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41年,这篇小说读来依然历久弥新
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大概都从课本上看到过“莫泊桑”这个名字。
1879年,莫泊桑和阿莱克斯、瑟阿尔等六人相约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每人各写一篇小说,最后以《梅塘之夜》出版。
借此契机,莫泊桑写出了这篇闻名世界的短篇小说——《羊脂球》。
出版之后,莫泊桑声名大噪,逐渐在文坛上开创出自己的新天地,后来他便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羊脂球》对莫泊桑本人和世界短篇小说发展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故事发生在1870年,彼时的法国正深陷在普法战争的战火中。
莫泊桑凭借着他在普法战争中参战的真实经历,将战时法国人民的心理和社会的萧条描写得鞭辟入里。
偶尔出现在街道上的法国士兵,胡子拉碴的颓丧模样,如同行尸走肉;笼罩在死寂中的城市,起初没有人敢轻易出门,渐渐地又开始恢复日常;大批的德国士兵入住法国普通百姓的家中白吃白喝……
讽刺的是,大多数的法国人民都对这些士兵相当和蔼,认为他们并没有传说中的凶残,毕竟“把他敷衍好了,也许可以少抚养几个士兵呢”。
但是,出于脸面上的维护,人们对士兵只在家里和和睦睦,在外面便假装不认识。
可以看到,当时的国仇家恨在许多法国普通百姓的眼里甚至无关要紧,因为更多的人关注的是谁能为自己谋取更好的生活,而不是这个国家到底被谁领导。
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来解释,人类的需求可以由低到高分为五种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人的低级需求被满足时,才会开始满足自己的高级需求。(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存在,比如战争时候许多人会选择牺牲和奉献自己来赢得胜利等等。)
普法战争结束后,民众的温饱成为问题,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许多百姓甚至被强迫入伍。
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下,很多人优先解决自己的生理和安全需求,更多地只是求生存,求安稳。
更何况,当时的法国政府十分不得人心。
从前线撤回的游击队“都带着匪徒一样的表情”,士兵首领“当中有的是罪大恶极的社会败类,经常出去干一些抢劫的罪恶勾当”,入驻城市的普鲁士士兵,有着和以往的法国士兵一样轻蔑的神情……
很明显,军匪一家的帝国士兵与侵略者们在本质上并无不同。
他们一样残暴、肮脏,都是靠践踏人民建立起来的,这样的政府又怎能拥有人民的支持?
将气氛十足地渲染之后,法国战时的社会面貌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莫泊桑接着用笔触抵达更深的层次,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都一一“搬上”了马车。
为了逃亡,10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搭上了同一辆马车,一出出的好戏围绕着这辆马车展开。
马车上有靠倒卖红酒发家致富的奸商“鸟先生”(绰号)和他的太太;开纺织厂,身为议员的卡雷夫妇;支持民主派的于贝尔伯爵夫妇;两位基督教修女,败光家产的民主派官员高尼德;还有一位因肥胖而被叫“羊脂球”的妓女伊丽莎白。
社会阶层的碰撞就在这辆小小的马车上激烈地展开。
从一开始,社会上流人士们就显示出自己的道貌岸然。
当认出羊脂球时,这群人就开始互相交流,说出“社会耻辱”“婊子”等刺耳的字眼。其中当属鸟先生最为恶毒。
饥寒交迫时,鸟先生“酒一下肚,他兴奋了,他建议跟歌谣里唱的小船上那样,吃那个最肥胖的旅客。这是暗指羊脂球,那几位有教养的人听了感到刺耳。”
