但没有确凿证据,也不能破门而入。于是他就这样把自己锁了整整几个月。直到有一天,我无意间看见他的桌面上有一部旧手机。我问他:“这是你的手机吗?”他说不是。我没有训他,把手机没收了。其间,我爸爸微信的钱少了上百块,一查发现是侄子拿去买游戏装备。
侄子沉迷游戏,真的是整个人沉浸于游戏中,中魔一般。我妈妈还怀疑他是不是得了自闭症。当我们发现他私藏手机,他也就无话可说。自从没收了手机,他就不再锁门拉窗帘,和三岁多的妹妹一起玩,周末两天就一天到晚看动漫。
我想在面对侄子问题时,幸好我们没有以强制手段和他对抗,因为侄子内向敏感又自尊过度。他沉迷于游戏,也是在向我们提出问题:他需要游戏的世界,他喜欢打游戏,而现实世界是多么无聊无趣啊。我爸爸一天到晚都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完全不与孩子交流,而我妈妈只是负责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孩子真正的心灵交流几乎没有。我大哥大嫂作为侄子的父母,常年出门打工,与侄子的身心距离越来越远。而我作为孩子的姑姑,很多时候顾及外人的身份,不太敢严厉管教孩子,即便同住在一起,也有难以逾越的鸿沟。侄子沉迷游戏,正是现实中得到的陪伴和理解太少太少。游戏世界可以带给他快乐和成就感,现实世界却是无趣的,家人之间没有深入的对话交流,一旦侄子拥有了手机,怎么可能不陷入游戏世界?
今年5月中旬开学后,侄子依旧会在周末一整天看动漫,不愿意和我们一起出去玩,但我明显感觉到他又变成一个孩子。他会和妹妹一起玩,尽管很多时候是故意惹哭妹妹;他不再锁房门拉窗帘,也不会偷偷拿爷爷的手机来玩。周末晚上,我们坐在一起聊天时,他也会和我们分享学校发生的趣事。我看见他像个孩子般笑时,心想我们作为大人,真正能带给孩子深刻影响的到底是什么。或许是像今晚般,我们吃了樱桃,吃了冰淇淋,他给我们讲同学打纸牌的事情时,我们一起哈哈大笑。我突然很自责,为什么这样愉快的周末聊天不更多一些呢?为什么我看见的侄子总是那么多毛病,却没有更多去理解他?
幸好还不晚,幸好我们还住在一起。幸好我遇到河合隼雄,幸好我有了深刻的反省:作为大人,我们该如何学会和孩子相处?
池晓老师在一篇文章中专门论述托尼•利特尔(前伊顿公学校长)一句话“让成人失望是青少年的天职”:
“关于这句话,出现过一种误解是:既然让成人失望是青少年的天职,那青少年做出令人失望的事情,是不是就完全不能批评了?
