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伪的关系,糊弄的人生, 真到最后一地鸡毛—那些软弱的善良给谁看?
有人星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甜甜蜜蜜的恋爱结婚,有人闹分手离婚鸡飞狗跳打的不可开交,以至于恩断义绝,老死不相往来......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看似反思中,有人在糊弄着自己的人生。
哎呀,后两句不太押韵,不过今天恰恰要写的就是关乎感情合作相关。
先问一个问题,大家对心理咨询什么印象?
毕竟现在的文章那么多,故事那么精彩。这个后面再聊。
先讲故事:
z女士,20年里生活经历从结婚到离婚再到再婚的一点体验和反思。假我之笔,诉人以衷肠,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若你恰好代入概不负责。
20年前,Z女士大学毕业后,在不被父母祝福的情况下义无反顾的嫁给了前夫。
90年代的十八线小城门当户对的观念色彩还是浓郁的,即便如此z女士放弃了可以进入体制内工作的机会,跟随其当时的老公来到南方一线城市的工作地嫁给了爱情。婚后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并维持一大家人的关系,前几年倒也感觉幸福。
转折点在前夫出轨,这一点z女士感受颇深,面对出轨,z女士几乎变身侦探,拿到证据后,质问前夫,前夫承认,且有恃无恐,以为z女士是县城女,嫁给自己是高攀,不想过就离婚。
那段时间z女士情绪是崩溃的,和前夫是初恋便结婚,家族中也没有离婚的先例,同时觉得孩子还小,需要一个完整家。
这期间,z女士向朋友不断的倾诉,也参加许多团体活动,可是痛苦依然没有减轻多少,更不愿多交流。一个屋檐下分居分食,甚至自己的父亲都觉得婚姻都过到这个份上了,实在不行就离了吧。
知乎上推荐给我很多类似相关的问题,关于出轨能不能原谅,一般见过的年轻一代不太好原谅,即便因为孩子、财产等因素不能分开,信任感也会丧失,大多短期看能沟通了,长线是不被看好的。
现代婚姻的功能不只是传宗接代和搭伙过日子的时代了,这里包含了匹配的依恋关系,爱情,激情,互为自体客体关系等需要。
实际上一些事,是自己没准备好,心理情节在作怪。
在一个局中,自己很难真正跳出来看清楚全貌,谁劝都是没有用的。
z女士选择了婚姻继续的同时出门找工作,顺便开始心理咨询,来修补这段婚姻。
这里有个问题,咨询师会劝离劝合都是有问题的,并很有可能成为伤害别人的帮凶。有人说一个家庭系统中的一个人改变了,全家都会改变,这是分情况的,总不能拿一个人的付出和卑微的代价来换回所有人的改变吧。
如z女士所说,也是不见黄河不死心,恰恰每次都做了最差的选择,才经历了痛苦的十几年生活。从试图改变自己,尝试和对方对话,甚至谈判,但总是居于下风,如何都讲不过前夫。仅有的改变,反而让对方觉得z女士好“欺负”了。
因为工作性质,下班有时晚一些,这下整个剧情调转,前夫开始疑神疑鬼,认为z女士有外遇,所有的聊天记录都要查看,一点点的暧昧便发生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几年的光景,z女士这些咨询中学到的包容,坚定而不攻击,并无多少效果,婚姻第十年提出离婚,前夫威胁敢离婚就灭其全家,谁敢管,便把谁当做不共戴天之仇敌报复。
z女士开始感到害怕,并躲出去住,前夫便开始到处找,并凭借强大的语言逻辑功能说服了z女士,承诺发誓,甚至跪求得以原谅。
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再提离婚又故伎重演,如此反复折腾了几年,z女士决定不再回头,资产和房子全都可以不要,甚至现存账面的一些债务自己全部承担,也要离婚。或许前任觉得z女士当时状态即便离婚一个人也很难过下去,并且还有共同的孩子牵着做妈妈的心,便同意了离婚。
离异后z女士开始于工作上努力,并不久得到公司领导的赏识,胜任中层领导,收入大幅上升,身体精气神都变的越来越好。