在马车上,也许先前大家对羊脂球的辱骂还停留在背地里,虽说那样的话同样被羊脂球听见了,但那毕竟还是“高贵”的人之间小声的交谈。
直到鸟先生酒壮怂人胆,说出一番惊人之语,这层原先“只闻其声”的窗户纸被突然捅破。
原先还在背地里戳别人脊梁骨的各位瞬间看到交谈时对方丑恶的嘴脸。
借由鸟先生的话,莫泊桑把这层“难堪”摆到台面上来。大家面面相觑,就像内心里的阴暗一照到阳光竟有种想要四处逃窜的不安。
这种感觉就有点像背地里讲别人的坏话时被突然公开,由此进入一种令人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
鸟先生和他夫人可以说是这群人中最出格的。然而他们也仅仅只是将这群人丑恶的内心用更为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
透过他们,读者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其他人隐晦的、埋藏在心里的丑恶。
有句俗话是“会咬人的狗不叫”,就像内心阴暗、诡计多端的人,从不轻易向人展现。
在一整车人都被德军扣留时,军官要求羊脂球和他睡觉,才能为他们放行。
那么,温文尔雅的伯爵夫妇是怎么做的?
在鸟先生建议暴力捆绑羊脂球时,伯爵说“还是应该好好地劝她”。
至此,也许读者仍对伯爵夫妇抱有幻想。
然而接下来,利用各种“正义”的理论击溃羊脂球内心防守的却正是这对表面儒雅的伪君子。
伯爵最后甚至装出一副长辈的模样,唤她“我的孩子”,挽她的手臂,再次攻击,极尽各种说服的手段,让她同意为大家“奉献”。
伯爵夫妇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是始作俑者。从头到尾,策划整个事件,推动大家去劝服羊脂球的主力从来就是他们。
丑态毕露,恶心至极。
这正是莫泊桑笔下上流社会对底层人民的蔑视和压迫。
底层人民在这群披着人皮的禽兽面前,就如同猎物一般。
对他们而言,羊脂球只有利用价值,从不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一丝真诚。当他们利用完羊脂球,又像扔垃圾一样抛弃她,贬低她。
他们高高在上的姿态无时无刻不在掩饰其内心的丑陋。
在自己的利益面前,不论是商人、贵族、政客,还是修女们,都在伸出一把手,将无辜善良的人推向深渊。
而这些人都被莫泊桑一一揭露,没有一个能逃得过他的法眼。
在《羊脂球》中,莫泊桑用了多处的对比,极尽讽刺。
鸟先生等人在接受羊脂球食物前后的态度对比,由明面的“瞧不起”变成“吃了人家的东西就得聊天”;在得知德军无理要求时,这群人先是愤怒得如同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而后仅过一夜就将矛头转向羊脂球;耐心劝服羊脂球,等到事成,立马像避瘟疫般躲开她……
每一次对比,每一次讽刺都在一层层地剥开这些人包在皮骨里的肮脏。
比起这些其他人赤裸裸的态度转变,高尼德从头到尾都非常镇静,让人一度怀疑也许他会有所不同。
他的态度很隐秘,细细体会起来却让人更觉毛骨悚然。
在车上,羊脂球讲述自己差点杀死普鲁士士兵的事迹时,高尼德总是带着赞许的微笑;在被德军要求下车时,他甚至和羊脂球一样,高昂着头颅,保持自身代表国家的尊严。
在鸟先生等人讨论让羊脂球屈服以及实施计划的全过程,他也始终保持了沉默。
文中一共三次提到了他的沉默。
众人讨论计划时,“高尼德从始至终躲在一边,丝毫不过问这件事。”
“高尼德一直闭口不言,身子也端坐着;他似乎深深地沉浸在严肃的思想中。”
计划成功,羊脂球被众人嫌弃时,“高尼德呆立着不动,正在想着心事。”
他到底在想什么?
直到文章的最后,莫泊桑才揭晓。
高尼德“好像已经找到了捉弄人的办法似的,脸上显出了欢乐,并且吹起了《马赛曲》的调子。”
《马赛曲》是法国人民的爱国之歌,共和之歌,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国歌,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挥着激励人心的重要作用,在前线上,士兵们会高唱马赛曲来鼓舞斗志。

