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宜家的花式营销
今年六月,宜家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支15秒的预告片,为和新裤子乐队的合作预热,随后发布了一支MV《别再问我为什么长大》,通过搞怪、诙谐的表现方式呈现出宜家家居可以轻松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家居生活难题,熟悉的旋律搭配贴切的歌词,以及看似荒诞却又非常真实的情节。

这是宜家第一次和中国本土音乐人展开合作,今年3月份,宜家宣布正式入驻天猫,现在又与新裤子乐队合作,为了进一步抓住中国消费者的心,宜家这次的“新动作”也许只是个开始。

一向看似佛系的宜家,其实很会玩营销,此前宜家也与各领域的设计师推出过联名家居产品,只是并未大张旗鼓地合作营销。宜家的营销一向是基于自身的产品定位——“为大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他们基本不会强调自己的产品多么抗造,而是关注自己所能传递出来的精神价值。

“它让我想要有个家了。” 电影搏击俱乐部里,杰克蹲在马桶上,一边翻看宜家家居目录,一边感慨。
宜家满足了人们对家的想象。

家,往往是人类最传统和久远的精神寄托,家居就是这个精神世界里的一砖一瓦,一种点缀。在基本上不用为温饱所困扰的今天,宜家很好地从产品所带来精神价值入手,打得一手好感情牌。

疫情期间,马来西亚宜家为了鼓励人们宅在家里,就围绕产品并基于自身精神定位,推出一支名为《Making Home Count》的视频广告,广告挖掘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美好瞬间,号召人们享受宅在家中的小美好。
这个广告没有传递任何产品功能信息,但里面的每一件商品都在向消费者传递着创造美好的正能量,同时,也弱化了观众的消费者定位,感受到品牌的善意,出于利益而不仅仅只为利益,品牌顿时获得观众的好感。
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建立精神定位,将文化意义融入产品之中,和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结合,打造理念上的认同感,虽然是售卖产品,更不忘传递自己的价值观。
中国著名的美学推广者蒋勋说,美是一种生活方式。而衣食住行,是最重要的美学。在这四个项目里,国人对“住”分外重视。

这也是宜家能在中国乃至全球成为家居界“常青树”的原因,宜家的生活美学弱化销售目的,打造温馨舒适的氛围,给消费者一种舒服的感觉。宜家一个来自瑞典的家居品牌,欧洲多是“小国寡民”,鸡犬相闻,邻国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在千年前就提出的“理想国”,没想到在欧洲国家实现了。

社会保障和人民福利给了他们极自由个人发展空间,他们的精神世界是广阔的。
所以即便是企业,秉持民生在前的理念,宜家努力创造以客户和社会利益为中心的经营方式,致力于环保及社会责任问题。所以,从宜家的发源地来看,也不难理解他的定位了。
以往宜家的电商化设计,以牺牲消费者网购体验,秉持着“一切从自己出发”为主旨,无视或忽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提供线下一站式沉浸式消费体验。这种不讨好、不迎合的作风在当下的消费市场可以说很大胆了。

但是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宜家今年与中国本土音乐人的合作、入驻天猫的操作,他的经营理念是否受到中国消费环境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呢?近几年,中国社交媒体开始发威,各大品牌为了抢占年轻市场也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各显神通,但是宜家,依旧佛系。
看看宜家的官微粉丝数量以及乏善可陈的内容:

以及豆瓣、知乎:

依旧单调、乏味的内容。

曾经的手机界巨头,诺基亚被微软收购时,诺基亚CEO说了一句话:我们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为什么,我们输了。反观今年在国内本土化的营销操作,也许是宜家要做出改变的第一步。如果不作出改变,被时代的车轮碾碎的风险就会越来越大。希望宜家在保持自己重要的风格的同时,能够在行业更迭中继续常青下去!
-END-
来【蛛网科技】看精彩的广告
编辑/蛛网科技
图/网络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蛛网科技)
扫描二维码 关注蛛网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