而此时,前任又开始用各种方法求复合,包括用孩子想妈妈的需求。可这次,回顾十几年的混乱婚姻生活,从离开后才真正跳出来回溯整个过程,真的不愿再回头。拒绝后,前任对其进行人身威胁,同时灌输孩子做母亲的抛弃家庭,禁止孩子见自己的妈妈。她那段日子战战兢兢,偷着去学校见孩子,也总怕遇见婆家人被打,脊梁骨发冷。特别那句:你让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最可怕的是男方那边很多人劝自己的时候,亦是如此认同的,好像自己不是局中人,是个外人,甚至是个工具人。但,自己是曾经作为妻子,不论对错,自己也并非受益者,不让见孩子,自己仿佛一道家庭的影子工具,而前夫另有个妻子,自己作为这个影子工具真让他妻离子散了。
即便在z女士离婚后的几年空窗期,婆家依然抱着z女士一定找不到对象的信心,时常性打听情况和报以“问候”,当得知再婚后,恼羞成怒的面质诋毁,z女士彻底爆发,也是为数不多的接到婆家电话大发雷霆。
上段婚姻内如此不堪的生活,就单单被打,甚至打伤这事说出来都觉得很羞耻,不愿意给孩子和孩子身边的人留下如此不堪的家庭印象,但是再婚后还在不断的骚扰。
幸运的是现在这段婚姻非常幸福,双方能互相理解,彼此和双方父母相处也舒畅,老公也支持自己和前任的明确界限,坚定的作为自己的后盾。
z女士回忆那十几年折腾婚姻生活里,应对的方法和策略用了很多,听心理课,做心理咨询成长自己,努力的修复关系,甚至无数次表达坚决性,可是并没有让关系和自己好起来,真正起作用的是,当自己真的跳出原来的环境,才真正的看到全局的过程,身在局中哪怕觉得自己再清醒,终究还是迷的。
2
作为一名临床咨询的工作者(心理咨询师),认真的告诉大家,心理咨询有用,但是有限。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故事简述的小片段和心理学有牵扯,恰而又不算是受益者。如果一个咨询师万事万物都往心里理论上靠,心里咨询万能说,那么你大可以认为这是不太靠谱,或者不懂行,再或者说太缺咨询了。
世间的学问那么多,心理学是众多学问之一个脉络,有的认为哲学有用,有人觉得宗教信仰有用,而有人则喜欢心理学。
就先不说有人看不看得上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的对于“重症”的人格障碍以及精神病在大多时候都是没多少办法的。
根据心理经验和研究发现,大多做心理咨询有效的人群有一定的“心理理论能力”和一定程度的自我反思的等因素。
对于婚姻家庭以及伴侣治疗,相对于一对一心理咨询有很大差别的,一个是流派取向不同,一个是工作的位置不同。
婚姻咨询一定不是一个人改变就可以的,如果双方都有这种改变的需求,一段关系工作起来还是比较容易的,如果只是一方改变,寻求改变,而另一方坚持自己没错只让对方改变,那就是一段虐恋的关系。即便咨询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这里要谈一下人格特质,摘录一段自恋人格障碍的片段:
自恋”型人格,是指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种人格特征。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全然知道自已究竟是谁,有何价值。因此我们努力经营生活,期待获得更好的自我感觉。受到赞扬会提升我们的自豪,反之则令人挫败。有些人过度忙于寻求“自恋的补给”(narisistie spplies)或自尊的支撑,映衬出其他需求黯然失色,我们称之为自我沉溺。”自恋型人格”和“病理性自恋”这类术语是用于形容这种比例失调的自我关注,而有别于人们对赞扬或批评的普遍态度。
弗洛伊德(1914a)-直关注 自恋(包括常态自恋和病理性自恋)的话题。这一术语源自希腊神话中纳西索斯(Narcissus) 的故事,少年纳西索斯爱上了自己的水中倒影,最终因倒影无法满足他求欢的渴望而溺水死亡。但弗洛伊德却很少提及对自恋为特征的个体如何进行心理治疗。Alfred Adler(如,1927)和Otto Rank (如, 1929) 都曾讨论过如今归为自恋的现象,但他们的理论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使得许多治疗师很难接触到他们的作品。从早期精神分析时代起,人们就已经注意到,有些人的自尊问题很难用驱力或潜意识冲突来解释,因此也难以参照精神分析的冲突理论对之进行干预。对自恋现象的解释似乎用缺陷模型反倒更为贴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若有所失。
