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211,河南学子心中永远的痛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孩子能不能上好大学,出生时定了一半?》在头条上有2.2万多的阅读量,有读者提出,河南学生太难了。是的,河南学生太难了。下面两张图说的很明白。211录取率,河南倒数第三,985录取率,河南倒数第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一是河南考生全国最多,103万,比第二名广东多出27万。是人数最少的上海的20.6倍。由于大学在河南录取人数是以几百来计算的,因此录取率偏低。而是河南的重点高校少,985为0, 211只有1所。如果河南的学子要上985,就得去外省,但外省在河南的招生数量就比较少了,可以说是杯水车薪,竞争激烈无比。如果要上211,本身只有一个郑州大学,大部分还得去外省,而外省211在河南投放的人数也比较少。这样就导致了985和211在河南省的招生总人数比较少,导致录取率靠后的原因。
考生人数多,因为人口基数多,截止2019年底,河南省户籍总人口突破1亿,达到10900万人。人口基数涉及因素非常多,本文我们不做分析。我们重点分析985,211高校为何这么少的问题。
最好的情况下,河南省本来可以有3所985, 8所211(985算在内)。为什么理想很丰满,现实却这么骨感呢?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错失了有意向迁入的学校、原有好大学被拆分、其他操作问题。
一、错失了有意向迁入的学校
这个主要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85,211)、中国矿业大学(211)、中国地质大学(211)。
重点说一下中科大搬迁的过程。
中国科技大学成立于1958年。起因是国外高新科学技术在快速生长,中国缺乏科研后备力量。于是中国科学院依托属下各个研究所,开展教学,创办了中国科技大学。第二年,中国科技大学就被列为排名第四的16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66年,M*ZX提出教育革命,要求教学要深入农村、厂矿,要与工农结合。
1969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决定以工大为榜样,向清华、北大学习,到江西创办教育革命基地。
同时在3月,“珍宝岛”事件后,中苏关系恶化,中央领导判断前苏联很有可能对中国进行突袭,甚至可能使用核武器。在此背景下,从3月初开始,全国战备紧锣密鼓开展起来。
8月28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发布命令,要求人民解放军驻边疆地区部队,充分作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随时准备对付武装挑衅,防止敌人突然袭击。
从1969年9月至12月,疏散大中城市人口、物资,是当时全国各地普遍开展的重要战备活动之一。
在京的除了中央大批党政机关,以及北京主要单位,许多高校也紧急迁出城市。具体就是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学院、北京电力学院、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石油学院、北京地质学院、北京矿业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林学院、北京铁道学院等十三所农林地矿油水电等工科院校迁出北京,外迁至河北、陕西等地,称之“京校外迁”。
对于中科大,我们看一下当时外迁的背景和时间线。


在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外迁意向目的地为河南。国务院科教组组长、驻中国科学院联络员刘西尧建议基地设在豫西南阳,“可到河南去看看,科学院也准备在河南”。
据当时作为中科大革委会常委之一的蔡有智教授回忆,“9月下旬,分两组去湖北沙市和河南寻找疏散地址。沙市有科学院的干校,河南组带有国务院科教组组长刘西尧给河南省的亲笔信。预计去这两地选址会容易些,我是去河南组的成员,因为带有刘西尧同志的亲笔信,我们受到了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他让我们去南阳地区看看,在谈话中我们意识到他们对科大来河南不大积极。我们在南阳周边和邓县看了不少地方,地区的同志说:土地有的是,三千亩五千亩没问题,但我们南阳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两组选址人员回到北京,都表示这两地没有条件,不能去。接着又派两组,一组去江西,一组去安徽。我是去江西组的成员,到江西省后,省里明确表示不能接收科大。安徽选址的同志在宣城地区看了以后也觉得不行。在这两组人员还没回到北京时就接到了定点安徽省安庆市的通知。”
当时沙市有科学院的五七干校,表示不再有合适的地方安排中科大,这个地方被拒,湖北组出师不利。
