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书笔记4):关于汉唐郡、州的行政组织比较与唐代的观察使、节度使
上文说刘祎指责武则天于是被杀,但武帝毕竟触犯制度,而唐中宗就没这个胆子了,想要违规只好搞创新。钱穆对此解读,说他发出的装诏敕的封袋不照常式封发,而用斜封;“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雅称“斜封墨敕”。表示这个袋子里的命令未经政事议论,直接请尚书省执行。所以在人事聘用上,唐中宗私下所封之官被称为斜封官,虽然皇帝私下封几个小官不致有大影响,但也较一般官场中人所看不起。 我的看法,作者在这个历史片段的解读同样出现争议,所谓唐中宗没胆子学武则天,其实是觉得他所任命的那些人不是做官的料,但碍于皇后和皇女的情面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在心理上才有愧疚。 一、关于唐代政府的组织 唐代地方行政最低一级为县。唐玄宗时期全国有一千五百七十三个县,比汉代多出两百多县。唐代的县分上中下三等,六千户以上为上县,六千户以下三千户以上为中县,三千户以下为下县。 汉代的县仅分两级,万户以上为大县,其长官称令。万户以下为二级县,其长官称长。可见唐代的治理比汉代精细。 唐代县级以上为“州”,唐代的“州”与汉代的“郡”是等价称呼。州设刺史,唐刺史为地方最高行政官。唐代有三百五十八州,较汉代的郡数量多了两倍。 唐代的州也分上中下三级,十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而汉郡的户口一般在百万以上。 钱穆在这里依然出现有争议的观点,他在论述之后认为唐代对地方的控制弱于汉代,这显然不符合他的论据。实际上前段的对比已经展露,唐代对地方的控制要远强于汉代,不重复赘述,仅说汉代只有郡守和县令是皇权委派的,下层官吏全是本地人,所以很容易形成郡守、县令被豪强挟持的情况。而唐代的各级官员都是中央任命,对地方的控制远胜汉代。 最后,汉代的官员三年绩效考核一次,由于官阶少所以升迁机会优越。而唐代的官阶较多,下级较难升迁到上级。汉代是举孝廉选出贤人入士做官,唐代则用科举。不过本质上汉唐两代的世族对官位的影响都很大,下级贫寒出身的官员难以高升。 二、关于唐代的观察使与节度使 说到行政必谈监察制度。先看汉代,丞相为政府最高首领,御史大夫可以视作主管监察的副手。御史大夫不仅监察中央及地方政府,同时监察皇宫之内。唐代也设御史台,即所谓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独立机构,不属三省管辖。这是唐代监察制度与汉代的差异点。 唐中宗时期,御史台分为左右御史,左御史监察朝廷中央政府,右御史监察州县政府,此即所谓分察和分巡。监察中央的谓之“分察”,监察地方的谓之“分巡”。唐德宗时期,尚书省与六部之中每两部各设御史监察一人。但中书、门下两省不在分察之列。 分巡则分全国为十道,派去的御史被称为监察使,后称为观察使。巡察使和观察使虽然是中央官被派到各地区活动,但实际上则常川停驻地方,所以地位比原配的地方官高。于是形成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假如中央要他对地方事务全权支配,即成为节度使。 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节度使可以指挥军事,管理财政,甚至该地区用人大权,于是该制度极易便形成为“藩镇”。而且唐代边疆节度使偏好武官,于是形成军人割据。安史之乱后,割据局面更为强大。常有中央派去的全权大使在剥夺地方职权后回头来反抗中央的事。 在这里要说,李隆基在某些时刻冲动的授予了安禄山那些本来是制约他的官职,才令制度失效,这是皇帝滥用自己的特权自作孽,由制度上自行运转是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的。 在黄巢之乱之前藩镇割据被控制在帝国的河北和西北。黄巢之乱后,连江南财富重地都被节度使控制,中央政府也就没有能力来抑制藩镇割据的问题了。
全部链接: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doulist/12838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