高尼德正是用此曲来讽刺鸟先生等人背叛自己的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在敌人面前低头,将同胞亲手推入敌人虎口。
可是,他嘲笑的人分明也是自己。
网上最近有个热议的话题是“当你开始死亡,全世界突然爱你。”
讲的是韩国女星崔雪莉因网络暴力等问题患上抑郁症而自杀的事件。
雪莉生前遭受了许多舆论攻击。比如,她在Instagram上时常发布自己no bra的照片就招来了网络上强烈的谩骂。
其实在欧美国家,no bra已经非常普遍,比如《老友记》中的角色“瑞秋”,出演时也经常是no bra状态。

在韩综《恶评之夜》上,雪莉坦诚说内衣对自己来说就像装饰品,可穿可不穿。

然而,诸如此类的舆论攻击仍然层出不穷。
直到10月14日雪莉的死讯传来,网友们纷纷开始扼腕叹息,于是这句“当你开始死亡,全世界突然爱你”便流传开来,这其中的讽刺和悲哀,意味深长。
“雪崩中,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不管是曾经谩骂过雪莉的网友,还是从头到尾沉默的高尼德,他们都是将无辜之人推向深渊的背后力量。
可悲,可恨,可笑。
身为一位民主支持者,高尼德没有实质上的行动,他的沉默是一种默许,和羊脂球一样从不低头的姿态竟是伪装。
高尼德只是个跳梁小丑。
他痛斥的那句“极端下流”,不过是用来掩饰自己表面上不与他人同流合污,实际上却坐享其成的卑劣。
最后竟只能靠一首《马赛曲》来过嘴瘾,试图将自己与他们区分开来,粉饰自己的行为。
这样的人就像网络键盘侠一样,永远只敢躲在背后。
在小说的最后,莫泊桑描写这群人听着高尼德哼马赛曲时的反应:
“他们都感觉心里激怒、烦躁、仿佛要大嚷大叫才好,比狗叫得还难听。”
我脑海里浮现出一幕:非洲草原上的鬣狗,啃食着狮子残留的猎物,发出尖厉的叫声。
不同的是,鸟先生们吃的是“人血馒头”。
将小说的主人公设定为妓女“羊脂球”,不仅是莫泊桑一次果敢的尝试,更代表着他对于底层人民深入的了解和剖析。
羊脂球的善良和淳朴的爱国情怀在这些人的衬托下显得更为珍贵。
她不计前嫌地将准备的三天食物分给曾口出恶言的同胞;对于踏入家门的敌人恨之入骨,差点把他们杀死;为了祖国的尊严,强硬拒绝德军的无理要求……
以至于她最终被劝服,也是由于所谓的同胞冠以她奉献的名义。
不管是讲述敌人的入侵,还是意识到被欺骗,羊脂球那种出于爱国和受到屈辱的愤怒在莫泊桑的描写下为读者带来了感同身受般的真实感。
“她先是须眉皆张,她已经想好了如何训斥他们一顿,一大堆脏话已经涌到嘴边;然而,怒火是那样强烈,她就是说不出一句话来。”
“这时她的怒气崩溃了,因为她太生气了,她觉得好想哭。她想方设法地忍住,跟孩子似的呜咽哽咽下去,可是眼泪还是不争气地涌到了眼边,不一会两颗大泪珠顺颊而下。”
那股怒火好像从她的胸腔蔓延开来,迅速点燃了读者心中同样的那把火。
这气愤的眼泪中夹杂着委屈,气的是这些人是如此的歹毒,连对自己的国家也没有任何真情实意。委屈的是自己竟然被这群人欺骗,被说服向敌人低头。
而在读者心里,这种愤怒还多了一份:羊脂球高贵的灵魂竟被一群败类所玷污。
羊脂球的内心是那样的柔软,她善良果敢,对着自己的同胞展露自己的真诚,就像动物会向信赖的对象袒露肚皮一样,却没曾想,迎来的居然是尖刀利刃。
莫泊桑借羊脂球这一车人的故事,揭开了帝国统治阶级道貌岸然的外表,为读者展示他们在危机面前,抛弃家国和同胞的自私自利。
羊脂球即使地位低下,仍然心系国家。她拥有的纯洁的爱国情怀不受限于阶层,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高贵。
正如前文所说,大多数人在战争年代,会更多地考虑生存。但是像羊脂球这样能超越自身安全需求等,追寻更高的自我实现需求,选择同国家尊严站在一起的人,却更加珍贵。
爱国这件事,不论古今中外,都同样是人们心底最深切的感动。
此前有网络上因香港事件而兴起的网络话题:“阿中阿中勇敢飞,中华儿女永相随”,用年轻人的方式表白了对祖国的爱。

NBA莫雷关于香港的不当言论,又引起了许多球迷自发表明态度,要求道歉。

在国庆阅兵仪式直播时,很多人看着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的模样,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感动,甚至有想流泪的冲动。

可能许多人平时没能感受到,但是当你走出国门,或者亲眼见证国家的长久以来的发展时,那样的感动就会从心底里冒出来。
因为你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你归属在这里,像希望自己成长为优秀的人一样,期盼着自己的国家也能越来越美好。
从1879年到2020年,历经141年,莫泊桑将那份阶层压迫的愤怒,那份国仇家恨和对祖国纯洁的爱,都透过文章传递到读者手中,这样的情感时至今日读来仍然真切、感动、历久弥新。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