而去河南的考察组,由于河南组带着刘西尧给河南省领导人(刘建勋为河南省革委会主任,但实际主持工作的是革委会副主任纪登奎)的亲笔信,受到了河南省生产指挥组组长的接待,在南阳山区和邓县看了不少地方,“但河南省只同意在平汉路以西的南阳专区的唐河、新野一带山区、丘陵地带临时战备疏散,若在河南建校他们表示有困难”。此外的人员食宿以及经费都一概无力支持,也等于是婉拒了。
1969年10月26日,中央发出《关于高等院校下放问题的通知》,外迁的高校都交由当地管理,疏散即是搬迁。即便这样,中科大再次吃到闭门羹。江西作为中科大外迁的理想地方之一,由于已经迁入很多“五七干校”,很明确的拒绝了中科大。
3次考察,3次被拒,中科大一连遭到了3次拒绝。这所科学界的掌上明珠,尝到了被人嫌弃的滋味。
正当他们觉得山穷水尽、走投无路时,接到了去安徽安庆考察情况的指令。
1969年11月初,中科大再次派人去安徽安庆考察,安庆表示欢迎。
12月1日,国务院教科组组长刘西尧下达了中科大疏散到安徽省安庆市的指示。中科大开始搬迁。
1970年1月9日,中科院和安徽省领导商定将中科大搬迁到合肥,至此中科大的搬迁告一段落。
中科大为什么要去安徽安庆考察呢,原来时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李德生得知中科大要搬迁,积极主动请求中央将这所大学迁往安徽,说科大下去大有英雄用武之地。从此后,中科大成为安徽的骄傲和机会,河南则因此错失了这么一个名校而痛惜不已。
当时河南为什么拒绝中科大,可能有几个原因:
第一. 口粮问题
最权威的说法是“口粮”问题,当时的领导害怕增加中科大加重南阳的吃饭负担,害怕粮食不够吃。事实上,当时外迁河南的单位很多,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接受几千人的大队伍确实力不从心。
我们看一下当时河南面临的主要矛盾,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对于河南来说,主要是确实存在很严重的温饱问题,河南虽地处中原,有大片平整的土地,但河南的人口数量也同样突出。河南经历过1942年的大饥荒,在三年自然灾害中,作为主粮产区,是受灾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对于这粮食一块感触最深,也最为重视。因此粮食的存量多少对河南来说很重要。
这个理由今天大家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在当时,这确实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河南、南阳人的苦衷。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河南仍然接受了很多的迁入单位,据当时的河南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不完全统计,中央各部委在河南省信阳、驻马店、南阳、许昌、新乡等地区40个县开办“五七”干校61所,干部6万余人。从外省迁入厂矿及企事业单位37个,职工2.8万余人。部队办的农场和“五七”干校29个,人数2.2万余人。
刘西尧说“河南去的单位太多”,的确也是实情。当时谁也不知道这种疏散要持续到什么时候,尤其是面对那些“连锅端”的下迁单位,作为人口大省的河南,许多经历过困难时期的地方干部的畏难情绪在所难免。
所以这个理由也非常正常,如果换做你,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可能首先考虑的也是“口粮”问题。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情况,去一味的指责当时的领导,这也是不公平的。况且当时也是已经接受了很多的单位。
而且从已经迁入这么多单位,当时河南也是为战备疏散、外迁做了很多贡献的。
第二、外迁性质
这些高校为什么突然外迁?因为当时要求要教育与工农结合,更重要的是当时中苏冲突加重,要求首都人员往外疏散。所以对于这些高校来说,就是临时疏散,临时疏散,临时疏散,重要的话说三遍。
既然是临时疏散,等将来形势缓和、向好的时候,还要继续迁回去,这一点当时高校和地方应该都是清楚的、理解的、默认的、心照不宣的。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河南已经接受了这么多单位的情况下,加上河南自身本省情况的复杂性和面临的问题,拒绝中科大就可以理解了。
形势好转后,中科大事实上也是多次想回北京,甚至在回北京无望的情况下,提出去南京或者上海,最后也是没有成功。2012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中国科学院大学。至此,中国科技大学创始时的性质转移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安徽取得了对中国科技大学的长期拥有。而安徽为了留住中科大,也是诚意满满,做出了非常大的努力和牺牲。
第三、重视程度。
