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听过百色路吗?在我心里的日落大道
上海有一条百色路,有人把第一个字念做Bai,也有念做Bo的,我更爱念Bai。
百色路不长也不短,起始和龙吴路交界,比邻上海植物园,空气中马路上满满的负离子和绿色植物的气息,可以说是天然氧吧;中端和龙川北路交界,马路的一侧正在建造徐汇区中心医院分院(预测是分院,位于淮海中路的总院听闻消息并不会搬),另一侧则是上海中学;末端和石龙路交界,现在正在造15号线,快的话似乎年底就通车了,以后这站会是华东理工大学站。

要说百色路最热闹的一段呐,就要数汇成新村这片区域了,也就是以上海中学为头,以上海体育学院徐汇校区为尾的这一片。光是汇成开头的小区就有5个,汇成一村、二村以此类推,每个村都有100号楼,除此之外还有体育花苑等等,周边优质教育资源也很集中,整个高密度的人口分布造就了这片区域的生活配套设施之齐全,听前同事说啊,以前百色路上聚集了许多五金店,现在当然是和过去大相径庭了。
从头到尾,这段路两边都布满了商铺食肆,白天黑夜,无比热闹。便利店共3家,全家、罗森和在疫情期间破墙而出的百世邻里;2家以上奶站,3家以上的进口食品直销店、3家以上熟食店、3家以上超市、4家以上水果店等等等等,当然也有干洗店裁缝店(把在衣橱里待了很久因为尴尬的垫肩从没穿过的衣服拿去卸了,阿姨手艺特好)、照片冲洗店、面包房、药房、银行、手机维修店、服装店鞋店、房产中介等等等等,把这段路填得满满当当,具备了平日所需的所有生活机能。
说到食肆,反倒没有几家勾起味蕾的了,并不作推荐,我常常想如果有哪家口碑佳味道又扎实的餐馆能进驻的话,定会大排长龙吧?不过,嘉川路路口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嘉陵菜市场里还是有我最爱的椒盐排条,像极了小时候校门口卖的盐酥鸡,进口人气最旺的那家便是,一般我买10块,师傅炸得金黄金黄再撒上调味粉……那滋味真是绝了。这座整洁的二层菜市场里生鲜蔬菜海鲜肉制品水果等等应有尽有,是所有“买汰烧”们的日常归宿。

非寒暑假期间,百色路是连司机都认证的全上海最最拥堵的一段路了,每天七八点之间一辆辆的校车大巴如接龙一般涌入这条并不宽敞的马路,通向市中心的公交车由于要承载上班族们,班次在早高峰也尤为频繁,同时还充斥着五花八门的交通工具,例如自行车、电瓶车、DIY小帐篷电动车,私家车等等等等。嚯,这一条马路上所有车辆的移动速度简直堪比蜗牛,只有自行车电瓶车这样级别的才能灵巧地穿越在这车水马龙中一骑当先。
出差或是去旅行的话,我会打车到石龙路,再拉着行李箱坐地铁去机场OR火车站。还记得19年中秋去首尔的时候,司机师傅提着我又大又空的30寸行李箱祝我满载而归,即使现在也总会回想起那次旅行启程前的兴奋。
疫情期间是百色路最冷清的档口了,店面关了一半,行人三三两两,少见车辆,公交车发车间隔改到了最低峰,安静地好像在街头喊一声,街尾都能听到回声,让人怪不习惯的。好在到了3月初,烟火气又慢慢地回来了。
在这密集的居民楼里,我的小家在汇成四村,再往里走深藏着西南模范中学,身着校服的中学生们在小区里的汇成中心街来回穿行,总有一个瞬间,也会恍惚间想起读书时代的事儿。
刚搬来那会,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天晚上对面6楼有个歇斯底里的女人,神神叨叨各种不知缘由破口大骂持续了近俩小时,打了110也丝毫没消停下来……后来小区一直很平静,直到7.1开始实施垃圾分类。。。恍惚间1年过去了,那时丢垃圾前还要查一下小程序,现在一切都已成为习惯,时间和意识是多么令人可怕的事呢。
住得久了,我在这条路上也有了自己的Routine。存取款永远都是在上海中学对面的建设银行;想喝奶茶就去建设银行往前走几步的快乐柠檬;水果店是路过哪家就去哪家;全家则是不管买不买东西路过或者上下车都要走进去逛一圈的;出来后再去旁边的奶站买奶制品;苹果花园是最常去的了,切片面包买的最多;药房去过一次,过年前很机智地冲出阿姨爷叔的重围囤了30个口罩;吴茂兴本帮面应该是吃的最多的一家食肆了;偶尔也去熟食店买点烤麸叉烧酱牛肉吃吃……正因如此,疫情期间出门走一个百色路TOUR也成了种乐趣。
这里的街头巷尾弥漫着朴实的市井气息,所以即使来回走走逛逛,迎接着落日余晖洒向整片街道,都令我感到幸福。
在屋子里的时候,我做的最多的事情便是日落时分趴在窗口,记录美好的落日瞬间。每每看着被暮色笼罩的天空,千变万化的云层色彩,我总是欣喜雀跃,好像从没见过一样,日落是永远看不腻的,也是这一年多来我用手机记录最多的画面。

对面楼里和我平行的楼层好像有一大一小两个孩子,三楼的老大爷夏天会光膀子,旁边那一户也是一对老夫妇,天热的时候会摇着扇子在房间里看电视……借着看天空看星星的时候我会正大光明地窥视,然后再默默拉上窗帘。

一到下雨,这儿便奏起了居民生活日常的乐章。不知从哪栋楼哪间房里传来的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雨滴落在雨篷所弹起的啪嗒声,让周围的一切变得更加生动又闹腾,落雨声这天然的白噪音又何尝不是孤独者某种意义上的陪伴呢。
市中心那些在石库门老房子里生活着的居民群体正被驱逐至郊区,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显然是容不下旧人旧事的。而这条至今仍保留着上海市井气息的百色路,满足了我太多对于老上海的眷恋。

即便有百般眷恋与不舍,上海的发展总是离不开日新月异这个形容词的,一座城市,一个人,世间万事哪有一尘不变的道理。等到15号线开始运营后这里又将会有什么改变呢?通向市区的公交车站不会再有这么多人了吧,地铁可以分流;这条路上哪些商铺会依然矗立,又有怎样的新店会开在这里呢;链家和我爱我家这些中介会一如既往地带着租客在这片宛如迷宫的居民区里乐此不疲地看房子吧……
人生已然迈入30代,有些以为自己可能学不会的事学会了,有些事以为可以学会的好像永远学不会,比如离别。
2020.6.30凌晨
Erica
记录于搬离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