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沙溪

第一次听说沙溪,是在稻城亚丁认识的一个姐姐推荐的。姐姐是一个背包客,独自一人游荡了大半个中国。我们都喜欢小众质朴的地方,那时候她说起沙溪,言语间都是神往和怀念。所以沙溪在我印象里是一个特别古朴、原生态、安静又有历史的一个古镇。
沙溪隶属于剑川县,有着上千年历史,位于大理风景名胜区与丽江古城之间。白族、彝族、纳西、傈僳、汉等民族在此共居。曾]是唐朝时期和吐蕃经济、文化交往的茶马古道的主要途经地之一。我们从香格里拉出发,三个小时左右到达剑川高速路口,然后又搭了小面包左摇右晃四十多分才到镇上。

不知道是不是中午的缘故,走在街上行人很少,街道两旁风格迥异的民宿和餐馆里人也不多,游客更是寥寥无几,比起大理和丽江人潮涌动熙熙攘攘的街道,沙溪简直是冷清的让人惊喜。哈哈哈,顿时觉得空气都通透了,走在青石板路上脚步顿时轻快很多。


沙溪寺登街被誉为“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唐朝和吐蕃时期人们便开始在这进行食盐、茶叶、香料、布匹等物资贸易,马帮也能得到充分休整,因而也被称为“马帮天堂”。它东起黑惠江,南临牛沙线,一条主街,一个中心广场,两条南北巷子,组成了寺登街的核心区域。老街原封原样保留着一大批明清时期建筑,寨门、寺庙、戏台、商铺,展现着茶马古道上的集市风貌,就像一部移动的凝固的茶马古道历史。

黄昏我们溜达到中心广场四方街,街中心的百年古槐树和古戏台是最具特色的景致,这棵古槐据说就是当年马帮交易的繁华市场,古戏台是白族人民每逢节日,身着节日盛装,弹着龙头三弦,载歌载舞的地方。目前虽然街上也有咖啡馆、商铺,质朴的古镇里也弥漫着商业气氛,但是你也能感觉到这里的人们不紧不慢,从容淡定的依然保持着原有的生活态度和方式。

出了寨门不远处,就是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玉津桥,七八米宽,桥上蹄印仍在,这曾是过沙溪前往西藏的必经之桥。桥头有碑刻,班驳的文字记录下了那些筑桥护桥的历史。黄昏时分我们就坐在桥头发呆,看桥下缓缓流过的黑惠江,看桥上来来往往的沙溪原住民,看黛青色的远山和村落……..






第二天一大早洗把脸就一头扎进昨天桥上看到的那片田野,此刻正晨雾弥漫,蜜一样阳光轻温柔的洒在田间地头…..太美了,我们争分夺秒忘乎所以的各种拍,拍玉米、拍稻谷、拍远山、拍花草、拍小虫….。


过了很久很久,我正沉迷拍远处的村落的时候,突然听见小伙伴很委屈的叫我“三儿,可以不拍了吗,好饿呀,我撑不住了。” 我一看表,妈呀,不知不觉玩了两个多小时了,才突然想起早饭还没吃呢。看着她一脸疲惫与饥饿,步履蹒跚,我顿时好内疚,赶紧收起相机。可是去哪儿弄吃的呢?田野里除了生玉米似乎没有可以吃的东西了,我们出来的太急,什么吃的都没带,回去不可能,望望远方的村落,估摸着还得走半个小时。
我们四处打量,发现不远处有个白族大姐正在收玉米。看着地头对成小山的玉米棒子,估计她一定早早下田了,也许早饭午饭都带着呢。这么一盘算,两个人顿时满眼放光,冲着她一路小跑颠过去。到了地方,发现地头放着一个篮子,上面搭了一件衣服,无法确定装了啥,所以还不能高兴的太早。