自恋型个体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时常感到自己因名不刚实而招人厌恶。精神动力学理论有待拓展至弗洛伊德尚未深人的领城,才能帮助这类人发展自我接纳和深人的人际交往。对下列概念的关注将促进我们对自恋的理解:基本安全感和认同(Erkson. 1950,1968, Sllivan.1953),比功能取向的自我(ego)概念更为宽泛的自体(sel)慨念(Jacobson,1964, Winicot. 1960b), ●为避免重叠,一股将Self Psyhology译为自体心理学,以区别于Ego Psychology自我心理学。自体是指心理活动的整体和心理活动的总和。译者注,自尊管理(A. Reich, 1960),依恋与分离(Bowlby. 1969,1973, Spiz. 1965), 发育固着和受挫(Kohut.1971. Stolorow 和Lachmann. 1978), 羞耻感(H. B. Lewis. 1971,Lynd,1958,Morison. 1989),以及情感调节、创伤和依恋(Banai. Milculincer 和Shaver, 2005,Schore. 2002),等等。
后弗洛伊德时代新生理论如雨后春笋。原先的理论被不断修正,使得对自恋的治疗不断完善。客体关系理论家(Balint, 1960; Fairbaim, 1954,Homey, 1939) 首先挑战弗洛伊德提出的“原始自恋",原始自恋概念是指:假设婴儿对自我的专注(情感的投注)优先于对他人的关注。而强调早期关系的学者们并不认为自恋是婴儿期固着于“自命不凡”的感受,而是儿童早期对关系失望的一种补偿。与此同时,容器概念(Bion, 1967).抱持性环境(Modell, 1976; Winnicott, 1960b), 以及镜映概念(Kohut, 1968; Winnicott,1967)都深深影响着心理治疗的实际操作。相比于早期精神病理学模型和治疗方法,这些思想更适用于自我的连续性及相应的价值感出现问题的个体。
也有可能我们如今十分普遍的自恋现象,在弗洛伊德时代还很少见。受精神分析影响的社会理论家(如,Cushman, 1995; Fromm, 1947, Hendin,1975; Lasch, 1978,1984: Layton, 2004; Slater, 1970)曾就此提出,当代生活的急剧变革强化了人们的自恋意识。世界日新月异,人口加速迁徒,公众传媒弱化个人隐私,同时也迎合个体的虚荣与贪婪:世俗观念逐渐淡化传统和宗教的内心推测。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每个虚荣而浮夸的自恋者心中都隐藏着害羞而怯弱的隐影,而任何抑郁且自责的自恋者心中也都潜伏者自命不凡的幻象(eser. 1979, A. Mle 1975 Morion 198).临床工作中早已形成了对两种自恋的鉴别,并将它们分别命名为“潜隐型(bliur和高敏型lyrygeier自恋Gabard 1989), 外显型和内隐型(或“羞怯”型)自恋(Alchtar. 2000展露型和“藏匿型自恋(Masteson, 1993),以及(我最为赞同的)“厚脸皮”型和“薄脸皮”型自恋(Rosenfeld 1987)。Pharis (2004)描述 了一种“高尚的自恋者”(virtuous nrissist),通常指具有激励品质的政治人物,他们能创造历史功绩,但却悄悄地将失误的责任转嫁他人。
所有形式的自恋者都有一一个共同点,都觉得或担心自己不够优秀、蒙羞、懦弱、低劣(Cooper, 1984)。尽管不同自恋者的补偿行为或许全然不同,但仍然强烈地显示出这种相似性。因此,像Janis Joplin (美国著名摇滚歌手,歌唱热情且不拘格, 27岁时因吸毒过量去世)和苏格拉底的学生Alcibiades(谋略家、将军和演说家,与奥古斯都和佩里克并称古代欧洲三大美男子)这样迥然不同的两个人物,很可能都具有自恋型人格特征。
自恋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自恋者会利用各种各样的防御方式,但他们主要依靠理想化和贬低这两种防御。而且一吹一唱。一旦自我得到理想化,他人自然受到贬低,反之亦然。Kohut (1971)最先使用“浮夸的自体”(grandiose self,又译为“夸大的自体")一词来描述自夸和优越感的个体。这种感觉体现出自恋者内部两极世界的一一个极端。这种浮夸可以是一种内心感受, 或可能被投射于外界事物。自恋者对待现实事物的方法,通常以“排名”来衡量:谁是“最好”的医生?什么才是“最棒" 的幼儿园?哪里才有“最严格”的训练?对他们而言,现实的优劣已经完全被浮夸的功利所取代。
