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柏林艺大到大众欧洲未来中心是什么水平
从柏林艺大毕业将近三年了,被疫情憋在家不能出门,总结了一下留学德国的心得给准备留学的同学
先一句话介绍自己,我叫赵友源,是一名设计师,现就职于大众集团欧洲未来中心交互设计部门。
满分毕业于UDK产品设计专业,硕士主攻交互方向。

最近由于疫情的影响,德国沦陷,每天去上班的日常生活改为在家办工,早上睁眼起床蓬头垢面就参加各种线上会议的日常,外出活动几乎为零。另一方面,多出来的时间也可以用来总结一下过去的留学经历。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德国学习生活的经历,让正在准备留学德国的同学对这边的学习生活有个更直观的了解,以便于少走弯路,把时间精力用在更重要的方面。也希望大家可以对柏林艺术大学有更多了解,因为我们专业中国人真的很少,想考的人又很多,我也希望让大家了解更多柏林艺术大学,你可以提前思考你适不适合这里。
当初在国内准备申请UDK对这所学校时对这所学校也有一个概念,那时在网上看到看到一个UDK的毕业作品觉得好感动,是Siren Elise Wilhelmsen的作品365 Knitting clock,一个365天缓慢织出“时间记忆”的钟。当时想怎么可以有这么有诗意的的方式表达时间呢?但当我真正在UDK上学的时候,对设计又有了完全不同的概念,并没有走考上之前想走的方向,最后进入汽车行业也是我来德国之前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在真正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岗位后,遇到了各路高手,又对设计有了完全不同的概念。对过去重新审视一遍的时候,发现这种建立概念,实践,重新认识而再建立概念的循环过程,就是我成长的轨迹。即使一开始的观念和现在的大相径庭,但就是因为有最初的概念和尝试的向往,才有新的认识和概念。
当年决定来德国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留学意味着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和文化环境,重新学习一门从来没有学习过的语言,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国家找房子,处理各种语言非常晦涩的德语文件,面对学习和生活两方面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是回过头看来,所收获的让我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这里要非常感谢当年蔡老师的指点,经常提起他在德国留学的故事,让我也走上了留学德国的路。
Universität der Künste简称UDK中文翻译是柏林艺术大学,有300多年的历史,有艺术,设计,舞蹈,音乐等各种艺术学科,相当于艺术界的综合大学,是欧洲最大的艺术院校之一。因为有着这么多不同的学科,加上非常自由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跨学科学习在UDK是非常普遍的。基本信息大家都可以在官网找到,或者百度谷歌也会可以找到我们学校很多信息,我还是讲一些官网上查不到的东西吧。
他们,在找特别的人
UDK从入学考开始就是十分注重个性的,与国内考的素描色彩速写之类的完全不同,这里每年的题目本身都是非常有创意的。
UDK产品设计本科的考试与服装设计一起主要分为两轮,第一轮是home work收到一个题目,在家做好之后把模型和说明寄过去。过了第一轮后,学校会邀请你去学校当场进行一个两天的考试,在这两天考试的过程中内会邀请你带上作品集去面试。
硕士的考试是寄作品集和面试。在面试过程中不只有教授,也有在校学生参与,学生也可以表达自己希望怎么样的师弟师妹入学。
我那年本科的题目以一个故事形式展开,第一轮的题目是:你和你的朋友准备去海边玩,但是你不会游泳,你要带一个东西去,在你不小心掉进水里的时候可以救你,但又不会暴露你不会游泳的事实。问这是个什么样的东西。这一轮自己在家做好了模型和说明寄回去。第一轮成功后学校邀请去考试。第二轮的题目是第一个故事的延续:假设你一不小心真的掉下水了,而你设计的这个东西突然不灵了,救不了你了。你不会游泳,所以慢慢下沉,下沉,渐渐进入黑暗。突然在黑暗之中,一个不知名的生物过来了,也许是个外星人,它给你了一个东西,有了这个东西,你突然可以呼吸了,活过来了。问你,这是个怎么样的东西?
