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未必真理(来自科研工作者的反思)
儿时我的手臂曾被热水烫伤,留下一个疤痕。妈妈带我去看皮肤科的医生,医生说像这样的疤痕只能通过植皮手术缓解,没有药物可以缓解。后来我来到德国,在药店发现了一款去疤痕的特效药,涂抹上去疤痕有明显的淡化和软化,甚至边缘部分完全消失。从那个时刻开始,我就开始反思科学在不同空间以及时间下的差异。
孕期,我发现很多看似科学而约定俗成的说法其实都是不完全正确的,比如妊娠纹的问题。在中国,孕妈一定会被洗脑长不长妊娠纹取决于基因,而妊娠纹一旦出现时不可能自愈的。很多人将其奉之为真理,但是从我自身的体验来看,妊娠纹不仅可以预防,甚至可以自愈。我的外婆和妈妈肚皮上至今都有深紫色的妊娠纹,孕前我以为自己一定会长妊娠纹,所以在前期就做足了准备工作。我去商店翻看每一个孕期护理油的产品介绍,看看它们有没有对妊娠纹预防进行有效的测评。最后,选择了一款护理油,上面写到可以松弛肌肤,增强皮肤弹性3-5倍。我买了三瓶回家,每天使用。孕中期的时候肚子变化很快,那时候稍微涂抹少的部位确实会出现红色的树枝状纹路,我针对那些部位集中补涂,抹到整个肚子都是油腻腻的。不出两天,曾出现的妊娠纹就完全消失了。现在孕后期38周,我肚子上连一条妊娠纹都没有。你说,我该信所谓的科学理论呢,还是相信自己的实践?
再比如妊娠糖尿病的控制。德国的控糖和中国标准不同,食谱也大有不同。中国强调餐后两小时血糖,德国标准则是餐后一小时血糖。经过我自己的实验,餐后两小时血糖标准比较低,很多时候我都是在头一个小时血糖超标,但是在第二个钟头血糖回归正常水平。所以德国标准严于中国标准。感谢我的闺蜜,也是一名妊娠糖尿病患者,她把国内的糖尿病建议食谱发给了我,经过对比我发现两个国家在饮食控制上也有很大差异。中国强调碳水结构的饮食,也就是虽然患有糖尿病,也建议吃米饭,面条或者杂粮等碳水(只减量)。而德国是完全禁止精致碳水,只允许吃全麦和糙米。也就是说,德国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吃荞麦,南瓜,玉米,小米等杂粮,只能吃未完全去壳的谷类。经过我的实验对比,德国的饮食控制更加有效,我闺蜜的餐后两小时血糖值比我餐后一小时血糖值还要高。坚持了三个月,我发现自己的胰岛素水平明显有所恢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孕晚期胎盘已老化),现在我即便吃糖,吃冰淇淋,吃面条,血糖都再也没有超过7.8这个临界值。所以妊娠糖尿病其实有机会在产前自愈的,但是现有的科学理论并不会告诉你这点。
其实作为科研工作者,一定是会相信科学的。但是科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限性,比如我们常常需要考虑到的样本空间选择,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机理理论总结,等等。今天看似正确的科学结论,明天就有可能被完全推翻。比如说脂类长时间背着糖类的黑锅,被认为是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第一元凶;再比如说维生素C可以抗衰老并預防癌症。最新的科学报道得出,糖类才是肥胖的元凶,而长期服用維生素C反而会增加癌症发生几率。所以很多人笃信科学,但反而却使自己更加远离真理。
一个人的判断来源于其信息的获取渠道,而一个人对于信息的选取又很大程度来源于当地的新闻和媒体,而不是科技文献。媒体对于科学报道或多或少地会断章取义,甚至添油加醋,毕竟大部分媒体工作者并非经历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所以媒体传达给大众很多有关科学的假象,让人们以为自己看到的东西很科学,其实并非如此。更可怕的是,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科学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已经被最新研究成果证实的错误理论还时不时被大众翻出来当作真理,一遍一遍跟科学家抬杠。举个例子,一位以色列科学家早就发现了准晶体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至今还有人以为物质不是晶体就是非晶。你能说他掌握的是科学吗?
费曼曾经抛出了一个疑问,大众是不是愚蠢的?其实他在文章中已经暗示了“是”这个答案,但是他没法公开这一言论。科学家在科学面前,往往没有话语权。因为大众没有质疑的习惯,他们笃信权威,害怕学习,也拒绝听到不同的声音。在网络上和很多人讨论科学问题时,我常常会被网友噎一句:科学点,行吗?因为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一定会质疑,并且一定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有时间我会罗列出科技文献作为依据,如果没时间我可能只是简单解释一下其中的机理。但是,很多人即便看不懂机理也不會翻看文獻,但還是觉得科学家没有他本人了解科学。
我还能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