受自恋倾向驱使的人容易陷人追求完美来达到防御目的。他们心中满存好高骛远的空想,要么装作已达成目标(华而不实),要么将失败归咎天命(令人沮丧)。在治疗中,他们可能抱有自我协调的期待,认为治疗即是让自己更加完美,而对通过认识自我或寻找更有效的途径来处理自我的矛盾毫无兴趣。他们一般通过对自己或他人习惯性的批评而表达对完美的需求(批评对象的不同取决于被贬低的自体部分是否投射于他人),这种对完美需求的防御表现也使他们无法欣赏人类充满缺憾的现实美感。
有时自恋者会把自尊的感觉转嫁他人,将恋人、导师或英雄视作完人,再通过认同此人(“ 我是他的部下,他棒极了")来体验自我膨胀的感觉。有些自恋者终生实践着这种模式,将某人理想化,然后在发现其缺陷后一棒打死。他们对自恋困境的完美解决即是天性的自我攻击:用想象自己的完美来补偿自体的缺陷,这种缺陷如此可鄙,似乎只有尽善尽美才能掩其卑劣。然而,完美并不存在。因此这一-策略注定失败, 于是遭到鄙视的自体会再次浮现。
反社会人格的文献内容;
(Cleckley, 1941. p.368)。
Louh. Wlliamson Alpen. Pouget 以及Hare (1998) 发现,
精神变态患者的大脑回路中管理语言和情感的区域在在明显异常、这表明极端反社会性群体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通过实际关系来习得名种体验。他们的情感表达并非出自内心、而是作为“第二语言” 用来操纵他人,精神变态个体管理情感的能力普遍较差,其感受愉悦的阈值也高于平均水平(Kcmberg.2005).多数人都能从美妙的乐曲、缠绵的性爱、自然的美景。机智的玩笑或是工作的胜任来获得情感的满足,但他们需要更加激烈而震撼的体验,方能感受自身的存在。
由于精神变态人群缺乏清晰表达情感的能力,使人很难逐描述他们的主要感受。他们往往用行动代替语言,无需特定情感就能唤醒感受。一旦产生感受,不是暴怒便是狂喜。在本章的关系模式部分,我为Mdel(1975)提出的严重的情感阻滞”(massive afee block)现象找到了几点理由。治疗精神变态来访者与其他人格类型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治疗师不能指望通过镜映来访者的潜在感受与之建立治疗联盟。
精神变态患者的防御和适应过程
精神变态性个体的主要防御机制是全能控制。他们也会使用投射性认同、解离和付诸行动。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来抵御羞愧,特别是残暴型精神变态个体还会努力调虎离山,以此掩盖自己变态的恶念(Ressler和Schactman1992)。众所周知,精神变态患者普遍缺乏良知(Cleckley, 1941), 这不体现在超我的缺陷(Johnson, 1949), 也体现在他们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依恋对于重性反社会人格者而言,他人的存在无非是自己展示实力的舞台。如果精神变态个体觉得听众为自己的魅力而折服,便会变本加厉地肆吹嘘、招摇撞骗。这些举动完全是有意而为之,是恬不知耻。
精神变态个体对投射性认同非常依赖,这不仅反映出他们心里发育迟滞导致的对原始性防御的依赖,也是他们不善言辞及情感幼稚的表现,由于他们不能或者不情愿用语言表达(除非以操控为目的),因此获得别人的理解方式之一就是激起他人身上和自己相同的情感,而他们的解离防御也众所周知,具体到某个情景却往往很难评估。解离现象可以轻易低估他人,也可以重至彻底忘却恶行,逃避责任具有解离的属性,是诊断精神变态人格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伴侣施暴的人辩称只是“闹矛盾”,只是情绪有些失控,或者劣迹斑斑的骗子声称自己“判断失误”。其实都是典型的避重就轻。此时当治疗师应当的细细追问:你情绪失控的时候究竟做了什么?怎么失误?(回答者通常流露出被逮住的懊丧,但很少自责)
所以当精神变态个体在某些时刻(尤其是暴力侵犯时)出现的情绪解离和短暂失忆,此时很难肯定这究竟是否真的解离体验还是有意逃避责任!