在第二轮的时候有很多考生拿到这个题目就开始做口罩或者类似呼吸机的东西了。考试结束后了解到基本上做各种各样口罩的基本都没有考上,因为这个答案就落入俗套了。我个人觉得做腮的就稍微好一点,特别是服装方向的如果可以用一些特殊的方法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腮”,还是有可能考进的,但是这还是比较容易想到的答案。
我当时一开始拿到这样科幻短篇小说似的题目也有些不知所措,特别是那时我的德语水平并不高,还要去问其他德国考生,这题目到底是什么意思。还好遇到的德国的考生都特别友善,不惜占用他们的考试时间给我解释,那天我大概花了半天才搞懂题目,下午才真正开始构思。当时有些材料不够,还冒雨骑车出去买了点胶带。最后我用半透明的塑料薄膜拼起来做了一个巨大的“被子”,然后膜下面有很多红色的线垂下来。因为我的作品太大,分给每个人的桌子太小了,我就到走廊的地上做的。刚好走廊的走火通道门打开时会起穿堂风,我就利用了这一地理位置优势,让这一巨大的“被子”像水母一样缓慢舞动起来。就像剑神宫本武藏说的,“一切即剑”,每次他比武之前他都会去检查场地,竹林的疏密,光的角度,地形的坑洼,一切可以对结果造成重要影响的细节都要考虑在内,我也试着用尽各种可能性给我的presentation增强效果。
最后我presentation时算是豁出去了,我蜷缩成婴儿在母体里的形状躺在这个漂浮舞动的被子里做的presentation,其实到今天还没有听说过还有哪个人在考试的presentation时是躺着讲的。这个漂浮的“被子”以红线与我身体连接在一起,躺在里面的我读了一段文字,不像普通的说明,更像诗的格式,描述我与这个“被子的关系”,在里面的感受,像回到母体出生前的感受,不想再回到水面了。讲完,风停,漂浮的“被子”慢慢落下。
很感谢当时一起考试的考生Julia,因为当时我对自己的德语不放心,写完那段文字还让她修改了一下语法和错别字,最后也是她帮我在presentation的时候缓慢地打开门,形成穿堂风和最后关上。最后她也考上了,我们成为了同学和好朋友。
这个故事说明,善良乐于助人的人结果都不差😁。另外显示了这里的考试是非常开放的。第一题目是开放的,教授想出这个题目,他的头脑里其实也没有也不需要有最优答案。第二是过程开放,在考试过程中也没有限制不能与他人对话,而且第二天早上考试过程中在校的一年级学生还会给考生准备免费早餐,趁这个机会考生还可以与在校生交流,了解入学后的生活,感觉特别人性化。
这场考试就像毕业后的人生一样,不是闭卷考,每天都是开卷考,没有人会因为你的作品是闭卷做出来的而觉得更有价值,恰恰相反,如果有问题看不懂题目还自己闷着不去请教别人的人也是以后在工作中最先被淘汰掉的人。
随后一年的题目是设计一个Zufallsgenerator随机生成机,也就是有选择困难症的人最需要的东西,一个可以自己生成随机结果的东西。人类最传统得到随机结果的方式就是抛骰子或硬币,又或者是通过猜拳。当时作为高年级学生的时候去考场的时候转了一圈,看到一个考生做了15寸左右大的硬币。这个大硬币做得特别精细,上面的浮雕像真的一样,最后还喷了金漆。最后这位考生没有考上,这里很清楚地说明这个考试考的不是绘画功底,他们要找的是有想法的人。
再举一个自由艺术专业简称纯艺的入学考试经典案例,可以说更艺术化一些,不过也可以来借鉴一下整体UDK比较欢迎的思路。有一年考试的题目是A4纸。一个考生在考试结束的时候拿出了一千张空白的A4纸,然后说这一千张纸是用另外一张空白A4纸复印出来的。他究竟有没有跑去用复印机真正把一张白纸复印了一千遍我不知道,但是这引发的想象是无限的,这就是想象力。最后毫无悬念,他考上了。我见过很多国内来的学生,画人像,静物基本功很强的,但是遇到这种题目束手无策。因为这里的思路是,创造力和个性是选人的标准,特别是在本科阶段,基本功和技术技巧这些可以按部就班学的东西可以考上以后再学,而且根据个人的兴趣和方向可以有侧重有选择地学,不需要有一个特别统一的标准,所以入学考的时候不要求特别掌握。
当然UDK的思路也只是代表德国一部分艺术高校,德国还有一些应用大学在考试的时候还是比较注重一些特定的基本功和一些套路的,我在这里主要讨论UDK这一类比较注重创意和个性的学校。也不代表手绘这些就完全不重要,你基本功扎实不是坏事,这里我只强调学校更看重的方向。
入学后第一年的冬天一年级的学生反过来负责组织准备一年一度的party。这个party对二年级的师兄师姐免费,以作为当初考试时免费早餐的回报。布置这个party的材料,是从每年的国家媒体晚会的材料废物利用来的。也就是等到这个在五星级酒店举办的华丽晚会结束,我们在晚上凌晨的时候去这个晚会的酒店,跟他们那边负责舞美的人谈好,我们帮他们拆晚会的布置,作为回报我们可以把部分拆下来的材料带走。就这样我们一直拆到太阳升起,拖着疲惫的身子坐着同学开着的卡车回到学校,然后再卸货。
当时突然发现德国的同学真是组织能力和动手能力太强了,而且这种通宵拆材料和搬运的辛苦活不管男女身材高大或瘦小都没有一个同学说累。

