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明媚又反叛 | 罢工中暴走巴黎
感觉几乎所有人最初对巴黎的想象都是近乎完美的浪漫,但是很神奇的是身边许多人去后回来对它的描述都充满了失望,比如被偷被抢、脏乱差等等,但我仍然对它抱有乐观的期待。

天还没亮就坐上罗马的Ryanair早上八九点就到了巴黎。不过机场几乎在另一个城市了,坐大巴到城里要一个小时。去之前听了许多关于巴黎的故事,对它既期待又有点担忧。不过还好有认识了九年的基友同行,两个平均身高174的高大壮令人感觉安全了许多,还不用担心自己不会说法语处处碰壁了。
12月,刚好是巴黎养老金改革大罢工的鼎盛时期。我和基友很早就订好了住处,在巴黎北站旁边,离卢浮宫等所在的最中心还有好几公里,这成了我们做过最错误的决定。从罢工的离住处最近的地铁站走回去要几十分钟,尤其是暴走了一天景点之后格外令人崩溃。后来我们才了解到,北站的一片区域也是黑人和移民聚居的地方,而且一般火车站附近就比较乱一点,总体来说安全度稍低,不过还好我们去的几天无事发生。
期待了很久的巴黎之旅就要开始了。

直奔博物馆和美术馆
巴黎最让我期待的就是卢浮宫了,去住处放下东西为了多去一次卢浮宫,我专门暴走来回一小时也要去一趟。卢浮宫最感人的就是26岁以下欧盟居民可以免票,我的D签也让我能享受这个福利。
在金字塔门口要先排队安检,进去之后再买票或出示护照。上午去排队的人也特别多,大概一两小时才进入金字塔,节约时间的方法只有开门早点去或关门前几小时再去了。我们去的时候刚好有达芬奇特展,可惜需要提前一段时间预约,只是过了一会儿就全部约满了,于是只能无奈错过。但是里面的展品仍然如同盛宴,太多书本上网络上见过的艺术珍品了,在它关门前的几小时,我专门去找了各种熟悉的作品,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跟风排队半小时近距离观赏几分钟,还有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Pan & Psyche雕塑,和各种见过无数次图片的油画,比如描绘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引导人民》、《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大宫女》...在这里转身就能遇见赫赫有名的作品,也太幸福了。



下午三四点才进去(不过这时门口排队安检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浏览了一下精品就要出来,刚好开始亮灯。金字塔和卢浮宫都被金色点亮,听说过无数次的地方此时就在我眼前,几乎有点不真实的感觉,也的确觉得有点浪漫了,如果不是一个人的话。

第二天上午和基友碰面之前,我来到蓬皮杜中心。进去之前还没吃早饭,刚好蓬皮杜门口有一家可丽饼专门店,于是买了一块最简单的白砂糖口味,刚煎的饼热气腾腾、爆棚的卡路里在冬日里格外幸福,但是制作流程怎么看怎么像杂粮煎饼,不过内容物单调发乏味了许多,基本都是甜的。忽然想念起夹着脆饼或油条、花生、小菜的多层口感的中华煎饼来。

进门大概要排十几分钟的队先安检,进去之后买常规和特展门票也要排队,26岁以下欧盟居民虽然免费但是也要排队领取纸质票才能进入。接着就是坐长长的扶梯来到顶层,然后往下参观。电梯是透明的,可以看到远处的铁塔和独具巴黎特色的屋顶,楼顶墙上还有各种涂鸦,巴黎在阴天的灰色中显得不那么浪漫,而是冷淡中透着优雅。不过不巧的是,当时好几个开放平台都锁上了,只能从满是划痕和水印的玻璃向外看了,如果能走上天台视野应该会更加开阔吧。

蓬皮杜中心的收藏也不可谓不丰富,有数不胜数的现当代艺术大家的作品,比如毕加索、亨利·马蒂斯、乔治·布拉克等等。比起古典油画,能明显感觉到现代作品风格的放飞,永远想象不到艺术家能够创造出怎样的作品,在看展时常常给人带来惊喜。



离开蓬皮杜中心,我开始往先贤祠走,途中会经过塞纳河和巴黎圣母院。
塞纳河太有名了,但实际上不过是一条不是很宽的黄色的河,看起来非常浑浊。无比重要的建筑就这样分散在河两岸,人们穿梭于咖啡馆、书店、面包店,像大洋彼岸长江边的我们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


