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曾祺先生
贾平凹评价汪曾祺先生说,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这个评价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从中学时代起,就在课本上陆陆续续读到汪曾祺老先生的文章,读他写高邮的咸鸭蛋,“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读他写的栀子花,“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那时候就想,天哪,怎么会有这么可爱的人儿,这么可爱的文章!
心心念念好久,最近终于系统地读完了汪老的作品(只是手头能找到的,汪老先生出的集子太多了,少说也得上百本,但其中很多都是重复的篇目)。《人间滋味》《慢煮生活》《人间草木》《在西南联大》等零散集子十六本+河南文艺出版社的一套《汪曾祺经典作品集》+陆建华写的《草木人生:汪曾祺传》。
总字数估计在二百多万,总共读了两三个月吧。只想说,读汪老的作品真是一种享受。好像自己整个人都随着他变成了一个孩子,用一颗坦荡的赤子之心,用一双清澈如水的眼睛,去看这天地,这人生。
1.
和以往读书习惯一样,先读零散的集子,把河南文艺出版社的这套《汪曾祺经典作品集》放到了后面,最后是《草木人生:汪曾祺传》。
《汪曾祺经典作品集》收了汪曾祺老先生的十册文集,小说集四种:《邂逅集》《晚饭花集》《菰蒲深处》《矮纸集》,散文集六种:《晚翠文谈》《蒲桥集》《旅食集》《塔上随笔》《逝水》《独坐小品》。其中小说集中收的文章大多已经在其他集子里读过,但遇到喜欢的文章还是忍不住反复品读,算是查漏补缺。散文集《逝水》《独坐小品》也多是已经读过的文章。
散文集《晚翠文谈》和《塔上随笔》读得最认真,因为这两个集子里,收录的多是汪老谈创作和读书的文章,他写作时的所思所想,一篇文章会是这个样子的因缘际会,他读过什么样的书受到过哪些作家的影响,他对自己的文章的一些评价看法。
他的文章是果,而背后的这些关于读书创作的想法是因,读完这两个集子才是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对他的作品和思想有了更深的认识。
也是读了这些才发现先生的古文功底不是一般的深厚,古人用典文章,信手拈来无一不妥之处,而这些,从他的小说中不仔细品是不易察觉的。有时候读到他的一些创作时的用意,发现和自己读时的所思所想高度契合,为自己读懂了他而特别开心,像是遇到穿越了时空的知己。
2.
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动人,私以为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其“真”。这里的“真”并非说完全照搬现实写真人真事(那就是传记不成其为散文小说了),而是其感情真挚动人。
先生的写作,无论小说散文,都多是取材于现实。曾经滋养了他的故乡,那片土地上的风俗人情和食物,他曾经生活过的城市里的一草一木,曾邂逅的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每一个普通人。他对这些,心怀赤诚之爱,他以这赤诚之心和读者坦诚相见。
有人说,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读完先生的作品深感同意。说“文如其人”是有道理的,他的笔触里有孩童的天真烂漫,老人的悠然自得,更兼得文人的悲悯淡泊和智者的诙谐洒脱。先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温润,悲悯,宽和,幽默,其实就是一个作家的底色,因其真实而格外让人心动。
《天鹅之死》结尾处,一句“一九八七年六月七日校,泪不能禁”,何其真挚动人!《卖蚯蚓的人》中他称自己是“一个生活现象的美食家”,读来就莫名觉得亲切可爱。一场夕阳恋给起个名字叫《迟来的玫瑰或胡闹》,让人莞尔一笑……
读着这些就觉得,这是一个多么热爱生活多么可爱的老头儿啊!
先生不只文章写得好,写字、画画、戏曲、做饭,也都是很拿的出手的。他像个好奇心旺盛的孩童,什么都愿意去试试。正如他说,一个人兴趣要广一些,要多去尝试一下,正如在食物上的口味也要开放一些。我想正是先生这样宽容豁达、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造就了他那如水般清澈的文章风格吧,其所写所画,皆出自“对生活的喜悦”。
3.
先生的散文写得好,记忆尤其深刻的例如《葡萄月令》《夏天》《昆明的雨》《闲市闲民》等,语言无不生动活泼,趣味盎然。
但我个人最爱的果然还是先生的小说,真正是篇篇精彩!不论中篇短篇,小说结尾总是干净利索,却又余音绕梁。而且先生从不为了寻求情节反转而去编故事,总是像话家常一样平淡真诚,又因这真实而格外动人,一句简单的叙述就让人心里泛起涟漪,久久意难平。
小说中尤其喜欢《羊舍一夕》《鸡鸭名家》《岁寒三友》《鉴赏家》《晚饭花》等几篇。最有名气的《受戒》和《大淖记事》感觉很相似,干净质朴,有那么点《边城》的味道。《岁寒三友》和《鉴赏家》这两篇读完像是从寒夜风雪里归来一口气饮完一杯热茶,整个人都是暖的,忍不住感慨:人生得三两知己如此,夫复何求啊!《小学校的钟声》很明显是少年离家时的记忆片段,和《复仇》一样是少见的亦虚亦幻的意识流写法。另外,数十篇《聊斋》新义虽短小却精彩,旧壶装新酒,感情真,情节简,立意深。尤其是那篇《老虎吃错人》真的是很喜欢啊!简直想去读一读聊斋了,看是不是真如先生笔下的新义一样有趣。
4.