当然不是。
人的能力和责任感都是慢慢积攒出来的。
当青少年做错事,甚至做坏事的时候,也正是教育的时机和成长的关口。
要指出孩子的错误,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有时候他们是真的没意识到。
严重的错误,也要严厉的批评,但也避免情绪作祟,反应过激。
要用非暴力沟通的手段,清晰表达自己所见所思,分析是非曲直,给出适当的建议和鼓励。告诉孩子,你始终相信他一定能做的更好。”(引自公众号池晓题大作)
面对孩子的问题,我自己最大的问题就是情绪化,极端的情绪化。有时候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真的很想把孩子狠狠骂一顿,甚至打一顿。比如我三岁半的女儿,看见别人有新鞋子,然后就一直闹着要去买鞋子。我被她闹得肾上腺飙升,骂不得打不得,只好自己夺门而去,出门平复心情。三岁多的孩子为什么对物质欲望如此强烈?每次看见别人有新玩具新东西,她就闹着要一模一样的。天啊,妈妈不可能满足孩子所有的欲望啊,当孩子吵闹的时候,大人又该怎么办?我是谴责压制孩子,我妈妈是无条件满足孩子,我爱人是转移孩子注意力,孩子清楚知道大人的反应,知道怎么控制大人。我想,是不是给孩子太多自由而让她如此任性,还是太多控制孩子让她也学会控制?哎,教育孩子真是个大问题。
2. 游戏的重要性:游戏是孩子最深处的慰藉
“游戏疗法这种心理疗法,其核心就是自由的游戏。当原本有很多问题的孩子在游戏疗法的作用下好转时,人们经常会问‘你进行了怎样的指导’或‘你对他说了些什么’之类的问题。看来大人们(尤其是被成为教育者的人们)似乎处于喜欢所谓的指导和说教了。其实在自由的游戏中,孩子的创造活动会显现,通过它,孩子们会自己得到治愈,自己成长下去。
在童年通过游戏养成的想象力,在成年之后进行创造活动时,也会作为其基础而发挥作用。而那些被迫一门心思‘学习’,很少游戏的人,在成年之后也无法完成创造性的工作。”(P12-13)
游戏是孩子最深处的慰藉。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创造自由游戏的环境,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成长,并获得快乐。孩子从三岁多就开始接受幼儿园教育,在规范安全的环境中游戏和学习。如果幼儿园的规矩太多,就会束缚孩子自由的天性。幼儿园出于安全的考虑,把孩子圈养起来,更多的端坐,很少的游戏运动,孩子们变得规矩听话,这就是幼儿教育的成就。殊不知,孩子在规范化的圈养中失去了多少自由自在的灵魂啊。我的孩子现在正是入幼儿园的年龄,如果不上幼儿园,在家娇生惯养,而且没有玩伴,整天与电视为伴;如果上幼儿园,担心孩子过早接受规整的教育,缺少自由的游戏和运动,变成乖巧听话不好动的孩子。真是让人矛盾啊。但从最重要的一点来看,孩子需要童年玩伴,与玩伴矛盾冲突中学会成长,有玩伴才能有合作的游戏,所以,不管怎么,上幼儿园是成长必修的过程。
大人和孩子一起玩,这是最好的陪伴。但对于大人而言,要做到完全沉浸游戏中,真的好难。孩子能够从游戏中获得纯粹的快乐和满足,大人却觉得无趣和疲惫。如果一些志趣相投的大人共同养育孩子,平时约定时间相聚,孩子玩孩子的,大人聊大人的,这是最好的带娃方式。
游戏分为传统游戏和电子游戏。我更认同传统游戏,因为传统游戏需要人与人之间现场的互动交流,更多情感和心灵的交汇,但传统游戏又受制于时空的限制。现在信息社会,人与人面对面的成本却是最昂贵的。而电子游戏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即时性互动性更强,而且奖励机制更优化,因此电子游戏操作起来更加简单方便,更能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大人对电子游戏诚惶诚恐,害怕孩子一旦接触电子游戏就会上瘾,不利于身心健康。
孩子为什么会对电子游戏上瘾?无非就是电子游戏太吸引人,孩子在电子游戏世界体验到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满足感。深层次来看,正是因为现实生活太无聊,孩子缺少探索现实世界的欲望,缺少惺惺相惜的玩伴,缺少真正抚慰心灵的理解,所以,孩子才会一旦投入虚拟世界而无法自拔。如果现实足够有趣,有爱的寄托,谁愿意一天到晚沉迷电子游戏中?每个人都要有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需要爱的情感支撑。
我想到我的女儿沉迷电视动画,因为我们陪伴她太少太少。疫情期间,我们每天都在一起,带她去菜地散步追逐,带她去滑滑梯......那几个月是我们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光。
3.我真正焦虑的是什么?