圣母院几个月前经历了大火,现在已经全部围挡起来开始修缮了,只能远远眺望它。没有在它消失前进去看一看那些无比梦幻的玫瑰花窗,还是很可惜的。还是有许多游客在圣母院旁边的桥上,从最佳角度与残缺的它合影,愈发感觉一个历史建筑的损毁,对全人类和文明来说都是令人悲伤的憾事。在圣母院附近一家面包店还买了个法棍当午餐,巴黎真的随便一家当地人去的面包店里的法棍都很好吃,香脆的外壳柔软的内心,从竹篮里到我手中的纸袋里还温热,散发出烘烤的麦香,简简单单地直接吃就很完美了,不过缺点是放一天就变得像铁棍一样硬,可能只有烤一烤才能下嘴。



河对岸就是巴黎最有名的书店之一,Shakespeare & Company,里面不允许拍照,大家也都安安静静选购,小小的却很精致,走上很有年代感的狭窄的木质楼梯就来到二楼,遇到别人还要侧身而过,书架上放的几乎都是英文书,它们的封面一看就是精心挑选过的。因为回国很难带又重又占地方的书,欧洲的书也很贵,虽然很喜欢买书,但还是不得不放弃,所以就买了个书店自己的帆布包,也有精致醒目的蓝色纸袋包装。付款时小哥问我“只要这个吗”,甚至感到一丝心虚,来书店不买书却光买包,太不务正业、太游客了。书店隔壁是一起的咖啡店,走出门就能闻到从那边传来的香味。这里真的从内到外都有着精挑细选的小心思,每一个细节包括收银的英文很棒的小哥哥都给人舒适的感觉,难怪是很多文人和文艺青年的精神家园了。



再往前走一大段就到了先贤祠,它的地下墓穴埋葬着许多对法国文化、政治和革命都有着重要意义的伟大人物,比如雨果、伏尔泰、卢梭、居里夫妇等等,也有人将鲜花放在他们的墓碑上。法兰西的精神大概就在这里凝聚着、安睡着。来之前。也看到新闻说这里之前被抗议的黑人们占领了,有时就会思考,他们其中到底有多少人是对法兰西文化怀着接受而不是敌意的态度。



终于和基友在罗丹美术馆见面了,非常巴黎。罗丹美术馆不大,游客也不多,很快就能逛完,里面陈列着许多雕塑作品,院子里还有青铜思想者。就像《昨日的世界》里描述的那样,坚硬冰冷石头和柔软的线条共存,能轻易感受到罗丹的天才之处,人物本来就住在石头里,是罗丹把他们解救了出来。


出了罗丹美术馆,天很快就黑了,埃菲尔铁塔也点亮了灯光。它们距离不是很远,于是我们决定饿着肚子登顶铁塔。要先过安检然后排队买票,有学生票和只登一半不登顶的选择,但我们还是选择登顶,来都来了。接着就可以排队坐电梯向上了,电梯塞满至少有二十来个人,所以排队的时间不是非常长。中途会有一个宽敞的大平台,买了半程票的就到了这里不能再转电梯继续往上了。到顶之后平台变得狭小了许多,风也非常大,待几分钟就被冻得坚持不住赶快回到开着空调的室内空间。但是巴黎的夜景还是蛮值得的,我们到顶时天已经完全黑了,如果傍晚天还比较亮的时候就来可能会更好。埃菲尔铁塔晚上会每隔几分钟闪钻石一样的小灯,真的有点浪漫。



橘园美术馆在卢浮宫花园的另一端,去过卢浮宫就可以直接走过去。这里的椭圆形展出莫奈睡莲的展厅是吸引大多数游客的必到之地。站在厅的中央,或走近它们,能体会到身临其境的魅力。其实每一幅睡莲前人都不少,很多人会和画合影,很难抓住一个瞬间画前没有人。
除了常设的莫奈,我们去时还有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特展,他也是印象派重要的画家之一,最著名的是他关于芭蕾舞演员、歌剧院表演的作品。展览对他的家庭背景、在歌剧院的沉浸都有详细的描述,作品也非常丰富,能够近距离观赏芭蕾演员们在舞台上舞动、在后台准备的生动画作。