细读《晚翠文谈》和《塔上随笔》,可以体会到好多先生写作的技巧。比如小说要“贴着人物写”,不论风景描写,语言特点,都要紧贴人物,对人物塑造无关的描写,再精彩也要忍痛删去。比如注重“留白”,无胜于有,这点大概跟他从小习国画有关。
先生的写作素材广泛,不拘出处好玩就用。一草一木都能成为他的写作对象,戏曲,民歌民俗,古文新编,都能成为其写作来源。这大概是因为先生有着孩童般的好奇心,对什么都愿意尝试,愿意细心观察并且乐在其中。
先生很重视写作的自由,这里的“自由”除却外部环境,更注重的是一种对自己内在底蕴的要求。从时间上来说,先生的创作题材多是来自旧时代,从背景上来说,多是取材于他生活过的高邮昆明北京上海等地。因为他对那个时代那些地方,熟悉到信手拈来,即使天马行空地去写,也不会有不合常理之处。相反,他基本不去写自己不够熟悉的题材,因为不自由,无法做到如出入自由之境,写起来会有捉襟见肘之感。
先生对自己的写作有着很清晰的认知,他说他写不出主题深刻辉煌的长篇大论。他喜欢读小品文,喜欢元人小令,喜欢宋人笔记胜过唐人传奇,他的作品也像是小品文,像“小桥流水”,叮叮咚咚,清新澄明,生机勃勃。
先生谈到过自己的师承以及曾经受到其影响的作家,大致有古人归有光,现代作家有鲁迅沈从文废名,外国作家有契诃夫伍尔夫和西班牙作家阿左林。
因为喜欢先生的文章,便很想去读一读他推崇的作家,觉得很大概率也会喜欢。同时惊觉,读得越多方知自己读书太少。诗词古文读过的基本只限于语文课本上节选的,曾经谙熟于心张口就来的现在也已经忘得差不多。唐宋八大家,魏晋才子,喜欢的不少,可是对他们的诗词文章,能出口成诵的寥寥无几(就算是最喜欢的苏东坡,我又真的读过他多少文章呢?)。现代作家沈从文鲁迅周作人老舍先生等,读过的也是只言片语。(就想,至少今年要读完《梦溪笔谈》《闲情偶寄》《东京梦华录》,以及沈从文和周作人先生的作品。)
5.
由汪老的同乡陆建华所写《草木人生:汪曾祺传》,是偶尔发现的,自然而然地放到了最后去读。
关于汪曾祺的身世背景、成长经历,其实汪老自己在很多文章中已经提及到,比如《自报家门》《我的祖父》《多年父子成兄弟》《我的小学》等等。但是由第三者写下来,从他人视角来看,自是别有一番趣味。尤其在读完汪老的作品之后,再读这本传记,就像是把之前零碎的所思所感用作者这支笔给理顺了串起来。而且书中收录了一些的照片和汪老的书画手稿,很是珍贵。
从内容上来说,这部传记以时间为序,大方向上忠于事实,小细节上赋予感情,语言生动活泼,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汪老的敬爱之情和对其作品的熟悉程度,算得上是佳作。
唯有一点,读完觉得还是有点太依赖汪老的作品了,过度以汪老的作品而不是他个人为中心,像是把汪老的作品换了个角度写出来,而作品中没有提及的内容则很少涉及,更像是《汪曾祺作品传》(这点作者陆建华在后记中也有提到,说其实像是由他执笔写的汪曾祺自传)。
另外,读完汪老的这本传记发现,最好是先读完一位作家的作品,或者至少是读完其最负盛名的作品,然后再去读他的传记,这样更有贯通之感,会觉得收获更多。
6.
不敢说自己真的读懂了汪曾祺老先生。只是私以为,若说老舍先生的作品像烈酒,醇香浓郁,读来酣畅淋漓。那么汪老的作品就是清茶,一口下去,熨帖了心肺,且唇齿留香。让人在漫长艰辛的人生旅途中,走累了的时候,坐下来品一品,汲取一点信心和安慰。正如作家凸凹所评:“汪老的文章,不浮,不滑,有一种滋润生命的温暖。”
记忆尤其深刻的是,在《晚翠文谈》中汪老说,“文学,应该使人获得生活的信心。”而在被问到为什么写作时,沈从文先生说过,“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我想,后一句是汪老师承沈先生的意义,而前一句,大概就是我读汪老作品最大的收获和意义了。
所以,接下来要把其他读书计划搁一搁,先去读沈从文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