有时候,我反省自己做妈妈是不是用力太过了。毫无节制地买绘本,就是为了让女儿从小滋养于阅读中;益智的桌游、玩具等等,看见就心动,就是为了让女儿从小开发智力,成为聪明的孩子;寒暑假亲子游,了解到好的教育形式,就希望女儿也有机会参加......我甚至开始攒女儿出国留学的钱。
有时候,我又想做个简单的妈妈,女儿成为简单快乐的孩子,这样就很好。一切都顺其自然,有怎样的环境就提供怎样的教育,不要拔高自己和孩子,不要高瞻远瞩,心平气和过好每一天,这样就很好。
“人必然会死亡。但是,这一点却往往被人遗忘。当然,谁都无法承受一天到晚考虑死亡,但还是应该试着把自己把孩子当成正在不断走向死亡的事物来看一看。由此,大人对教育孩子的态度应该也会有所改变,至少那种贪心和焦躁的态度会有所缓和。”(P13)是啊,把每一天都当作是人生的最后一天,我们会更珍惜彼此,更懂得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会放弃很多无所谓的外在牵绊。假如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会做什么?
假如今天是最后一天,我会早早起来,做一顿早餐,和父母、爱人、孩子围坐在一起吃早餐。然后,我和孩子一起玩,每一分钟都不轻易浪费。我不再去购物,不再接电话,不再工作和应酬。只是呆在家里,和家人在一起,然后我和孩子一起睡,睡前给孩子读书,合上书时,告诉孩子:“晚安,我爱你。每一天都这样爱你。我永远爱你。”我们一起进入梦乡。
假如每天都是最后一天,我就不会对孩子情绪失控吧。正如昨天周末,孩子午睡醒来,不肯上厕所,不肯喝水,吵着要吃冰冻牛奶,我拿酸牛奶给她,她不要,我气得拿起面前的菜篮子,朝她狠狠扔过去。孩子哇哇大哭,哭得我心慌,只好拿冰冻牛奶给她,安慰她受伤的心灵。我为什么要如此发脾气?根本原因在于我担心孩子生病。孩子一天到晚不上厕所不喝水,我就担心她生病。她一生病,就变得很娇气,我带她就更加辛苦。现在一旦感冒发烧,人心就慌乱,一生病就去医院,一去医院就核酸检测。另一个根本原因是我的控制欲太强,希望一切都掌控在自己手里,希望一切都按照自己如愿发展。但生活总会有意外,总会有不如意,我怎么可能掌控一切呢?有问题就直面,见招拆招,杞人忧天又有什么用?焦虑,焦虑,越来越焦虑。越焦虑情绪就越失控,情绪越失控,生活就愈加混乱,问题就越多,这就进入可怕的恶性循环。
假如每天都是最后一天,我愿平平常常地简简单单地和孩子在一起,我愿每天睡前为孩子读书,讲古老的故事,直到有一天孩子真正长大了,孩子离开自己,我也完成了妈妈的使命。
4.教师的苦与乐:发现乐趣
从小我就渴望成为一名老师,有一天,我真的实现了这个愿望。真好,从教近十五年,我依然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喜欢站上讲台,自己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我喜欢自己站在教室一边,看着学生一个接一个发言或辩论,智慧的火花在教室里碰撞;我喜欢看着学生认真读书的样子,也喜欢看着学生趴在桌上睡觉的样子,总之,他们没有坏坏的心思,没有做出很出格的事情,我都喜欢,接受他们本来的样子,懒散的,勤奋的,内向的,外向的,各种各样,生命不该是这个样子吗?
但学校过于规范,重于管理,每个学生穿一样的校服,每个学生都勤奋努力学习,每个学生都品学兼优,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懂得老师......如此乖巧听话的学生,便是好的学生,便是教育的成功。真的是这样吗?
