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通鉴》第69卷 谄媚的曹丕 冲动的刘备
多事之秋,往往发生在政权发生巨大转变的时候。曹操去世,曹丕很快要篡位,不过在这之前,曹丕废除了灾异责备三公以外,做了很多其他的“准备工作”谄媚地来讨好士族。

作为曹操的接班人,曹丕很早就参与到了曹魏的政权中来,应当说与曹操留下来的将士打成了一片,但是治理整个国家不光依靠周围的这些人,还有很多名门望族和各级官吏需要拉拢。为了讨好这些人,曹丕采纳了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人才分为三六九等,而且这件事是由“中正”负责评价,这样一来,作为利益交换,中正之间相互提拔对方的人,各士族和官吏的后代就有了当官的保证,曹丕通过这么个改革实现了利益交换,一下子讨好了天下的士族。虽然,这种了制度严重的影响了社会中人才的流动性,但是作为当时的权宜之计,曹丕赢得了士族官员的支持,接着他就“名正言顺”地接受汉献帝的“禅位”,称帝并建立了魏朝”。
听到了这个消息,刘备“认为汉献帝死了”,很快地就把自己从汉中王升级为汉朝皇帝,急迫之心形于言表。其实汉献帝死不死无所谓,重要的是刘备要当皇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人也能跟着升级,这对于刘备稳定四川是很有利,大家跟着你刘备,追求的一部分就是名分。

这时候就存在个“正朔”的问题,谁是正统?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五行相克的哲学,国家的兴衰更替也是,谁是主线这要分清。夏商周秦汉,一脉相承,现在魏、蜀(汉)、吴三足鼎立,三国中谁是正统,司马光有着自己的看法,认为有些朝代:
“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也。”
比如蜀汉二世而亡仅在益州最后被魏国吞没,孙吴残喘江东最终被西晋兼并,而西晋是袭魏的“禅让”,因此司马光认为夏商周秦汉之后,就应当是魏晋,然后是南朝宋齐梁陈、隋唐五代。这种不以蜀汉为正统的看法,遭到很多人的反对,包括对司马光非常崇拜的朱熹,他们认为蜀汉算是正统,汉朝末代皇帝不是汉献帝而是刘禅。可能有其道理,但本人认为司马温公的看法是对的。
曹魏在土地上三分天下有其二,占据中原腹地,人口估计是占绝大部分,所有从土地、人口上来讲曹魏有绝对优势;从政治上来讲,刘备到底是不是中山靖王之后很难考证,而蜀汉被曹魏消灭,东吴被西晋消灭,占主导方的才算正朔。而蜀汉、东吴则是曹魏这个主线的支线而已,不能独自挑起正朔的担子。

在这两卷,孙刘联盟的关系跌到低谷,达到冰点。
孙吴背后捅刀从蜀汉“偷回”了荆州,刘备失去二弟关羽;刘备在准备起兵之际,又失去了三弟张飞,可谓“屋漏偏遭连夜雨”,冲动的刘备决定带领全部家当去找孙权拼命!
关羽鄙视士族而关爱兵士,张飞尊敬士族而虐待兵士,两人还是结拜的兄弟,可见价值观不同的人是可能成为朋友的。不仅如此,两者还都是死于所鄙视的对象上面,关羽因为与蜀汉其他荆州官员没搞好关系,后院失火而败走麦城;张飞因为不体恤属下而激怒了他们,最后死于非命。两者死得诚为可惜,并且都与孙吴有关,关羽的头、张飞的谋杀者都到了孙吴,加上之前的失去荆州的疼,使得刘备失去理智的要抛弃“联吴抗曹”的国策而要攻打东吴。

刘备怀着失去荆州的不满和失去两位弟兄的疼,戴孝东征,这不是理智的:只有弱弱合作才能打败强者,如果把一方弱者推给了强势的敌人,自己境况更是不妙。刘备怒气冲冲的来到荆州,“七百里联营”,连不是太懂打仗的曹丕都看出来,刘备是赢不了的。最终事实的确如此,猇亭之战,刘备的核心力量被击溃,从此蜀汉从军力上失去北伐统一中原的可能性。“冲动是魔鬼”,一时的快意断送了未来的可能,何必呢?所以说,人不能太过于感情用事,尤其是政治家,要“喜怒不形于色”“杀人于无形”,那是要一定的城府和认识。
© 本文版权归 allanscyan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