因为精神变态个体即便意识到情绪的流露,也不愿意承认。
3
在当下的社会结构下,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些自恋和自尊甚至一点精神病理的问题,且不论述自恋人格障碍的病理形成机制,相对于形成障碍的来说,还是要轻的多,倘若功能不错的自恋人格障碍,一切都还好。
自体心理学对待自恋问题比较包容温和,定位的自恋人格障碍和行为障碍在狭义上是可被分析的,咨询师的共情也可以到达创伤的位置,通过个人咨询分析以及家庭治疗同步进行都有很大希望修复关系。而这部分人的社会功能和自我功能相对都不错,有反思的的能力,且都有改变的意愿。但是他解决不了边缘人格障碍。自体心理学认为太碎裂的自体状态是无法被共情到的,那就也谈不上治疗。
如若更严重些的恶性自恋,甚至一部分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精神变态人格以及边缘人格障碍等,一般的咨询未必有多少效果了。就像动辄威胁报复鱼死网破,死亡威胁甚至人身伤害并行动化的,也只能交给法律处理。
如果不幸遇到,甚至越温和的改变,对方越是觉得是软弱可欺负的。甚至以为自己策略天衣无缝,别人跑不出他手掌心的得逞的心态。
关于人格障碍咨询师群体的文章科普的不是太多,一方面可能显得过于负面,另一方面是科普起来不太容易。但是现实中并不少见。
这部分人反思性很差,部分社会和自我功能性也比较差,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几率相对较小。那么这种情况下,只有一个人改变的关系也很难良性发展。
z女士的咨询恰恰也是在不可能改变对方的前提下,努力让自己变的更加忍耐来修复关系,不可否认当时咨询方向出了一些问题,如果改变婚姻中的关系,是需要双方都有这个意愿的,要区别个人成长分析的,而她自己回顾真正起作用的是工作的氛围支持,以及环境和新的关系的改变带给自己的支持。而咨询起的反作用的因素。实际也不难理解了。
对于婚恋,历来是个复杂话题。
从现实生活角度来说,两口子闹矛盾,甚至到了过不下去要离婚的田地,基于我们的文化习惯,亲戚朋友大多宁拆一座庙,不毁一门亲,劝和不劝分。同时会罗列出一堆的理由,比如为了孩子,比如婚姻就是如此柴米油盐,都是如此过来的,种种。
这实际也没啥毛病。不然能说什么呢?哪怕问题都摆在台面上了,明眼人就算看的清楚,但,即便说了实话,出了问题被一方记恨并不划算?再有聪明者怕引火上身便敷衍了事或者默不做声,清官难断家务事嘛。
自己不能为自己人生负责,别人只能如此。
在我们这个社会中能和平分手的并不多的,更多总是要纠缠一阵子的,或者因为经济因素,或者因为个人的情结,或者因为不甘心的控制欲,或者因为心理学所说的一方或者双方心理问题或者心理创伤太严重,也真不是哪些人,讲讲什么道理就可以搞得定的。
但凡可以和平分手的,反而有可能促进婚姻沟通。还真能解决婚姻中的问题概率,而那些纠缠不清,冷热暴力的,相互伤害算计和因为形势不利于自己选择暂时隐忍,伺机报复的,处在痛苦中挣扎的人,就比较难过。到头来搞得身心俱疲,两败俱伤总是不划算的。
在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中,有些孩子面对糟糕的家庭关系,甚至发出愤怒呐喊:要离就快离婚,你们的问题不要把锅扣在我头上!!
觉察不到造成问题的经验组织对自己和对方的伤害甚至是一生的!对于自己以及家庭带来的伤害短时间内都是难以弥合的。
人终其一生,不管如何选择,终归自己要为自己负责的!
作者:容玮,二级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咨询取向:自体心理学 主体间性 精神分析复杂性取向。
付费联系微信:152066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