当时河南的情况复杂,要考虑的事情非常多,大学的作用不像今天这么明显,当时的重要性没有那么高。而一个大学,要想发挥出足够的作用,需要时间的积淀和积累。这就需要在千头万绪的事务和工作中,能够克服短期的困难,从长远考虑,具备超凡的战略眼光,深刻理解一所大学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作用和影响,在当时的复杂的、特殊的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要做到这一点太难了,但是如果能做到,则收益是巨大的。像交通大学迁到西安,地质大学迁到武汉,中国石油大学迁到山东,都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收益。
纪登奎后来也讲,检点平生,他有三大遗憾,“一是自己早年投身革命,没有上过大学,不知道大学生活什么滋味。
第一个理由(口粮问题)可以理解,但是要是有足够的重视,应该也可以克服这个困难。后来担任河南省省委副书记的王全书,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都是痛心疾首,无不感慨:“当年中国科技大学有意到河南,却被当时的河南领导以粮食、副食品供应紧张为由拒之门外,结果迁到了安徽合肥,是河南错过了一次大好的机会和发展。”
而当时安徽的领导李德生在了解到中科大外迁时,就极力争取中科大迁往安徽安庆,后来了解到 师生反映安庆的条件太差,中科大不愿去,李德生又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的校舍,来安置中科大,把中科大迁到合肥。
安徽领导们的态度也很明确:“安徽人民即使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
我们可以看看安徽为中科大做了什么?
80年代,全市的电力供应都紧张。但科大师生说,做科研,不能没有稳定电力供应。
于是中科大成了优先级最高的供电单位,比合肥市政府更高。
南方的冬天湿冷,有时候课上到一半,老师们会带着同学们一起跺脚取暖。科大师生说,我们希望有像北京一样的暖气。
于是,在全省都没有通暖气的情况下,合肥市政府硬是挤出了资金,给中科大的教室和学生宿舍楼里,都装上了暖气,这也是合肥首条供暖线。而合肥的主城区和3个开发区,直到三十多年后,才享受到了集中供暖。
科大说,我们的精密仪器需要周围环境的稳定,
于是,为了照顾中科大的精密仪器,合肥地铁全部绕行中科大。
科大说,中科大本部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之间的师生来往不方便,而且有外籍人士。
于是,合肥为科大师生,专门开通了102路公交线,而且是中英双语播报,这也是合肥唯一一条双语报站的公交线。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食堂伙食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最好的建筑是学生楼;寝室里可以彻夜自由用电,安徽省政府还给中科大的教职工建了一个住宅小区——科大花园。
个机会一开始并不是安徽的,但他主动争取到了这个机会,并且抓住了它,才造就今天安徽高教及高科技的发展高地。
上面重点说了中科大的搬迁历史和过程,我们再看看中国矿业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的情况。
我们先看一下中国矿业大学的情况。中国矿业大学更悲催,被河南两次拒绝。
1969年发出高校下放通知时,当时中国矿业大学也打算迁往河南,河南以粮食紧张的理由拒绝了,1970 年 5 月开始搬迁到四川华蓥山地区。当年8 月,学院 在合川县三汇坝建校,定名为四川矿业学院。
后来形势好转,中国矿业大学准备从四川迁回东部地区的时候,由于其原校园已经被其他高校侵占无法再回北京,而只能另选其他地方办学。当时的首选之地是河南,因为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就是1909年创办于河南的焦作路矿学堂,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焦作工学院,这也是情理之中。但是中国矿业大学重返河南的计划再次被拒绝,理由是河南已经有矿业学院,不需要中国矿业大学了。
走投无路的中国矿业大学被迫另选建校之地,最后迁往了徐州。一是因为徐州愿意为中国矿业大学提供办学土地并供应日用物资;二是因为徐州地处东部矿区中心位置,周边有兖州煤矿、皖北煤电等数家大型矿业集团。后来矿大曾有搬迁到苏州的想法。进入新世纪,徐州又划拨了3000亩土地给中国矿业大学用于新校区的建设,最终矿大留在了徐州。
最后我们看看中国地质大学的情况。
1970年,准备外迁的中国地质大学寻找落脚之地,最初是决定迁往河南平顶山,平顶山由于突出的地质条件,很有优势。并与当地政府达成了一致,但是平顶山却迟迟不予落实土地等问题,中国地质大学等不及,便联系了湖南,后来湖南也没有去成,就去湖北考察,然而去湖北的考察组得到了湖北相关领导的大力欢迎,并力主中国地质大学落户武汉,最后去了湖北,并更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87年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
