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暗国度》
作为特立尼达岛长大的印度三代,奈保尔用了一种和读者较为接近的语气讲述了他的印度见闻,连带他对印度的民族性的观察和思考,如作者所说,印度是一个大而复杂的国家,东方的悲观主义,和生命的延续感,然而一个古老的文明却处在停滞的状态。虽然抽离于群体,但是依然会在触目惊心的印度见闻中,感到一种痛感,但是这种痛感因为"无用‘’,所以也没有发酵,最后,逐渐地,只是迷失而已。 书中后半部分发散讨论了英国殖民者与印度之间的关系、英国文学、“英国性”等,但是整个旅途(上世纪六十年代)给人的感觉是,那是一个与英国关系不大的“另一个世界”,英国人的影响只流于形式。 对于印度的贫穷,奈保尔说“我第一次接触到‘颤抖的贫穷’”; 对于印度的文化(当代)——“在这儿,你能够找回被压抑了很久的儿童时期的品位,那也是农民的品位”。 对于印度的传统——“印度人认为任何需要体力的活动都被认为是低贱的、堕落的,能免则免。脑力和体力分离的结果,使印度人成为世界上寿命最短、最缺乏随机应变能力、最受剥削的民族。” 对于印度的传承——“走进这壮阔大门内,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群骨瘦如柴、有如蜥蜴一般生活在石头群中的男人、女人和儿童。他们是这栋伟大建筑物的继承人。” 对于印度的种姓制度——早在荷马史诗之前一千五百年,印度的史诗《薄伽梵歌》的经文就在宣扬“做你分内的事,即使你的工作低贱;不做别人分内的事,即使别人的工作很高尚。为你的职守而死是生,为别的职守而生是生”。阶级是一种奖惩制度,印度的种姓阶级把每个人禁锢在他的身份里,身为清洁工人,你可不一定要拿起扫帚,认认真真把地板打扫干净,那只是附带的职责。你的真正职责是“担任”清洁工人,当一个下贱的人,每天做一些下贱的动作。印度人的观念中并没有“服务”这回事,提供服务早就不是种姓阶级制度的一个理念。 对于印度的未来——“这个国家似乎永远需要一个征服者,担任仲裁人,摆平他们内部的纠纷。具有历史意识的民族,不会用这种方式处理他们的内部问题。这就是印度历史的悲哀:它欠缺成长和发展。这样的历史只告诉我们一件事:人类会一代一代活下去。在印度历史中,你看到一连串开始,却看不到终极的创造。” 对于印度的发展——“德里是一座永远在成长中的城市,我们抵达之前,它已经成长了四十年。这是一座由公务员和承包商组成的城市。” 总之,奈保尔写道“印度这个国家会把人们性格中那些隐秘而丑恶的层面激发出来。” 其实有些失望,倒不是Naipaul写得不好或者译者水平差,更多得是文字的琐碎程度以及Naipaul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西方人对第三世界的优越感让人觉得很悲哀,虽然很多描述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但这种文风不是我所欣赏的,充满戾气。 本来想将Naipaul的三部曲作为了解印度的开端,结果却使得兴趣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