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阻力、动力与意志力-李笑来
其实,无需统计就知道,大多数的考生会对自己6月份的SAT成绩(如果是本科生申请研究生,那么他考的应该是GRE)感到失望。其实在任何一种考试中,大多数人得不到优秀的成绩,因为优秀的定义是前10%。
其实不努力的人是不会有压力的,因为他清楚自己不努力,所以也自然就明白自己的成绩差的根本原因。于是,不努力的人看到自己的差成绩谈不上“有压力”,他们顶多会后悔——只不过即便是真正地懊悔也通常是在很多年之后。
努力了却未达到理想成绩,才会感到重重压力。一旦无法正确处理这种压力,最终它就会变成阻力,并且还是各种阻力中的最大力量之一(其它的阻力包括来自与同学比较而产生的挫败感、来自父母的其实没有什么正面作用的殷切期望、来自各个方向的污七八糟而又貌似有理的各种建议,以及各种各样的诱惑等等)。因为这种压力会让人感到无奈。
然而,在现阶段,考生所面对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奈状态,只不过是感到无奈而已。感觉是不准确的,而如若居然相信现在的境遇是真正的无奈(其实只是错觉)的话,那么,那种无奈感就成了终极的阻力——因为考生可能因此干脆放弃努力。
首先,忘记刚刚获得的成绩(当然是差成绩)。一如既往地努力,该干什么干什么去。该做题就做题,该复习就复习,该查词典就查词典,该背诵就背诵……至于考试,就当自己没考过,什么都没发生;或者,就当刚刚考过的只不过是一次模考而已……
其次,不要给自己设定下次考试的目标成绩。其实,就算设定了又怎么样呢?如果真的可以“心想事成”的话,我们何必玩命努力呢?准备这种考试的优势策略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有多好就有多好”,而不是“计划着做多少,计划着做多好”。
不过有必要了解一下究竟为什么发生之前的那些尴尬。无非三点:
高估了自己
每个人都高估自己(不由自主地)。以前我提过90%以上的司机坚信自己的驾驶水平在中等以上;最近看到的一则研究报告说,90%以上的研究人员坚信自己的研究成果会改变世界(事实上,能够改变世界的研究成果1%都不到——永远如此)——越是能力强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现在有个真实的考试成绩,从这个角度来看,未尝是坏事儿,因为真正的学习动力来自于“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差”。
低估了工作量
另外一个达不到理想成绩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往往低估做到优秀所需要的工作量。单词背上三五遍就觉得可以了,可事实上那些极端优秀的人可能在不笨的情况下背了三五十遍。作文十来篇就觉得很辛苦了,可事实上那些高分得主其实天天在写(哪怕不一定是考试作文题目)、天天在练……
错误的方法
有的时候,方法也确实重要,即便有很多人用错误的方法同样也成功了(因为他们勤奋到可以用勤奋弥补方法的错误)。比如,SAT的词汇突破最好不要用什么词汇书(无论是哪一本,哪一个著名作者,哪一个著名出版社)——而是应该通过做真题逐一消灭,只背单词书是最低效的方法。
这三个原因中我个人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低估了工作量”。那么从现在开始尽量加大工作量就是了。我还有个建议就是暂时不去审视自己的成效。只要努力,成效总是会有的。关键在于,如果在量还没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前,成效不仅很难看到,并且就算看到也很容易被低估。所以,那些格外关注“成效”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体会到无奈,进而更多地体会到阻力。
人都应该主动培养、发展自己的意志力(其实就是我常说的心智),把事情看清楚,运用自己的意志力转瞬间就防止了压力变成阻力,很容易就会把压力变成动力。就算不能够把压力变成动力,也起码不要使它变成阻力。一句“该干嘛干嘛去”其实真的不是很容易做到。