在布置的时候我们也没有非常细致的安排,都是同学自发的创意,几个同学作为一个小组自发的布置一个区域。另外还有同学组织购买酒水和对外宣传还有请乐队和DJ。
有不少同学都在酒吧或club打过工,所以还会调各种特色鸡尾酒。party还没开始的时候外面就排起了长龙,当时还是冬天下着雪,远远看过去排队的长龙大概有三百米远。就这样这个party顺利完成了,结束后算了一下还有不少盈余。


对正在准备申请的同学,我最想给的建议就是,发掘并利用自己的故事性。
技法基本功等固然重要,但更重要也是与国内情况不同的就是要发掘自己的故事性。经历过国内艺术高考的同学应该深有体会,在国内大多数艺术院校考的是素描,色彩,速写。也是鉴于国内考生太多了,2019年全国各地已经有一千万以上的美术艺考生了,国内需要一个比较统一公平的题目,还有一个标准化的评分标准,考生的个性,创造性就没有这么重要了。
我们翻看美术高考的图片,上百个人画同样的静物,同样的人头像,最后考官评审的时候就在一个满地铺满画同一个模特头像作品的体育馆的快速走过,用一只棍子连着笔打分,连弯腰的时间都要省下来,在每个学生的作品上就停留几秒钟的时间。所以在国内的环境下,在考试的情景下展示创意,个性,或者深度的思考基于条件限制太难了。在欧洲情况很不一样,考官会花很多时间看考生的作品集。
这里最不受欢迎的就是千篇一律的作品集。入学后看了考上的同学的作品集,每个都是有非常鲜明的个人色彩的,而不是展示千篇一律的技法的。有个同学的作品集背后贴满了电路,有个同学以前做过摄影师有许多摄影相关的项目,有的同学的作品集特别幽默看了一只忍不住笑。同学从全世界各国来,也带来了各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
如果一个人只是说自己的经历是像大家一样,上小学,初中,高中一步一步按部就班,没有特殊经历,过着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画着几百万人都在画的静物,那这个人在面试中很有可能这个人就会马上被遗忘。当然很炫的草图,对各种技法技术深入的理解也很有用,但是在众多作品集与面试后,真正留在教授记忆里的是你作为一立体的人。是你这个人,他们想不想要你这个人在这里学习成长,并且反过来可以反哺学校,启发学校里其他的人,包括教授。
在设计基础课,第一个项目就是DUFTMARKE。这个词由Duft香气和Marke标记组成,一般是指动物在路上留下气味标记,展示自己的身份与地盘。项目要求是用一个物件来做自我介绍,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用现成的物件,材料,表现方式不限。做好依次挂在墙上,在不知道作者的情况下,其他同学上台试着理解并解释作者的表达意图,最后作者上来展示原意。
这个课题主要锻炼的就是用作品讲话的能力,描述评论他人作品的能力以及与观赏者或用户达到共情,就是能够理解他人感受。在没有文字辅助的情况下,当作品不会说话的情况下,如果讲好一个你想说的故事?情景就像你的作品集摆在桌上,你的艺术作品摆在展示空间里,你的产品在货架上,在线上电商上,你的app在应用商店里,作者不在场,不能与用户直接对话,只能让用户自己解码和诠释。
最后用户喜不喜欢,选不选择你的作品,做决定的时候作者很多时候都不在场。作为刚入学的第一个项目,大家互相都不太了解,这个项目也是一个很好互相了解的机会,了解每个人背后的故事,的兴趣和追求。

我在这个课题里拿了个很便宜的宜家叉子上面粘了几颗大米,另外一头的把手上打了个孔,以便展示的时候可以挂起来。当时刚到柏林没多久,晚上问室友借了个20欧一把的宜家电钻,钻了好久才穿,不知道是宜家的电钻太次还是宜家的叉子质量太好😂。

最后展示的样子。
在大家猜完以后我是这么解释的:
叉子是一个西方的工具,细化分工的产物,大米是中国特别是家乡广东每天必不可少的粮食。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其他都可以缺少,但是两天不吃米饭就感觉受不了了。刚来到德国受到了不少文化冲击,在共享公寓里最多文化碰撞的地方就是厨房,一个叉子和几粒米饭也代表了我现在的状态,有时候我还会用筷子吃意大利面😂。
另外一方面没有当着大家面说的还有一部分想法:
我应该是与香蕉人🍌相反的一类人,应该可以算是鸡蛋🥚人,说是鸡蛋人并不是说长得像白人,而是用着西方的语言,方法论以及工具,精神文化内核是黄的。😉
另外一个韩国同学正在讲述他的DUFTMARKE,他本来是一个雕塑艺术家,这个作品与他做雕塑的经历有关。

以下是其他同学的作品:

这哥们的DUFTMARKE看起来就觉得内心应该还是比较阴暗的。画框一个黑色的面具,还被满满黑色的线条缠绕覆盖,最后还上了一把锁。画框也许象征在他人面前必须展示自己光鲜亮丽形象的束缚。而真实的内心是黑暗的,被锁在深处,被压抑的。
一个人在第一天用这种形式做自我介绍,应该是表达欲非常强的人吧,是不是在外面憋太久了,终于来了艺术院校可以好好释放真实的自己了?另外我还猜这哥们应该是学服装设计专业的。😉这是我的解读,请问你会怎么样看这个自我介绍呢?
下面是另一位同学的作品,请问在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

这个课题也侧面反应了,在UDK的教学中,作品好不好看不是最主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个作品有什么样的精神内涵或者真正解决了一个怎么样的问题。
极客精神
说了不少创意概念方面的问题了,现在聊一下UDK其实也很重视基本功和动手能力。
在这里也不得不介绍一下对我影响最深的两个教授,非常感谢他们。
第一个是Burkhard Schmitz教授,Studio 7.5的创始人之一。用一个词来描述他我觉得是极客精神。
为什么我说是极客精神,因为我觉得可以给世界顶级的家具公司herman miller持续地设计,一个办公椅可以卖到1500欧元也就是1万人民币以上,保质期可以敢做到12年,可以占据各设计期刊的重要版面,这就是极客。
要达到人体工学,品质,视觉等各方面极致的水平,一个办公椅的迭代模型就可以堆满100平方米的仓库,每一个细节的考量,都用精致的模型推敲,从项目开始到投产用时6至7年。这种专注震撼到我了,这种做设计钻研的状态,在国内浮躁的氛围是很难达到的,据我了解国内的设计公司一般一个设计两三个月最后交个渲染图就完事了,不可能去深入推敲每一个细节。