(这个不是救我们命的好心大姐,很遗憾当时饿晕了忘记和她合影)
这时候,白族大姐背着一袋玉米慢慢走过来。放下袋子后,友好的冲着满怀期待的我们笑了笑。我赶紧迎过去,有点难为情的问:“大姐,请问您有吃的吗,有的话,能不能卖给我们一点?”大姐很惊讶,不过马上就笑着说“有的有的,正好还有两个绿豆饼没吃完,你们快拿去吃吧,要什么钱呢,不要钱”。我们一边道谢一边从她手里接过绿豆饼,激动得手抖。一口下去,嗯,好香软,自己做得,皮酥酥的,绿豆沙也不是很甜,刚刚好,太好吃了!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绿豆饼呢!大姐看着我们狼吞虎咽,好开心。问我们要去哪里呀,怎么饿成这样呢。我说我们看到这一片田野和远处的村庄,拍着拍着就走到这里了。我问她是不是那个村里的人,她说是的,我赶紧向她打听村里的大概情况,顺便问了去哪里吃饭,哈哈,这次很乖,饿成这样就两块绿豆饼是撑不到我们返程的。再次感谢大姐和她的绿豆饼后我们就继续上路。

吃了绿豆饼,小伙伴也活过来了,很大度体贴的告诉我,继续拍哈,继续玩儿,想拍啥拍啥。哈哈哈,感动。能忍的了我一拍东西就痴傻的人绝对是真爱(虽然技术不咋地,但是真的特别沉迷享受拍摄的感觉)。所以每次朋友约我,我都第一时间强调自己这个毛病,无所谓就一起,要不就算了,谁的时间都很宝贵。
到了村里,一样很冷清,但是很干净。可能大家还都在田间劳作或者去镇上还没回来,溜达半天也没找到大姐说的吃饭的地方,最后,有个大叔说去他家吧,他家开民宿的,可以做饭吃。于是我们就跟着他在巷子里左拐右拐,上坡下坡好久终于到了。

一进门就喜欢上了,特别有生活气息。 院子里种的小番茄,在阳光下,像几个胎毛还未退去的乖宝宝。 墙上挂的辣椒,架子上晾晒的蔬菜,还有个角落养着几只鸡鸭。

玩了一会儿,大叔让我们去新院子看看,新院子很气派,四合院,典型的白族民居。上次去大理,参观白族民居时,听导游介绍,白族民居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好讲究,听得云里雾里。


吃完在村口坐小四轮回寺登街接着随性溜达。

没多远用土坯做成的寨门就出现在眼前,进了此门就是集市,寨门用土坯砌成,虽显得有点寒酸、土气,但却向世人展示了茶马古道集市的城门样子―仅容两匹马同时通过的土坯墙门。

要说沙溪美食,感觉和大理差不多,最具特色的可能是地参子、松茸还有羊乳饼吧。地参也叫虫草参,原为野生的寺庙、斋食素菜,富含各处氨基酸和粗蛋白,是理想的绿色保健食品。白族俗称“根载子”;大理洱源地区叫法不同,称雪参;可以炒食、做汤、油炸、做酱菜,口感好,堪称蔬菜珍品。主街上随处可见卖油炸地参子,吃起来酥脆香甜,据说清热解毒、补肾益气。

现在正好是菌子的季节,街上随处都有摆卖。

青头菌剑川县内均有广泛分布。青头菌生长环境极其纯净,主要生长在树林中的草丛里,每年六至九月出菇。入口细嫩,香味悠长,有浓郁的大自然清香气息。刚出土时有点象球形,以后逐渐展开呈扁圆形,菌帽质地坚固,呈青绿色,表面有一片青褐色的鳞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剑川境内可食用牛肝菌分布广泛,常见的有白牛肝、黄牛肝、红牛肝(见手青)、黑牛肝、乳牛肝等。每年的雨季来临便是各色各样的牛肝菌上市的时节。

羊乳饼是羊奶作原料,在按一定的比例在羊奶中加进卤水或者是一种名叫奶藤的野生植物,然后用火加热至涨沸,使之凝结成絮状物,再用纱布包住进行挤压,滤去酸水,即成一块块四方形乳白色的乳饼。 羊乳饼的吃法多种多样,新鲜时不需任何烹调加工就可以生吃;熟食时可先将乳饼切成豆腐干样的小块, 可煎可炸。很特别美味。
我们就这样没有做功课,随性漫游。如果你想热闹或者看惊艳的风景,这是不适合你。几年过去了,也不知道沙溪现在变成了什么样儿,祈祷古镇的一切一如既往地宁静和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