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认知行为CBT看世界】社交焦虑,来自对自我的攻击
我们是一群扎根心理学一线的咨询师,也许没有亮眼的头衔和闪光的背景,但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传播心理学知识,用温暖、专业和诚信滋养每一个心灵。
本期主笔:陈普
在我还在学校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害怕站起来回答问题,不是因为问题太难回答不了,而是受不了全班同学都盯着自己看的那种感觉,我会脸红,脸红又会加重这种被盯着不舒服的感觉。
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我变得越来越害怕当众讲话。
事实上,这种社交焦虑非常普遍,这份焦虑中包含着我们自己对人际关系的某种期待。
比如,期待对方看到一个完美的自己,或者期待他人不要看到自己缺陷的一面。

有明显社交焦虑的人往往有这些特点:
1.对负面信息非常敏感
和没有社交焦虑的人相比,有社交焦虑的人对负面信息非常敏感,当自己在当众讲话的时候,如果下面有人在窃窃私语,那社交焦虑的人可能会想:“他们是不是在说我有什么问题。”
对于假象的负面信息已是如此,如果真的有人批评,社交焦虑的人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想这个问题。
2.总是在脑海里设想“万一呢”
很多焦虑是被想象、夸大出来的。
“万一呢”就是一个很常见的例子。你要去参加同学聚会,当你想:“万一他们现在都过的很好,就我自己这么多年还这样。”那你已经在没有证实的假设中被焦虑包围了。
“万一呢”让人变得小心翼翼,畏首畏脚。
3.把事情想得绝对化,非黑即白
有人失恋后会说,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这可能是一句气话,但是一下子否定了所有人,当她/他再开始发展新恋情的时候,这样绝对化的想法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想法,加重焦虑。
4.对爱和安全感的缺乏
实际上,上诉所有的焦虑特点,最后都源自于对安全感的追求,当一个人自己不能给自己足够安全感的时候,就会把安全感寄托在他人身上,因此也会非常在意他人的反应。
这是一种渴望爱,但又害怕失去爱的矛盾状态。要解决焦虑问题,最终也是要回归到爱和安全感的问题上。

在我学CBT之前,我已经耳濡目染接受了一个观念,就是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来自于对内的自我攻击。这种自我攻击会以想法的形式存在,并在各方面阻碍我们。
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在家庭聚会中,尤其是七大姑八大姨都在的场合,我从来都不愿意说太多自己的事情,避免自己成为焦点,避免自己需要展现自己。
看似是和他人的问题,但本质上是我会认为我不够好,不够被他人接受。
或许他人真的也很有问题,但别人的问题不在心理学或心理咨询工作的范畴。
CBT技术工作的核心,就是把上面这种不合理的“认为”(CBT中称作不合理信念)转变成更积极合理的想法。
但观念是不可能说改变就改变的,这需要多次和CBT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中逐渐改善,往往咨询师会通过一系列技术引导你发现自己认知中不合理的部分,然后再用一系列矫正技术来帮助你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相比于和咨询师更复杂,更深刻的改变,当你产生社交焦虑,有各种担心的时候,你也可以简单的问自己;“这种想法有没有用?”或者“这种想法有没有帮助?”
这是一个容易得多的方法,因为你不需要对当下的情景和思绪想的很清楚,你只需要问自己这一个问题,就可以快速的把自己从焦虑中拉回来。
在我当初要参加工作面试的时候,我很担心面试官怎么看我,因为我感觉自己没有什么工作经历,学习上也是并没有那么努力的半罐子水。当我问自己,这些想法有用吗?答案是没有。于是我的思绪终于能被拉回到好好准备面试这件事上。
当你发现自己变得焦虑的时候,请记住问自己这个问题:“这种想法有没有用?”或者让心理咨询来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