这个是他们给Herman Miller设计的cosm办公椅,我2014年在studio 7.5实习的时候也有幸参与了这个项目的设计,19年正式推出。
Id5工作室Interactive Systeme主要专注于工业产品设计与交互系统设计,在这个工作室经常有机会与德国的大企业或者初创企业合作的机会。用一个词话来评价这个工作室就是”技术流”,不断尝试用最新的技术并推到极致。这种理念与其他有的工作室完全相反,比如另外有一个工作室是”艺术流”,有时候因为两边的理念太不一样,两边的学生之间都互怼,我个人还是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不用像入了教一样固执不去吸取其他人的长处。关于各种不同理念的问题我会在本文最后再详细讨论。
这里举一个id5基础课的例子:
第一个造型基础课分为两部分,第一是把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立方体分为两个完全一样的两部分,然后用数控机床把它做出来;第二是用3d打印做一个形体,填满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立方体。表面看起来这个要求很简单,很纯粹。但是如果真的整个过程走一次就会发现并不简单,而且学到很多。这个课程的理念是找到技术的极限,并用设计把它用尽并推到极致。在做第一个模型的时候我们有一个主要限制,因为我们要用一个3轴的cnc来做,类似现在大批量生产的模具工艺,所以不能有Hinterschnitt,这也就是工艺对造型上的限制。
在做第二个模型的时候我们用的是FMD(Fused filament fabrication)3d打印机来做,造型上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但是由于FMD对比SLA或SLS的3d打印工艺,成型后材料会有明显的方向性,所以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的。说到这里可能你不一定看得懂,太多技术细节,不过这就是做一个这么简单的课题要了解到的深度。
在设计一个3d打印的造型时,如果对以前的技术没有一定的理解的话,就没有办法理解到新技术所提供的自由度在哪,很有可能设计出来的产品用了新技术但是看起来和旧技术差不多,没有办法吧新技术用到极致。以下是我在这个课程中做的模型。



下面是同学们做的:


在ID5我还要感谢助教Micheal,他是个实实在在的技术控,每次我们有技术问题都会请教他,无论是建模CAD特别是参数化建模,工艺上的比如cnc和3d打印,还是编程上processing, Arduino, js, python等等的他都有深入的了解。而且他的性格太好了,平常话不多,但一有人请教他,即使是在半夜或事周末,一般都不会拒绝。有时学期末找他帮忙的人他多了,以至于有时辅导同学到通宵,有时候直接拿个垫子在学校里睡了。我跟他混得比较熟,一是我们都喜欢打乒乓球,休息的时候经常就来两局,二是他喜欢中国文化和饮食,有时候穿着个老北京布鞋,还特别喜欢吃东坡肉。
UDK与杭州中国美院有合作项目,他那时也跟着Burkhard Schmitz教授在杭州教课,他每次提起当时的经历都说太好了,太难忘了,特别忘不了杭州的东坡肉。因为他老是提起东坡肉,柏林餐馆又没有正宗的东坡肉,趁一次聚餐的机会我就做了东坡肉给大家。虽然作为一个广东人,从来没做过东坡肉,但是还是临时抱佛脚上网学了一下,还好不是特别难做,最后味道还算事成功的,那天Micheal吃了好几大块,另外我还发现还有不少德国人喜欢,夸吃这个东坡肉都不需要牙了。几年后我毕业了他也换工作了,在大众有一段时间我们还成为了好同事。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觉得德国人都是好人吧,因为我在这里举了这么多我在德国遇到的好人好事。其实我想说,德国人总体都是不错的,但是不是每一个都是善男善女。一次和一个同学去看展,我就随手拿出手机拍照做记录,他就开玩笑地说“是不是拍照要copy?中国人都喜欢copy。”听到这个我就很火大,作为一个来自中国的设计专业留学生,这可不是什么好笑的玩笑。
那时我的德语还不太流利,有种愤怒又表达不出来的感觉。如果是陌生人,不会再见到的我也就算了,不过毕竟是同班同学,本来也挺要好的,还是要给他看看我的底线。当天晚上就用德语写好了所有论据,第二天早上见到就跟他正面理论。在他赔礼道歉后,了解了开玩笑的底线,有了互相尊重后我们还可以是握手言和做回朋友。这样的事情其实对于留学生来说非常常见,我也通过这样那样的事儿渐渐锻炼了用德语或英语与人辩论的能力。
后来如果有什么问题,在合租公寓有矛盾,朋友觉得有什么不公,学习工作上有什么事,我都可以站出来直接与人理论,不需要再像第一次一样还要准备一晚上的讲稿了。
我觉得跟德国人相处还是比较轻松的,因为他们会比较就事论事,一码归一码,比如今天我们在讨论A的时候有争论,有点矛盾,明天讨论B的时候不会把上个讨论的情绪带进来。德语里面“研究,探讨,争论”是Auseinandersetzung,也有把事物分开理清的意思。对比中国人的“合”的思想,他们更注重“分”,所以跟德国人相处不需要想太多,有话直说,就事论事基本上就没有问题的。
身在国外,作为中国留学生很难避免的会被看成是中国的代表,一旦有一些什么事和他们不一样就会被看成是,中国人是不是都怎们怎么样。这个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他们可以用一秒钟就明白你是中国人,然后第二秒把他们所有从各种媒体各种人听说的关于中国的故事联系到你身上给你贴标签。要了解你这个人作为个体,而不是一个宽泛的中国人概念的时间成本太高了。
这就导致在朋友的生日party上,在学校,在公司,甚至在地铁上遇到根本不认识的陌生人,还会问你一些感觉就跟外国记者问外交部发言人差不多的问题。因为在国内也没有人会问这些问题,有些不关心也不习惯,经常想为什么都要问我这么大的问题。后来发现避免不了就慢慢锻炼起来了,也渐渐关心时事,尽可能展示一个我个人所了解的真实的情况和亲身经历给他们。就像我一开始以为德国人都像战车乐队一样,反过来他们也有很多媒体带来的各种概念,这都需要通过耐心的沟通慢慢化解。
说得有点远了,我们回到设计,下面有个课题也是3d打印相关的:

在这个课题中,用3d打印的思维重新思考身边的物件,比如说眼镜,拉链,圆珠笔。如果每个人家里都有一台3d打印机,只要下载文件自己打印出来,在新技术提供的可能性下,这些生活用品的设计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家庭生产模式又会是怎么样的呢?看最后课题成果展览的图片就好像在看考古博物馆一样,因为每一个设计都是经过了无数代模型推敲的。
据我了解,在国内很多时候是课程快要结束了,才开始做模型,然后模型是不能碰的(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更不用说用来推敲或用户测试了。
在德国这边,一般来讲有两种模型,一种是Funktionsmodell功能模型,另一种是Anschauungsmodell观赏模型。前者是用来把概念实体化,推敲设计和测试功能的,不用特别在意外观,后者的作用是让设计的美学方面有一个更准确的评判,外形来说更接近最终产品,不需要注重功能性。从先后顺序来说也是一般先做前者,再做后者。而第一种模型正式国内比较少人做的,而也是为什么国内的设计看效果图时很好,模型很漂亮,但是生产出来就完全不是一个样了。
而这里特别是ID5,会鼓励学生尽早做模型,用模型来推进设计。比如说有同学一开始就疑惑,问教授,我不知道我这个结构3D打印可不可以成型,如果这里做个关节会不会容易断。教授说建议他直接打印出来试试,就算打出来有问题,也是一个发现问题的学习过程,很多时候即使教授知道答案,但是还是不想浪费掉学生”试错”的机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的知识就不是只是在ppt上的已完成的理论了,而是通过实践而得出的结论,忘不掉的。
而且学习的重点也不只是学习到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以实践找到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因为在创意行业,最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新问题,是还没有结论的问题,所以作为设计师学到过程和方法比结论重要的多。
在ID5还有很多机会与其他学校,公司合作的机会。这里分享一个与柏林工大Virtual Engineering for Indrustry (VEI)专业的合作的项目。
这也是我第一个与汽车相关的项目。一讲到汽车和设计这两个词,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很酷炫的内饰外饰草图或电脑渲染图和油泥模型吧?的确没错,有很多外饰和内饰汽车设计师主要专注于造型,可以创造出很iconic标志性的车型,但是另一方面其实还有很多人是做汽车交互的设计的。设计汽车交互,重点就不只在于造型,而更重要的是usability可用性.
这个项目总共有3个UDK设计师与5个柏林工大的工程师组成团队合作。我们的主题是设计一个提醒驾驶者路上自行车的警示系统。通过一个包含视觉,听觉,触觉全方面感官的系统,尝试克服驾驶者对路上自行车的盲点,减少交通事故概率。
总体来说UDK的学生做前台设计,用户调研,测试,柏林工大的同学做后台设计,技术可行性研究,还有相关法规的调查。我们也很有幸使用到柏林工大的DCTCDas Digital Cube Test Center。

非常感谢柏林工大提供给我们这么昂贵的虚拟实境空间和驾驶模拟器。在使用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是对于真正user test用户调研来说,有时还是quick and dirty的方式比较有效:

利用简易的prototype,我们测试了不同的灯光,声音,还有震动触觉设计。通过测试再改进设计,这样迭代了好几个版本。


我们最后稍微改装了一下一辆普通汽车然后实境测试。因为不是用来最后展示,只是用来快速测试的,所以排线比较凌乱,算是让大家感受一下当时比较赶时间的情景吧😂
在这里用了Arduino来从感应器接收信号和控制灯光动效,声音还有触感装置。
与国内很多汽车相关题目只停留在概念不一样,通过prototype和user test的不停迭代得到的设计成果,比只停留在酷炫效果图的概念设计更经得起推敲。
经过了这一次的经历,也算是与汽车结缘了吧。很喜欢当时团队工作的氛围,与另外两个设计师Sabrina和Tim,还有柏林工大的5个工程师都各有所长,合作起来很有意思。因为这次有趣的经历在选硕士论文题目时我也选择了汽车相关的题目。
最后我的毕业设计也是也是汽车交互主题,针对自动驾驶等级Level4汽车的手动驾驶与自动驾驶间切换的体验设计。顺便炫耀一下这个毕业设计当时得了1.0,也就是满分,下次有机会跟大家分享,这次就先放一下两张过程照片,敬请期待😉