还能怎么样呢?埋头干活吧。每年我都看到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低头做事,玩命努力,最终出人头地。当然会有更多的人失败,不过,我的观察是他们都输在自己的手里。因为在目前的这条路上,没有人是被害的,输的本质上来看都是自残导致的。
其实不努力的人是不会有压力的,因为他清楚自己不努力,所以也自然就明白自己的成绩差的根本原因。于是,不努力的人看到自己的差成绩谈不上“有压力”,他们顶多会后悔——只不过即便是真正地懊悔也通常是在很多年之后。
努力了却未达到理想成绩,才会感到重重压力。一旦无法正确处理这种压力,最终它就会变成阻力,并且还是各种阻力中的最大力量之一(其它的阻力包括来自与同学比较而产生的挫败感、来自父母的其实没有什么正面作用的殷切期望、来自各个方向的污七八糟而又貌似有理的各种建议,以及各种各样的诱惑等等)。因为这种压力会让人感到无奈。
然而,在现阶段,考生所面对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奈状态,只不过是感到无奈而已。感觉是不准确的,而如若居然相信现在的境遇是真正的无奈(其实只是错觉)的话,那么,那种无奈感就成了终极的阻力——因为考生可能因此干脆放弃努力。
首先,忘记刚刚获得的成绩(当然是差成绩)。一如既往地努力,该干什么干什么去。该做题就做题,该复习就复习,该查词典就查词典,该背诵就背诵……至于考试,就当自己没考过,什么都没发生;或者,就当刚刚考过的只不过是一次模考而已……
其次,不要给自己设定下次考试的目标成绩。其实,就算设定了又怎么样呢?如果真的可以“心想事成”的话,我们何必玩命努力呢?准备这种考试的优势策略是“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有多好就有多好”,而不是“计划着做多少,计划着做多好”。
不过有必要了解一下究竟为什么发生之前的那些尴尬。无非三点:
高估了自己
每个人都高估自己(不由自主地)。以前我提过90%以上的司机坚信自己的驾驶水平在中等以上;最近看到的一则研究报告说,90%以上的研究人员坚信自己的研究成果会改变世界(事实上,能够改变世界的研究成果1%都不到——永远如此)——越是能力强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现在有个真实的考试成绩,从这个角度来看,未尝是坏事儿,因为真正的学习动力来自于“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差”。
低估了工作量
另外一个达不到理想成绩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往往低估做到优秀所需要的工作量。单词背上三五遍就觉得可以了,可事实上那些极端优秀的人可能在不笨的情况下背了三五十遍。作文十来篇就觉得很辛苦了,可事实上那些高分得主其实天天在写(哪怕不一定是考试作文题目)、天天在练……
错误的方法
有的时候,方法也确实重要,即便有很多人用错误的方法同样也成功了(因为他们勤奋到可以用勤奋弥补方法的错误)。比如,SAT的词汇突破最好不要用什么词汇书(无论是哪一本,哪一个著名作者,哪一个著名出版社)——而是应该通过做真题逐一消灭,只背单词书是最低效的方法。
这三个原因中我个人认为最值得注意的是“低估了工作量”。那么从现在开始尽量加大工作量就是了。我还有个建议就是暂时不去审视自己的成效。只要努力,成效总是会有的。关键在于,如果在量还没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前,成效不仅很难看到,并且就算看到也很容易被低估。所以,那些格外关注“成效”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体会到无奈,进而更多地体会到阻力。
人都应该主动培养、发展自己的意志力(其实就是我常说的心智),把事情看清楚,运用自己的意志力转瞬间就防止了压力变成阻力,很容易就会把压力变成动力。就算不能够把压力变成动力,也起码不要使它变成阻力。一句“该干嘛干嘛去”其实真的不是很容易做到。
还能怎么样呢?埋头干活吧。每年我都看到很多学生在这种情况下低头做事,玩命努力,最终出人头地。当然会有更多的人失败,不过,我的观察是他们都输在自己的手里。因为在目前的这条路上,没有人是被害的,输的本质上来看都是自残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