看完德加的展不久,我们参观了巴黎歌剧院,第一次到了才发现它四五点就已经关门不能进去了,于是只好作罢,第二天早一点到才得以进入,需要买票,导览单独购买。歌剧院里有的大厅极尽奢华、金碧辉煌,有种变成小公举的错觉。表演厅也可以进去参观,毛茸茸的包厢墙壁吸收了杂音、提供了非常好的声音效果。正当我们准备离开时,一楼忽然聚集了一个芭蕾舞团,忽然有种穿越时空来到德加所观察到的歌剧院后台的错觉。走出去来到歌剧院门口的平台,芭蕾舞者们也从大厅出来表演了,天鹅湖的音乐和寒风中的舞蹈,也忍不住在表演结束时和聚集起来的路人观众们一起欢呼。虽然看不懂他们横幅上的字,但事后在微博热搜上得知,原来这是芭蕾舞演员用自己的方式抗议马克龙的养老金改革,因为他们的工作对身体损耗很大,基本退休时间也非常早,而养老金改革导致他们的退休被延后了很多,对于芭蕾舞演员是不太公平和人性化的。不禁感叹,法国的抗议都这么艺术。



第二天一早我们来到奥赛美术馆,它和卢浮宫隔塞纳河相对,原来是一座火车站,因此建筑上还留着两个大钟,也成为网红打卡之地,和它合个影要排很长的队。我们对此丝毫不感兴趣,被展厅中琳琅满目的印象派名作吸引住,比如曾引起巨大争议的马奈《草地上的午餐》、雷诺阿、莫奈等的作品,可以说是印象派的视觉盛宴。继续向前走是博物馆的餐厅,这里有着另一个不方便合影的大钟,但透过它可以看到远处蒙马特山上白色的圣心教堂,比起人山人海的网红大钟更加令人惊喜。




吃得不错
在美食荒漠(毫不掩饰地cue德奥)待久了,会发自内心地觉得巴黎真是美食天堂,从食物的口味、原料、烹饪方式来说都丰富得多也精致得多。
巴黎从早餐开始就赢了,我们去了一家评价非常高的brunch店叫做Holybelly,有两家分店,我们随便选了一个。它家的早餐款式很新颖,看着菜单上的描述我们要么不认识原材料要么原材料都知道却无法想象是什么样的食物,于是几乎就是盲点,最后我们选择了一个芝士饼和南瓜泥配意面,味道都很不错,但是分量蛮小,女生一人一份也不怎么吃得饱。店里环境狭小但是很温馨,隔壁桌的人们闲适地喝咖啡聊天,颇有在这里坐一上午的架势,似乎感受到了巴黎慢悠悠享受生活的气质。

另一家感人的店,是特别火的韩料JanTchi,位置比较市中心,晚上开门前就有人去排队等着了,我们就是其中之二。它有两层楼,但是刚开门很快就会坐满,要去的话早一点到为好。这里的石锅拌饭、炸鸡、泡菜饼都很正宗了,除了炸鸡分量比较小,其他的分量都很ok,两位女士点三个菜可以吃撑,口味跟国内吃到的韩料没什么差别。巴黎的亚洲餐厅非常丰富,口味也很正宗,吃了很久西餐的我们真的有被感动到。

到巴黎怎么能不吃法餐呢!我们去的时候是12月24,圣诞前一天,很多餐厅都关门了,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家开着门、评价不错、价位合理的法餐。到的时候里面已经坐满了,因为不想等太久于是我们选择坐在马路边的圆形小桌子,非常巴黎style,很快室外座位也也坐满了,不断到达的食客在门口排起了小队。第一次坐在街边吃饭,之前路过巴黎街头的餐厅座位经常默默感叹:这么冷的天坐在外面在路人的注视和汽车尾气中吃喝有点不舒服,现在真的可以体验一下了。街头的桌子很狭窄,两盘主菜就基本占满了,没想到的是头顶会有暖气,一点也不会觉得冷,超神奇。
研究了很久菜单,我们点了鞑靼牛肉配薯条和秘制鸭胸配土豆。鞑靼牛肉非常赞了,可以选择全生和半熟,全生的完全不会有腥味,配上薯条一级棒。秘制鸭胸也超级感人,作为蓝鲸人在欧洲真的很久没吃鸭子了格外想念,在德奥的超市从来没有看到过卖鸭肉,而法国的名菜就有油封鸭腿。这个蜜汁鸭胸的酱汁口味绝佳,除了蘸鸭胸,我们最后忍不住也用餐前面包蘸了酱吃掉,面包应该是切好的法棍,外脆里嫩,麦香浓郁,法国的法棍真的很完美。