0和1
另外一位影响我很大的教授是Joachim Sauter。相信如果对新媒体艺术感兴趣的同学都见过以下这个作品吧。

作为ART+COM创始人之一和UDK的教授,Joachim Sauter被称为媒体艺术界的英雄,通过给宝马博物馆的项目KINETIC SCULPTURE — THE SHAPES OF THINGS TO COME, 2008一举成名,让更广泛的人群了解到了媒体艺术这种新兴艺术形式的存在,32岁就当上了UDK的教授,带出了一批非常有影响力的新媒体艺术家。在UDK自由的氛围里,我也参加了他的课程,学习到了用编码来创作。特别是在工坊里做项目与其他同学交流,也让我学到了比在课堂上更多的东西。
我个人认为现在设计师会一些编程就像90年代的时候设计师会用电脑辅助设计一样,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再过10年设计师会编程就像会用电脑一样的普遍。
技术的世界太深太广了,如果每个领域都要深耕不可能。以我个人的经验来说作为设计师掌握好几个自己熟悉的领域并对其他领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用于交流,这样比较有侧重地来学习比较有效率。比如说编程语言有太多种,转其他语言学习成本也挺高的,而且更新换代很快,有时候更新一下版本,原来的代码就全部都不能用了。在UDK有各路大神,学校也提供了足够的资源,从cnc, 3D打印到腐蚀电路板的机器都有。
我也是比较有侧重地学习,自己比较熟悉的编程语言就主要是processing, arduino, vvvv, vl,我并不是比程序员还牛的专家,但是自己做的prototype足够表达自己的概念,足够用来做用户测试调研,就足够了。有的同学特别是已经有电子工程背景的还可以自己设计电路板和制作电路板,对我来说这方面大概理解原理就足够了,要不可以请其他人帮我做,要不可以用现有的arduino做,可能花费多一点,可能结构做不了这么精致,但不需要什么都自己做。
不只设计
15年参加了一个比赛,名字是Axor Inspiration Contest,我最后在这个比赛中进了top 3。Hansgrohe汉斯格尔是世界知名德国卫浴企业,而Axor则是汉斯格尔的高级品牌,法国知名设计师飞利浦斯达克也给Axor设计了不少明星产品。这个比赛不是要求设计师设计最终可以投放到市场的产品,而是做一个能够启发Axor的设计,最后冠军可以真正实施,在Axor的展示空间里展出。
在这个项目里我探讨了自然界中水的形式与城市中水的形式的区别,即自然界中的水顽固且不可预测,而城市中的水机械,沉默,被驯化,在开与关之间缺少了与自然交流的感觉。
我来自中国南方城市广州,有很多雷暴雨。下雨前一开始会感到空气中有压抑感,然后看到天空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水在这些迹象之后水才落下来。
这种自然的期待感,像戏剧中积聚的压力,高潮爆发前的场景,这在现代的产品中是缺失的。而在这个作品中,我想把工业产品所缺失的这种自然气质找回来,唤起小时候那种趴在窗口看着天色变换期待着看着天空等雨落下来的感觉。
这里分享一个我写的引言,德语好的朋友可以试着读一下,如果作品集的文字描述可以写到这种水平就应该没有问题了:
Es gibt zwei Arten von Wasser: Wasser in der Natur und Wasser in der Stadt. Das Wasser in der Natur ist sehr eigensinnig und unberechenbar.
Das Wasser in der Stadt hingegen ist sehr mechanisch, schweigsam, domestiziert.
Wasser an. Wasser aus.
Zwischen dem An- und Ausschalten fehlt etwas.
Ein Übergang, ein Zeichen, eine natürliche Kommunikation.
Ich komme aus Guangzhou, einer Stadt in Südchina. Da gibt es viele Gewitter.
Zuerst hat man ein bedrückendes Gefühl. Dann sieht man, dass sich die Farbe des Himmels verändert.
Erst nach diesen Vorzeichen kommt das Wasser.
Auch im menschlichen Dialog gibt es Gestik, Mimik, Verzögerung, Spannung - nonverbale Momente bevor man spricht. In der Literaturwissenschaft spricht man auch von dem erregenden, retardierenden Moment.
Das ist die Szene im Drama, die zum Höhepunkt des Konflikts hinleitet.
Oder es wird durch die absichtliche Verzögerung des Handlungsablaufs die Spannung erhöht.
Wo ist diese Szene im Wasser der Stadt zu finden?
Ich glaube sie wurde zurückgedrängt.
In diesem Zeitalter ist vieles digital.
Oft wirken die digitalen Dinge unnatürlich.
Harte und kalte Materialien, mechanische lineare rotationssymetrische Bewegungen, an und aus, 0 und 1.
Für mich ist es keine Selbstverständlichkeit, dass die digitale Produkten oder die von Menschen geschaffenen Artefakte überhaupt künstlich wirken sollen. Ich bin davon überzeugt, mit der Entwicklung der Interaktionstechnik und der künstlichen Intelligenz wird sich das Bild vom Digitalen verändern.
Wäre es nicht schön, die gedachte Grenze zwischen Technik und Natur aufzulösen, so dass Technik natürlich wirkt?
设计概念是一个互动装置,通过特殊的材料和结构表达上面说描述的,人与水的自然交流。静止时,上方就是一个白色平面,当人进入平面下区域,系统感应人的位置,人上方的水并不马上下来,而是先积聚压力,以压力形成自然的形态,压力延伸到周围,才落下。

以上是渲染效果图。
因为是模组化设计,做了其中一个模组来检验技术可行性和最终效果。当时做了无数次实验,最终终于呈现出比较满意的效果:



找了摄影特别厉害的同学Dario帮我拍了个视频: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Jozef Legrand教授,当时我选了他的presentation的课,我就用这次比赛的presentation作为要优化的对象,他对我进行了细致的辅导。这个presentation经历了无数次改稿,当时学校已经放假了,本来他做他自己的项目就已经很忙了,知道我比赛最后一轮就快结束了,还让我去他私人的工作室去准备我的presentation,以便当我有问题的话可以马上问他。
这次主要参加比赛的都是成立已久的设计公司,其中还有一对已经是德国高校教授的夫妇,也是跟我在同一平台竞争,最后他们也进了前三。本以为自己的概念不错,感觉自己的效果图和storytelling做得也比其他选手好,应该最后很有可能会选我吧,因为当时在网络最受欢迎投票(由对手投)赢了第一名,还蛮自信的,但最后还是没有选我的设计来实现。
事后我自己给自己总结的是,概念不错,但是除了单纯设计之外我有很大一块是缺失的。比如说设计是否与企业的发展和品牌战略契合。一个百年家族企业,以金属技术为传统优势的企业会不会接受一个没有金属的设计来代表他们?另一方面即使概念(hua da bing)很好,但是对比已经成立已久的公司来说,我当时作为一个学生是不是展示了我具有实现这个项目的能力以及风险管控的能力?后来随着经历的成长也逐渐了解到,如果一个设计公司人太少,特别是只有一两个人,特别大的项目基本上不能让他们做,因为万一一个人生病了,整个项目就有可能凉凉,这种风险也是甲方一般都会希望避免的。
比赛进了前三之后,我就找了找了一个正在ART+COM工作的朋友作为技术支持,还有上面提到的的Dario帮我拍影片和照片,也跟他们谈好了到时真的要实现的时候怎么样合作。对于项目roadmap,报价的计算都是现学现卖的。当时打电话写邮件找了不同的供应商,比如说联系了几个做喷泉的公司,因为他们对控制水和水装置所需要的防水措施比较了解,还联系了可以生产各种材料和配件工厂,和做系统操控的的人。最后出的报价现在工作几年后回头看来还是比较生涩的。
在最后一轮主办方的负责人Barbara代表甲方来参观考察我们前三名的工作室,我当时也是ID5的Tutor学生助教,也在学校有个办公室的位置,就把做好的上文提到的一比一功能模型布置好,一个一比五十小模型来看整个空间布局,还有就是我的presentation还有报价表和roadmap。说实在我已经尽全力准备了,不过我也感觉到我各方面的展示可能很有意思,但是没能给她一个特别靠谱特别能信服的感觉。而我的概念比另外两个前三名都要更超前一些,也意味着更冒险一些,所以在这个时候技术可行性和风险管控就是最要克服的重点了。
最后很可惜没有拿到第一名真正实现这个设计,不过经历过这一次,我也更清楚地意识到,设计不只是关于设计,设计是手段,是方法而不是最终结果,最终结果是你的设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不是停留在孤立地评论这个设计概念好不好。
所以做设计的时候要想远一点,虽然做的可能只是是设计范畴的事,但是也要考虑到其他方方面面,比如上面说到的资金预算,技术可行性,市场或社会接受度,roadmap,企业/客户长远战略等等,不说有非常深度的了解,或什么都做,但是至少都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具备与其他专业人员沟通的能力。以前在国内经常听到的是,我们是设计师,剩下的就交给工程师了,或者说这个是marketing的事了,这种事不关己的心态最终只会让自己的话语权缩小再缩小。
在设计方面做专家,不等于只埋头做设计,其他方面不闻不问。如果以这种心态做设计,要不项目会经常打回来重做,要不就只能做一个小螺丝钉,随时可以被其他人替代,又或者容易被其他所谓“专家”用一些歪理忽悠。
在这里稍微吐槽一下与其他“专家”的合作经历:
有一次设计一个给儿童的互动装置游戏,让小孩可以触碰糖果色的雨,即时生成音乐。当时拿着糖果雨设计去找程序员,他也算是个程序员界的大牛,他做好测试版本后我过去一看,糖果色的雨变成了鲜红色,看起来就像鲜血一样落下,如果有小孩看到那心理阴影面积要有多大。当时真的很奇怪为什么他要把它改成鲜红色,结果他给我说纯红色rgb值是(255,0,0),最好用来测试😂。这次也让我发现很多程序员或者工程师他们并不是像普通人一样用感官去感受的,他们有时只看到的是数字和背后的功能运作逻辑。后来花了好长时间说服他这个随机生成的糖果色对于这个设计概念来说有多重要,做个随机生成的颜色并不难,也不用占多少cpu,即使是测试版也不能用鲜红色的雨来测试。
还有一次和一个模具专家,讨论一个产品能不能只用两个模来开,因为多分一块就会增加成本。结果他给我来一句这样的歪理:“如果没有学过Maschinenbau机械制造硕士是设计不出来的。“后来我晚上回去钻研了一下,第二天给他看怎么用两块分,当场打脸。这样的例子遇到太多了,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这个做不了的”,“这个不可能的”,如果有一些相关的知识,稍微留意一下,不要经常用事不关己的态度对待其他问题,其实很容易可以揭穿这是其实是个为了偷懒和打发你的借口,但是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很多本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就真的变成“做不了的”或者“不可能的”了。重要的事再说一次,有了跨专业的基本知识,就有了更多话语权。
肺腑之言
在这篇文章我没有展示多少酷炫的草图或者看起来好像很有深度的的ppt,并不是说草图或ppt没用,我也画草图,也做ppt,但是我想在这里想强调的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设计思维。就像我前面说的一样,设计不是结果而是手段,只要可以达到最终的结果也是可以“不择手段”一点,如果不关注一下用户是否接受,技术上资金上实现是否可能,只纠结于草图画得好不好看,或者ppt做得好不好看,那设计就只能一直停留在概念阶段。如果说与国内最大的区别我认为就是这超越“设计概念”的这部分吧。咋眼一看可能会觉得德国这边的效果图做得可能没有别的地方做得精细,但是对于概念的推敲,通过实践的检验是做得要细很多的。