“在培育孩子的时候,我常常联想到‘植物’。只要有太阳的热量和土壤,植物就会缓慢地成长。把孩子当成‘机械’,教师‘只要如何如何就会如何如何’,试图对此加以控制,就会出现不能从心所愿的情形并感到厌恶。如果拥有愉快地观察植物成长的态度,工作的乐趣就会增多。”(P75)
“写下这些文字,其实我也并不认为幼儿教育全都是愉快的事。无论多么愉快的事,越是深邃,越是需要痛苦作为后盾。那些想要不经历痛苦就得到快乐的人,等于是想要不劳而获。”(P75)
做教师工作不是总是愉快的,会有各种各样难以意料的问题,会忙到怀疑人生的时候,会有学生不理解自己的时候,会有很多难以释怀的痛苦,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忙碌、不理解、痛苦等等,让自己身心更加强大,让自己更加心平气和去面对每个学生。
中国式的师生关系,和日本式的师生关系很相似。“日本的师生关系是以母子关系为基础的。说到好的一面,教师会关注并亲切地接触每个学生。整个班级有着‘家庭式’氛围的集体感。但在不好的一面,教师会过于‘照顾’孩子,在无意识中剥夺了孩子的自立性。教师期待所有的孩子都在自己的怀抱里,不允许自由的存在。”(p81)这就是母性文化的师生关系。
学校安排好学生的一切作息,尤其是寄宿制的学校,一天24小时都被安排,一丝无缝,滴水不穿。我实在难以接受寄宿制学校,尤其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寄宿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这一点我是完全不认同的,所有的寄宿学校,时间都被学校统一规划,哪里还能培养孩子自主规划的能力,哪里还能培养真正独立的精神?寄宿制,一周五天甚至六天都在固定的三点一线,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也是相当不利的。以前我们农村孩子,学校环境是如此破败,老师整体水平也不高(很多初中毕业就当代课老师),但我们也一样成长,而且长得很结实。为什么?学校教育对我们成长的影响,其实是很小的。小学的时候,一天上六节课,早上八点多到校,下午四点多放学,中午回家吃饭,一放学就跑出去疯玩,坐在教室的时间远远少于现在的学生。真正让我们身心得以成长更多是放学时间,是和玩伴一起跳绳玩游戏,上山摘野果,下河摸鱼虾。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一天到晚都是在学校,端坐教室里,他们学习的东西更多,负担也更重,体验到的快乐却更少了。
因此,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呆在学校的时间尽量少一点吧。我反对强制性的寄宿制学校(家在学校对面,也得寄宿),哪怕是高中,我都觉得给孩子更多上学放学的时光,骑着自行车悠哉地上学放学,这也是一种放松,身心的放松,甚至还是融入现实融入生活的绝妙学习。在学校、路和家的场景切换中,孩子的身心得以舒展,何乐而不为?寄宿制也意味着更多的集体生活,而人的成长,独处的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孤独是成长必经之路。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个性。”“小学的班级单位,是这样类型的一个集体,相对于一个教师,剩下的都是孩子,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以教师为国王的王国。教师就会作为只有自己是绝对正确的存在、拥有绝对权力的国王而君临整个班级。”“一旦开始考虑个性,就不会那么容易形成整体的一贯性。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个性而发言。即使认为自己是对的,也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是马上争吵起来,而是带着余地,讨论彼此的想法,这时就需要幽默。幽默源自余地,并且有时幽默也会产生余地。”“教师似乎必须时而成为国王时而成为丑角了......根据场合的不同必须时而是国王时而是丑角。”(P87)
我想,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形象是可以灵活切换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理想的师生关系,常常被比喻为朋友。这其实是理想的状态,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总是有身份的鸿沟,总会有不理解的地方,总会有矛盾和问题,彼此努力去理解去沟通,师生之间努力成就平等的关系,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
孩子有孩子的难,成人有成人的难。“青春期在人的一生中也许可以说是最为艰难的时期。”“青春期是在人的内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成人有责任保护孩子,取得孩子的信任,去理解帮助他们,让他们度过艰难的成长至暗时刻。河合隼雄说:“人类的幸福和生存方式,并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我们能多大程度诚实地思考及面对自己的人生。”
20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