另外除了餐厅和面包,法国的甜点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包括咖啡店的手工甜品和饼干零食。必须推荐的就是这个La Mere Poulard(中文好像是普拉妈妈?)黄油饼干,之前在奥村室友发现的一款饼干,原来是法国产的,于是来到法国我也忍不住买了带回去,除了自己吃之外也非常适合回国送人了,除了一两百克纸盒还有500g铁盒装,是幸福的感觉,圣诞前夕有个超市500g铁盒打折,大概一盒才六七欧的样子,很完美。它真的奶香四溢、黄油味非常浓厚,有不少口味,比如原味黄油味、焦糖苹果味、柠檬味、巧克力豆味,每一款都很棒,包装就很有年代感,一看就是好吃的饼干。答应我,买买买!

还有一家连锁的黄色门面的饼干店,叫做La Cure Gourmande Paris,我在维也纳市中心一个拐角也发现了一家。饼干散装可以自由选择,装在纸袋里拿走,也可以购买礼盒。它的饼干就和上面的饼干一样黄油味浓郁,不过更油一点,但是口味更加多样,还有夹心款,店里可以试吃,每一块都很实在,称一称几块就可以七八欧了。法国的饼干真的值得拥有啊。

巴黎印象
可能是因为和许久没见的基友一起,可能是因为全程平安顺利没有幺蛾子,可能是去的时候有久违的阳光,可能是温馨的圣诞气息,可能是因为吃到了各种美食,再加上无处不在的、连罢工都必须有的艺术,巴黎基本符合了我的期待。法兰西文化的确独树一帜,并且对外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壁垒。

不过巴黎也会给人一种明显的分化感觉,最中心宫殿、博物馆、政府、富人区所在的地方都精致而安全,奢侈品店遍布,高级餐厅也比比皆是,而移民聚居的地方就脏乱了许多,会在买完东西出了超市路过男子目的不明地对你说Madame,也会使人不敢在夜幕降临之后在街上随意游走。
这次去巴黎,也是我和罢工第一次正面遭遇。罢工给旅行的我们带来很大不便,只能每天靠博主@法兰西那点事儿的更新才能知道明天运行的铁路公交有哪些,而它们基本最晚只到晚上六点,对于游客来说可能还没有吃晚饭就已经没有回去的车了,而且地铁里的人山人海和国内晚高峰也没什么差别。开通的两条线都是自动运行因此不受罢工影响,基本贯穿了主要景点,可惜我们失策住的地方垂直于地铁线非常远,导致了每天天黑了暴走才能回到住处。有一天玩累了本打算坐公交,等了一小时才来一辆,结果里面毫无空隙,大概因为没人要下车,连车都没停就呼啸而过,结果我们还是只能暴走,这是我们罢工中巴黎之行最崩溃的时刻。



巴黎另外一个难以忽视的特点,是它的随性。无论是公共交通丝毫不剩的大罢工,是街头的餐厅座位和喝着咖啡抽着烟聊着天或发着呆的当地人,是路人所谓法式实则随意多样的穿搭,是五个方向的“十字路口”,还是平行四边形房屋造成的路口夹脚让我即使导着航也永远转弯到错误的方向,会感觉永远把握不住巴黎的规律,或许它从来就没有规律,和德奥明显的秩序感全然不同。忽然明白了为什么巴黎孕育了如此多的艺术家、作家、哲学家,成为无数革命的发源地。这里的人也从不喜欢被束缚。
巴黎是个性鲜明的城市,它吸引人的地方可以牢牢抓住你的心,它不完美的地方也同样醒目,这大概是为什么有的人对它不能自拔、有的人则对它充满了失望吧。
我的行程:
Day 1 (下午到)
Louvre卢浮宫
Day 2
Pompidou蓬皮杜中心 —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巴黎圣母院 — Shakespeare & Company书店 — Pantheon先贤祠 — Rodin Museum罗丹博物馆 — Eiffel埃菲尔铁塔夜景
Day 3
Holybelly早餐 — Louvre卢浮宫 — Orangerie橘园美术馆 — JanTchi韩料
Day 4
Orsay奥赛美术馆 — Les Antiquaires法餐 — Palais Garnier巴黎歌剧院