这就是我在UDK大致的发展经历,在学校给予的自由氛围和无限的可能性中,每个人都要主动地找到自己的路。这里说是”要主动”而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是因为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一定要主动地去找不同教授,找不同的同学,找不同的资源来支持自己的想法,进而提升自己。如果入学的时只是期待着,可以按部就班地听教授的话,按部就班地毕业就自然而然地可以达到某个水平,那毕业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失望的。很多国内的家庭或者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是倾向于虎爸虎妈式的教育模式,很多知识需要以“喂”的方式来吸收,最后学生的水平也许可以达到一个足够就业的平均值,但是对于创意来说,这样难免会落于模式化,也难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立人格。
在UDK的自由氛围中,经常会发现每个教授之间都有非常不一样的观念,他们有时也不介意当着学生的面反驳对方,学生也经常可以反驳教授。尽管很多教授已经是某个范畴里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了,但他们从来不会以权威压制其他的想法。因为大家都很清楚我们讨论的是一个专业问题,而不是一个面子问题。作为一个学生,看到不同教授持完全不同的意见,就会发现很多问题的答案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比如说著名建筑师密斯·凡德罗说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后有罗伯特·文丘里说less is bore少即是无聊,再到BIG的Yes is more是就是多.尽管他们观点都不尽相同,甚至相抵触,但是都不妨碍他们称为大师,更进一步说就是因为他们有批判精神和思辨的能力,重新思考前人的理论,才能称为大师。所以说这里的教授并不希望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现有的理论,而是更期待学生可以带来更新的观点。
在学校里的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路,而毕业之后的路也不是千篇一律的。
有的产品设计的同学也去上很多自由艺术的课程,选国内知名公知艺术家艾某或Olafur Eliasson这样艺术家的课,发展方向称为更倾向艺术的设计师,也有同学专研设计方法论,成为偏向设计理论与用户调研的的设计师,还有技术控,钻研某一项技术并申请专利成立公司。我在这里展示的只是我个人的经历,并不代表说你考上就要走同样的路,每个人的路都是不同的,都应该是对这个人来说是最优的,而不是一个平均最优的结果。学校也没打算按照一个模版把你培养成具体怎样的人,他只是提供了很多资源给你,提供平台给你,最后还是让你自己选,你想做怎样的人。无论你怎么选,学校也只是希望你从这里毕业之后会是更好的人。所以在准备作品集或面试的时候,我不建议大家套模版,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发掘个性与强化清晰阐述自己的特点为主。
在这一路上有不少帮助过我的人,支持过我的人,指点过我的人,也有给我困难和挑战的人,最后都非常感谢他们,只可惜在这里也不能一一列举。
也就是通过遇到这些不同的人,让我对设计对生活一次又一次重新审视,带来新观念,每次都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努力很重要,但是跟你一样努力的人有太多,要能把努力用在准确的方向才可以让你如愿达成目标。想当年我申请的时候要获得这样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尝试过在网上找各种资料,但是都没有非常准确的一手信息和幕后的真实故事,以至于当时也算是摸着石头过河,做了不少无用功,走了不少弯路。
作品集可以自己准备,但是不得不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你要冒很大的风险。我是自己申请的,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幸存者偏差,在一些关键的节点,我建议慎重考虑。那种感觉就像小时候游泳教练直接把我丢到游泳池中央一样的感觉,直接扎进不熟悉的环境,呛几口水,挣扎几下也是可以学会的。如果你希望更有系统的,更有针对性地快速把要领掌握,我完全不反对找作品集辅导老师,因为信息不对称往往会让你在一开始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位置,有经验的人提前告诉你方向,技巧,顺序,只要你不是懒得出奇,肯定会顺很多,也快很多。
考上了不代表你就是成功人士,不代表毕业马上年薪百万,不用再舔酸奶盖。未来每一关都可能充满挫折,拿到zu只是一个起点。希望无论大家处在哪个阶段,都保持勤奋,保持努力。因为再有天赋,再有个性的人都好,在成功之前,都肯定要付出足够的汗水。我相信大家选择留学,也是希望在更大的舞台证明自己,既然如此,就要有心理准备付出更大的努力。
大家共勉。
作者:youyuan
下面介绍一下大海鲜设计工作室,
一家专注于德国🇩🇪工业设计、交互设计留学的跨国工作室。
团队合伙人:
Yawn,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是一名在德自由设计师,热爱球鞋设计,拿奖无数。
Y. 毕业于柏林艺术大学,就职于大众欧洲未来中心,ux设计师。
E. 毕业于基尔艺术学院(Interface Design 方向),就职于国内互联网公司,ux设计师。
我们还有其他德国院校毕业的导师,阵容强大。
欢迎有想法的中介机构,作品集辅导机构和我们沟通德国这边的合作事宜,
一切为了以后能给学生越来越好的辅导学习条件!
欢迎随时留言沟通交流,我们不排斥有趣的同行,也欢迎水平牛逼的导师加入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