以上说的是京校外迁的特殊事件和背景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想迁入河南被拒,最终与之失之交臂的故事。我们可以看一下迁入的学校后来的办学情况。
13所学校中,最终2所985, 9所211(2所合并,含985)。 只有4所完全回到北京,其余9所或者完全留在地方,或者两地办学,或者分出一部分给地方后回到北京。也就是说,如果能同意这些学校迁入,地方受益的概率还是很大的。即使两地办学,地方依然受益匪浅。

二、河南大学被拆分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大学,也是这样。上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大学兴起了一股拆分、改建的潮流。 南京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河南大学、山西大学受影响最大。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又兴起了合并的潮流,无数的学校、学院被合并、改名。在拆分、合并、改建的过程中,有的大学更强、有的大学却衰落。
我们今天重点分析河南大学的拆分过程。
河南大学历史悠久,在拆分前学术实力雄厚,是全国闻名的高校。
河南大学 成立于1912年,林伯襄等河南省教育家在清代开封国家贡院旧址之上创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大前身),成为当时中国的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另外两所是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 ;1923年,冯玉祥将军在其基础上扩建为中州大学 ,分设成文、理两科 ;1927年,改建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并增设了农、法、医三科 ;1930年,首次命名为河南大学 ;1942年,在于右任先生等支持下改为国立河南大学,已经成为拥有文、理、工、农、医、法等六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1944年的高校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三;1948年,在邓小平、陈毅同志支持下设立中原大学 。
河南大学的有两次拆分,一是解放前后,一是1952年院系调整。
1949年,河大的左Yi去了武汉、右Yi去了台湾,中原大学迁往武汉办学。
1951年8月16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正式决定将原开封中原大学教育学院与武汉私立华中大学合并,改为公立华中大学,并成立“华中大学改制委员会”,即为今华中师范大学重要基础。
解放前,河南大学已经受到了部分影响,而52年的院系调整,则是真正的元气大伤、伤筋动骨。
到底伤得多厉害呢,我们看下图就明白了。
箭头向外的是拆分的,并入或者独立成其他院校的,绿色的是吸收的。
1952年院系调整,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后改为河南医科大学,2000年并入郑州大学),行政学院独立发展为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2010年并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水利系调入武汉水利学院(今武汉大学),财经系调入中南财经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植物病虫害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畜牧兽医并入江西农学院(今江西农业大学),土木系和数理系数学专业并入湖南大学。同时,湖南大学地理系一部分并入河南大学。

几乎所有的院系都拆分出去了,而并入的湖南大学部分地理系,杯水车薪。曾经拥有着文、理、工、农、医、法等六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只剩下了文学院和地理系。原有的院级建制均改为系级建制。最终仅仅只剩下文学、历史学、教育学、外语系四大类别(可以认为只剩下文学院),

经过这次分拆,河南大学精华尽失,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缓过劲来。
如果没有拆分,河南大学很有可能成为985,至少211是没有问题的。当时适逢国家对高等院校的调整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有很多高校都进行了拆分。其他高校拆分或者能迅速恢复,或者仍然能够保持强势的势头,河南大学拆分后,逐渐的没落,加上后来河南大学没有随河南省会的转移而转移,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导致落选985和211.
三、其他因素
上面我们说了搬迁和拆分的事情,其实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了河南高校的发展。一是,对迁入的高校挽留。二是对郑州大学的管理。三是山大的搬迁。
迁入高校的挽留方面,主要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969年迁入河南的高校中,河南也接纳了一所大学——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当年11月,北京外贸学院整体迁至河南固始、息县。1970年8月,学校被撤销,教师、干部大都转入息县外贸部“五七”干校。1973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在北京复校。
参考外迁的其他13所高校,其实河南可以争取一下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的,是否可以两地办学,或者建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河南校区。
在争取学校这一点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就是一个做得很好的例子。
1969年10月,同样的原因,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一样被搬到河北邯郸岳城水库工地。1987年,虽然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被列为水利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但考虑到学校的发展,决定搬离邯郸。当时,提了五个搬迁方案,但都被否决。
这时,河南省主动找到水利部,希望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能够搬到河南省。水利部考虑到黄河水利委员会驻河南郑州,就同意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搬郑州的方案。就这样,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落户郑州。为这波操作点赞!
如果用争取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态度和方式去争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相信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而不是在固始县只有一个贸易大学固始旧址纪念园。
在属地管理方面,郑州大学原来是教育部直属大学,现在呢,是河南省省属。如果现在让你选,你会选择部属还是省属?答案不言而喻吧。
为什么降级变为“省属”了呢?
我们看看郑州大学的发展史。
1952年,我国效法前苏联对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进行调整,计划将当时在青岛办学的山东大学迁到郑州,筹建新的河南大学,却因为种种原因,山东大学未能迁到郑州,而是搬回了济南(这个操作说明了什么?)。
1954年教育部决定从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抽调师资,在郑州设立一所新大学,就是郑州大学。
1954年9月15日,郑州大学成立。
此时的郑州大学是教育直属大学,对,你没有看错,就是教育部直属大学!接下来它的命运要变了。
1958年4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下放问题的意见》,除少数综合大学、中等技术学校由教育部和中央有关部门直接管理外,其他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可以下放给其所在的省、市、自治区领导。
此文件是说“可以”,在这种背景下,1958年,经河南省政府要求,教育同意由教育部直属的郑州大学划归河南省,划归河南省管理。从此郑州大学就划归为河南省,变成了“省属”高校。
你也没有看错,是河南省政府要求的。
而现在呢,郑州大学却在为成为“部属”学校而不遗余力,甚至急切的称为“准部属”学校。
这波迷之操作,让我们怎么说的呢?
想起了一首歌:“当初是你要分开,分开就分开,现在又要用真爱......”
如果郑州大学还是原来的部属,按照国家211大学“一省一校”的政策,河南是可以有另外一所211高校的。
刚才提到国家在院系调整时,本来计划将山东大学迁到河南郑州。后来实施过程中,,改搬迁为援建。山东大学迁到济南。也可以理解,山东当然不愿意历史悠久的山大迁到外省了。河南也与这所985高校失之交臂了。
已迁入的高校没有争取到,把郑州大学属地从部属变为省属,山大没有如期迁入。
在这种情况下,几个机会就很遗憾地失去了。
总结一下,河南学子高考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本省的985/211高校太少. 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做了分析,主要是: 没有把握住有意向迁入的几所高校、原来的河南大学被拆分、对郑州大学的属地管理问题、对已迁入高校的争取问题、山大最终未迁入的问题。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有一些客观原因,也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河南本应该最多可能有3所985(中科大,河南大学,山东大学),8所211(算上3所985,中国矿大,中国地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郑州大学,郑州大学空余出来的211),但因为种种原因,造成了没有1所985,只有1所211.
说这些,不是为了归咎是谁的责任,而是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一方面你要知道,河南为什么985/211这么少。二是,当下一个类似的机会出现的时候,要紧紧抓住,不要再次错过了,这种痛不要再发生了。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教育是百年大计,重视教育,从来不在于喊口号,呼吁公平,而是要有战略的眼光、超前的规划,能够解放思想、不拘一格,要看到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和影响,等机会来临时,才能坚定地抓住它,甚至要主动创造机会。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随着河南省经济迅速发展(GDP已排名第五),郑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大学与河南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大学名单,加上领导的进一步重视和投入,相信河南的大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高考临近,河南的学子们更为不易,祝福河南所有的学子们能金榜题名,特别是看过、转发此文的学生的家长的亲戚们考入理想的大学!

大家如果有问题或者想法,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